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家才像个家。
父亲有时回来,家里的气氛一下子就变了,刚才还有说有笑的,一下子便冷落下来。父亲不知道这些,他觉得一切都很正常。忙乱的父亲回到家里是来找母亲的,正值壮年的父亲是不能没有母亲的。当然,父亲回来的时间一般都在晚上,父亲的心情似乎也很美好,嘴里哼着“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歌,一边洗脸,刷牙。早在这之前,母亲就曾强迫过父亲做那事时一定要洗脸刷牙,否则,母亲说死也不让父亲近身。干这些,也是父亲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父亲做这些事时也并不认真,动静弄得很大,基本也就走个过场。
和母亲做完事的父亲,很快就睡着了,父亲睡觉一边向外扑着气,一边打着响亮的鼾,这一切都是母亲无法容忍的。母亲无法容忍时,便起床来到孩子们的房间,和孩子们挤在一起睡下了。
父亲不计较这些,他在起床号声中起身,走出家门又?忙他的走了。
一晃又一晃,孩子们一天天大了。大了的他们都先后上学了,母亲就不用操那么多心了,母亲又回到了文工团去上班了。由于年龄,由于业务的荒疏,母亲不再当演员了,她便当了一名管理干部。虽然不干业务了,但毕竟回到了这个集体,母亲还是快乐的。
忙乱的父亲一晃也五十多岁了,他已经不是军长了,而是当上了军区的参谋长。也可能是年龄的关系,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父亲不再像以前那么把自己绷得那么紧了,吵嚷了这么多年,总说要打仗,可还是没有打起来,于是,父亲就放松了自己。
父亲下班之后,没什么大事总要回到家里,孩子们都大了,用不着他管教了,他显得无所事事,从这个房间转到那个房间,先看看林和海,两个孩子礼貌地冲父亲笑一笑,然后就低头干自己的事,看书或写作业,父亲觉得没啥意思,便来到晶的房间。晶毕竟是女孩子,不滋不润地叫一声:爸。父亲就很高兴,拍了晶的头,又捏弄一番晶的辫梢,说一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话便走了。
父亲不知道这些孩子们为什么和他这么疏远。
父亲没有太计较和孩子们的关系,他觉得和孩子们摸摸叽叽婆婆妈妈那是女人的事。虽说眼下没有战争,但父亲仍有许多大事小事需要他去忙碌。他现在已经习惯了和平岁月中指挥自己的部队在没有目标情况下练习杀敌。听着士兵们在训练场上嗷嗷乱叫,他悲哀,也踏实。
父亲自从在十五岁那一年冬天离开老家靠山屯便基本没有和老家有什么往来。在辽沈战役那一年,父亲已经是营长了,部队又回到了东北,他曾想起过老家靠山屯,那时他还惦念着老家的父亲,战争紧迫,他无法抽身,便派自己的通信员去靠山屯。不久,通信员回来告诉父亲,父亲的父亲已经不在了,坟就在后山坡上。父亲得到确定消息时没说什么,现在他对死人已经是见惯不惊了,每次战役下来,尸体都遍横田野,现在他得知自己的父亲已经不在了,他又感受到了失去亲人那丝隐痛。战争没时间让父亲多愁善感,辽沈战役便打响了,战争是你死我活的,父亲很快淡忘了自己父亲的死,当辽沈战役结束后,父亲望着倒卧在血泊中的战友,两行热泪还是从他的脸颊上流过。然后父亲就率领部队离开了东北,入关一直南下。
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家靠山屯仍不时地出现在父亲的脑海里,那里毕竟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没有理由不牵挂老家。有几次他甚至想起了邱家丫头,最后他淡忘了邱家丫头,不能说父亲无情无意,只能说父亲从来没有承认过这桩婚姻,邱家丫头是父亲的父亲用二斗包谷、两张狍子皮换来的。是换来让她做饭洗衣的,那时父亲还不懂什么是责任,于是,父亲真的很快就把邱家丫头给忘了。
