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文学 > 《成语故事大全》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1章 L(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成语故事大全》 作者:刘莹

第41章 L(3)

  两败俱伤

  俱:都。争斗的双方都受到损伤。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两国交战,相互攻打了一年多未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他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大臣们众说纷纭,有的说出兵对秦国有利,有的说出兵于秦不利。秦惠王听了难以决断。正好,楚国的陈轸出使秦国。陈轸是位游说之士,曾与现为秦国相国的张仪同为秦惠王做事。秦惠王知道陈轸也是足智多谋的人物,便请他帮助定个计策。

  陈轸便向秦惠王讲了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

  “有一次,卞庄子(或作馆庄子,即旅舍中名庄子者。)看见两只虎正撕咬一头牛,想拔剑去刺虎。旅店的伙计劝阻他:‘这两只虎正在吃牛,吃得香必定要争食,争着争着就必然相斗,相斗的结果,必然是大虎受伤,小虎被斗死。那时,你去刺那只受伤的虎,一举就有杀死两只虎的威名了。’卞庄子听了觉得很对,就站着等虎斗。不一会儿,两只虎果然斗了起来,真的是小虎死了,大虎也被咬得伤痕累累。庄子举剑向那只负伤的大虎刺去,一举便立下了灭掉双虎的功劳。”

  陈轸讲完故事,接着说:“今天,韩、魏两国已交战了一年多,将来必定是小国被灭,大国也伤了元气。那时讨伐那力量已削弱了的大国,一举就赢了两国。这就像庄子刺虎一样啊!”

  秦惠王听了大为赞赏,终于决定暂不出兵,坐山观虎斗。

  后人便从这个故事中引出成语“两败俱伤”,来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从这个故事里,另外引申出成语“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用来比喻两雄相争,必定有一方力量将受到削弱。

  量力而行

  “量”,按照、估量。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办事要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 公元前七一二年,郑国的国君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国和鲁国共同出兵讨伐许国。联军兵临许都城下,终于城被攻破,许国的国君庄公仓皇出逃。

  接下来的事是如何处置许国。齐国的国君釐公提出,应把许国交给鲁国来管辖,但鲁国的国君隐公表示不能接受。于是,齐釐公说:“讨伐许国是郑国的主张,出的兵也最多。既然鲁国不能接受,那末就让郑国来管辖。”

  其实,郑庄公伐许的目的就是为了吞并许国,但碍于面子,只好先推让一番,最后才把许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面交给许国的大夫百里,由他扶助许庄公的弟弟许叔管辖;西面交给自己的大夫公孙获助守,实际上是监督东面的许叔。

  春秋(左丘明《左传》的作者)在叙述了这一历史事件后评论说:“郑庄公这样做合乎礼。他是因为许国不合法度才讨伐它的。许国降服了,他就原谅了它,并且根据各人的德行作了恰当的处理,还能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来行事。选择有利的时机而采取行动,不连累后人,真可说是知礼了。”

  量体裁衣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按体形裁剪衣服。比喻根据各自的能力安排不同的职位。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个人名叫张融,他在青年时就很有才能,后来当了大官。他很简朴,衣服粗陋,很受皇帝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太祖曾说: “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有一次,皇帝齐太祖专门派人给张融送去一件衣服,并带去一封诏书,诏书写道: “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意思是说:现在送给你一件我曾经穿过的旧衣服,虽然旧了一些,但是穿上会比新的更好,因为已经叫裁缝按照你的身材改做好,你穿上一定会很合适的。

  张融收到衣服和诏书以后,非常感激,他对齐太祖更加忠诚了。

  临渴掘井

  渴:口渴。掘:挖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匆忙想办法应付。

  春秋时期,鲁昭公因为不善治国。被人赶下了台,只能跑到邻近的齐国去避难。齐景公就问鲁昭公: “你年纪不大便失掉了国家,你有没有反省过,这是什么原因呢?”

  鲁昭公回答说:“我年纪轻,有很多人爱护我,可是我没有去和他们亲近;有很多人规劝我,可是我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渐渐地,弄成了内无竭力帮助我的人,外无拥护我的人。倒是周围有好些人奉承我,对我说假话。这就好像秋天的蓬草那样,根茎已经快枯萎了,而枝叶看上去依旧长得很好看,可是等到萧瑟的秋风一起,枝枝叶叶都被连根拔起来了。”

  齐景公认为鲁昭公还年轻,现在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与过失,今后或许还能成为一个贤良的国君,于是就问身边的宰相晏子:“如果让鲁昭公仍旧回到鲁国去,他能不能重新成为一位贤君呢?”

  晏子回答说:“不行。一个人已经掉在水里,然后才追究掉在水里的原因;已经迷了路,然后才去问道,这就好比危难已经临头,才计划去打造兵器,进行抵抗;喉咙口被食物堵塞住,咽不下东西了,才筹划挖井取水,润喉去噎,即使你用最快的速度去完成,也已经来不及了。”

  齐景公听罢这番话,点头称是,默然不语。

  临危不顾

  “不顾”,不顾惜自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没有私心,非常英勇。

  公元二六三年,魏国派三路大军进攻蜀国。其中一路三万多人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另一路三万多人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还有一路十多万人由镇西将军钟会率领。

  蜀国后主刘禅发现形势危急,赶紧派军队援助大将军姜维。姜维退守形势险要的剑阁,钟会写信对他进行拉拢,姜维没有答复。钟会见攻打不下,打算退兵。

  就在这时候,邓艾率军绕过剑阁,直取成都。蜀国内部乱成一 团,懦弱无能的刘禅见无法抵抗,向邓艾投降,并派人命令姜维也投降。姜维没有办法,只好到钟会阵前投降。

  钟会非常钦佩姜维的才能,和他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但他非常妒忌邓艾的功劳,并设法陷害邓艾。邓艾灭蜀后,在成都骄傲专横,独断独行,引