在和平年代里,父亲的职务是军区参谋长,在一般人眼里也算是一个挺大的官了。渐渐地,老家的省里、县里的一些领导便和父亲走动。他们希望父亲能帮助他们办一些事,父亲对老家的事、总是全力以赴,只要他能办到的从不回绝。
很快,父亲的名声便在老家响亮起来,人们都知道,当年靠山屯的小石头,如今在军区里当着官。父亲对这一切并不清楚,他为老家办事,不为名不为利,完全是凭着一份感情。家乡就是他的亲爹热娘。
那一年冬天和往年的冬天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一天傍晚和所有的傍晚也没有什么不同,父亲下班走回到自己家门前,他看见楼门口蹲了一个人。那人正在吸一支纸烟,父亲先是看见了那人嘴角的烟火,然后才注意这个人,一顶狗皮帽子,一件羊皮袄,父亲的心动了一下,他对眼前这人的装束太熟悉了,他当年离开家随抗联的队伍走进大兴安岭时,穿戴就是这个样子,一种久远的亲情从父亲的心底里涌出。父亲向那人走去。
那人听见了脚步声,抬起了头,一双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父亲也看见了这人的面孔,他觉得这张面孔是这么熟悉,可是一直又记不清到底是在哪见过。那人见父亲一点点走近,他一点点地站了起来,随着父亲走近,那人也一点点挺直了身子。当父亲站在那人面前正准备开口说话时,那人扑通就给父亲跪下了,操着父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乡话说:爹,俺来了。
父亲怔住了,他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从感觉上他已经承认眼前的汉子是家乡人无疑,但他没想到这人会给他下跪,还口口声声地叫爹,父亲糊涂了,父亲呆怔了。还没等父亲醒悟过来,跪在地上的汉子又说:爹,你不记得俺了,俺是大奎呀。
父亲彻底晕乎了,他真的不知道谁是大奎。叫大奎的人向前移动了一下自己的双膝,一下子抱住了父亲的双腿,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开了,大奎一边哭一边说:爹,你让俺找得好苦哇,这么多年你咋就不回家看看呐,俺娘做梦都念叨着你,亲爹唉,想死俺了。
父亲这时才醒怔过来,他问:谁是你娘?
大奎仰起脸,不解地冲父亲:爹,你咋连俺娘都忘了呢,俺娘就是邱丫呀。
父亲眼前的天黑了,这么多年没有人和他提起过邱丫,他早就把邱丫忘了,大奎一声邱丫把父亲唤醒了,击中了,他惶然地看了看周围,一些首长这时也正住家走,父亲怕别人看见影响不好,忙说:你站起来,咱们进屋再说。
唉——大奎抹一把鼻涕站了起来。
父亲把大奎领进了家门。
早在这之前大奎就敲过门了,开门的是母亲,大奎的样子令母亲大吃一惊,她从没见过这种人,开门后,又口口声声地要找自己的爹。母亲从口音断定这是父亲的家乡人,这一阵子找父亲的家乡人很多,但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人,母亲很警惕,以为大奎是想和父亲套近乎而有求父亲。母亲没敢让大奎进门,母亲说:这里没你爹,便把门关上了。
大奎受到了挫折,他便不再叫门了,而是蹲在门口等父亲。
父亲回来时,母亲和三个孩子早就趴着窗子向外面观看了,眼前这一幕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当父亲领着大奎走进家门时,三个孩子和母亲谁也没有出来。
父亲让大奎坐在沙发上,进了屋的大奎眼睛就不够用了,看这一眼,又看那一眼,坐在那里就说:哎呀——爹,你就住这呀,比县长住得都好。
父亲坐在大奎的对面,他望着跟前的大奎一直没有说话,他在研究琢磨着大奎,思绪也飘到了几十年前。那年秋天他和邱家丫头圆的房,到他离开靠山屯,大约有三个多月时间,那时他真的不懂男女间的私事,更不可能知道邱家丫头是否怀孕,反正那时他义无反顾地就走了。一晃已经四十一年了,想到这,父亲便问:你今年多大了?
大奎眨巴着眼睛说:爹,你咋那么记性好,俺都四十一了,就是你离开家第二年夏天俺出生的。
父亲抱住了头,他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前些年,父亲这批人进城后,曾有不少乡下女人,拖儿带女地找到部队,她们来寻自己的丈夫,可这些丈夫早就另有家室了,事情就麻烦了,父亲曾亲自处理过这样的事情。父亲万没有料到的是,这样的事让自己也碰到了。于是父亲颤颤地问:你妈——
大奎就平静地说:死嘞,前年死的,肺气肿,老是咳。
父亲想到了自己娘的死,娘也是死于肺气肿,老家地方冷,得肺气肿的人很多,父亲得知邱家丫头已经死时,不知为什么,他顿时松了口气,他望着大奎,又问:你叫啥?
大奎不解地望着父亲。坚定地强调着说:俺叫大奎,刚才在外面都告诉你了。
父亲点点头,此时他已经承认了大奎,他不能不承认大奎。从见到大奎的第一眼,他就认定眼前的人一定和自己有着某种关系,他从大奎的眉眼中看到了邱家丫头的影子,还有一些自己的影子。父亲只能就范了,他已经别无选择了。父亲站起身出去了一趟,他找到了母亲,母亲早就听清了他们的谈话,什么都明白了,母亲把后背冲着父亲,父亲立在母亲身后,他第一次觉得心里是这么没有底气,然后父亲就很没底气地说:丫头,出去见一见吧。父亲一直称母亲为丫头。母亲不理,仍旧把后背冲着父亲。父亲就又说:都四十多年了,俺早就把这事忘了。
母亲的眼泪流了出来,她觉得自己受了欺。
一开始,她就从来没有真心实意地爱过父亲,但毕竟和父亲在一起生活二十年了,她在心里早就承认了这份现实。母亲二十一岁嫁给父亲她就觉得委屈,说不清道不明的委屈,此时一古脑都涌到了母亲的心头。母亲趴在床上嚎啕大哭起来。
父亲立在一旁,一副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他不知怎样冲母亲说:你看这事咋整,你哭啥哩!
母亲终于止住了哭,她站了起来,母亲虽是女人,遇事还算冷静的,现在她已经是文工团长了,大事小事也见过不少,最初的委屈和惊愕过后,母亲很快平静了自己,母亲回过身冲父亲:你要我干什么?
见见吧,大老远来的,要不咋整。父亲搓着手。
母亲擦了擦脸走了出去,父亲就指着母亲说:大奎,这是你娘。
大奎扑通一声跪在地板上冲母亲热热地叫了声:娘。
当大奎从地上站起来时,揉着自己的眼睛冲母亲说:娘,没想到你咋这么年轻。
后来父亲才算了一笔帐,也就是说,大奎和母亲同岁,父亲比母亲大十五岁。
大奎和母亲比起来就显得老多了,农村人,风吹日晒的,但这没影响大奎一声又一声热热地喊娘。
父亲又把林、晶、海叫了出来,他冲三个孩子说:这是你们的哥。
三个孩子看着眼前的大奎谁也没有叫,也没有动,他们无法承认眼前的哥。倒是大奎很主动,学着城里人的样子,伸出双手,把弟呀妹呀的手握了,乱摇一气地叫:弟呀,妹呀,你们想死俺了。
大奎的到来,给家里的生活带来些许的变化。
大奎一进家门那一刻,便没把自己当外人,当走到饭桌前吃饭时,俨然自己是主人,推三让四的。以前一家人吃饭的格局都是固定的,由于大奎的介入,一切都乱了秩序,他让了父亲又让母亲,然后又依次地让林、晶、海,仿佛这些人到自己家里一样。令众人惊讶的是,大奎吃饭的样子和父亲吃饭的样子如出一辙,父亲吃饭时,总是要弄出很响的声音,然后咕噜有声地把饭咽下去。这一点是母亲和孩子们极其反感的,时间长了,慢慢的又能忍受了。
那一晚,父亲特意拿出了一瓶酒,他要和从没谋面的儿子喝上几杯。
喝了几杯酒的大奎话就多了起来,大会说:爹呀,咱爷儿俩喝了这杯吧。
父亲就喝了,大奎也喝了。
大奎又说:爹呀,咱那疙瘩都知道你当了大官。俺要来找你,县里的领导还不高兴哩,他们说俺影响你工作哩,爹呀,你都想死俺了。
父亲听大奎这么说,想起这么多年,大奎和邱家丫头风里雨里的,也不容易,虽说他对邱家丫头没有什么感情可言,但毕竟邱家丫头是进了石家门,现在又知道邱家丫头和自己又有了眼前的儿子,一日夫妻百日恩,父亲想到这就动了些感情,由于酒精的缘故,父亲的话也多了起来,父亲说:大奎呀,这么多年了,俺对不住你;对不住你娘。父亲说的是实话,母亲听了,却从心里往外觉得不是滋味,她看了孩子们一眼,三个孩子也在看她。
父亲和大奎在酒精的掩护下竟有些得寸进尺了。父子俩同心协力地巴唧着嘴,又目标一致地把食物咕噜有声地咽下去,整个饭桌都是两人弄出的声音。
大奎就说:爹呀,这下可好了,俺可找着亲爹了。俺要尽孝,为你养老送终。
母亲吃不下去了,孩子们也吃不下去了,都纷纷离桌,悄然离去了。
大奎不知深浅地冲众人说:咋吃那么少,吃么。
没有人搭理他,他也觉得没有啥,亲爹都找了,还怕啥。
那天晚上,父亲和大奎说了许多话,大奎说到爷爷的死,娘的死,还说到了许多邻居,许多父亲都不知道的人。但父亲爱听,在大奎的描述下,老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父亲的眼前又活了过来。
大奎一支接一支地抽着卷烟,把客厅里弄得乌烟瘴气,大奎的眼前就放着烟灰缸,但他却没有往里弹烟灰的习惯,任烟灰掉在地板上。吸完烟,把烟屁扔在地上又用脚踩了,然后大声地吐痰。
大奎后来就睡在了客厅里,大奎继承了父亲和邱家丫头身上的许多缺点,睡觉的时候咬牙放屁,一双大脚丫子更是臭气薰天。按照晶的话说就是:我家都变成猪窝了。那些日子,三个孩子没人再去客厅了。母亲没有办法,每天早晨,等大奎起床后,她都要捏着鼻子,忍着恶心去收拾客厅,她怕万一有客人来。
早晨醒来之后,他急着找茅房,那样子显得很急迫和痛苦,他捂着肚子,弯着腰,冲父亲说:爹呀,咱家茅房在哪呀。
晶听了这话就想笑,但又笑不出,于是隐忍着望着大奎:父亲便打开厕所的门,大奎进去了,一会儿又出来了,苦着脸冲父亲说:爹,这样的茅房俺屙不出。
父亲理解了,父亲刚进城时也用不惯这样的厕所,于是父亲便满怀同情地冲林说:领你哥去外面。
林便不情愿地引领着大奎去了院里的公厕。从那以后,大奎一直去公厕。公厕在营院的西南角上,离家里还有一段路,大奎每次去公厕时,总是慌里慌张,小跑着去,轻松地回。
白天的时候,父母都去上班了,林、晶、海也都去上学了。大奎一个人闲在家里没事可做,于是他就蹲在门外等人们回来。他先等来的是母亲,母亲从外面回来时,手里总要提些菜回来,大奎这时就会远远地跑过去,热络地冲母亲叫:娘,你下班了,看把你累的。母亲这时是不搭腔的,她有些难为情,也有些不情愿,奎和自己同岁,长得又老相,娘长娘短地这么叫,她心里很不舒服。
进屋后,母亲就冲他说:你以后不要叫我了。
大奎不解:那咋行,俺娘没了,你今生今世就是俺娘了。
母亲是个善良的人,听大奎这么说,也不知说什么好了,长长地在心里叹了口气。母亲不习惯大奎,但又有些同情他,总之,母亲对待大奎心情极复杂。
大奎总想和林、晶、海套近乎,可他又不知怎样套,三个孩子不论从哪方面讲还无法接受眼前这个哥。
当林、晶、海在自己的房间里读书学习的时候,大奎就手提暖瓶挨个地给他们杯子里倒水,一边倒一边说:喝点吧,学习累脑子,不喝点水咋行。
有一次他来林的房间冲林说:大兄弟,你今年多大啦。
林答,十八。
大奎就说:哎呀——你比俺家的老大,就是你大侄子还小两岁哟。
他这么一说林不知如何回答,陌生地看着大奎。
大奎见林这样就说:兄弟,好好学吧,你一准有出息,不像你大侄子,他这辈子就是修理地球的命了,过了年该给他结婚了,女方就是后山老李家的。
林不知道后山老李家是何许人,惘然困惑地望着大奎,他想说点什么,又不知说什么好,就那么望着这位陌生的同父异母的哥哥。
大奎又来到晶的房间,大奎说:小妹呀,喝点水吧,俺家大丫头,就是你大侄女,比你还大两岁呐。前一阵给张罗了个婆家,就是前屯老马家,等明年秋收了,就让她结婚了。孩子大了不能留,出去一个是一个。
晶就听天书似的听大奎说。
大奎又冲海说:老兄弟,喝点水吧,俺家的老三,就是你三侄子今年读高中了。识字好哇,你大哥这辈子是不行了,就是种地的命了。
大奎身穿羊皮袄,头戴狗皮帽子在家里进进出出,引起了许多人的议论,后来人们都知道这是老石的儿子。林见大奎这样脸上有些挂不住,便把自己的一件军大衣,和一顶棉军帽送给了大奎,大奎把这些东西穿在身上,照着镜子说:哎呀——真精神,等俺回到屯子里他们一准不认识俺了。
大奎又被林带到理发室理了发,刮了脸。回来的路上,大奎走到前面,林随在后面。林不愿意和大奎同出同进的,他怕人们看见,究竟为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回来的时候,还是被林的同学碰上了,同学就问:这是谁呀?林就小声说:父亲老家的。
林说完这话脸红了。
大奎回过头冲林道:兄弟快些来,爹在家还等着咱们吃饭的呐。
林此时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大奎大呼呼地向前走去。
大奎来家里已有些日子了,母亲似乎已经容忍了大奎的存在。前些年,像父亲和母亲这样组织起来的家庭中,大都出现过老家的妻儿老小,背着抱着的找到部队,找到昔日的丈夫。在现实面前,他们只能大哭小叫了,他们说着各式各样的家乡话,企求昔日的丈夫收留他们孤儿寡母。现在当了大官的丈夫们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一筹莫展,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硬下心肠不承认眼前这桩事。孤儿寡母只能一步三叹着走了。虽说他们走了,留给父亲们的是良心的煎熬,他们背着众人独自唏吁,也是良心使他们对家乡的孤儿寡母伸出了一次次援救之手。这些找上门来的母亲们,她们也知道再也配不上昔日的丈夫了,但她们希求心里的那份平衡。早年,丈夫们离开家门,参加了队伍,她们带着孩子苦守家中,一年又一年,她们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死是活。但她们的信念,却异常坚定,那就是活下去,把丈夫和自己留下的孩子养大成人,这是对丈夫的责任,于是在那些含辛茹苦的日子里她们坚持了下来。后来她们知道自己的丈夫还活着,并且做了大官,于是她们拖儿带女地找到了部队。眼前的一切让她们清醒了,她们知道,无论如何自己再也不配和昔日的男人同床共枕了。她们只希望得到一点点感情,让昔日的丈夫承认这既定的事实,她们的心也就踏实了,才觉得那些苦没有白受,泪没有白流。这些丈夫们在事实面前却没有勇气承认,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害怕了、颤栗了。在战争岁月中他们没有退缩没有倒下,现在他们却倒下了。孤儿寡母们只能伤痛欲绝地离开部队,离开绝情绝义的昔日丈夫了,她们伤心的哭声笼罩在部队大院上空。
小 说-天 堂/TXt|?小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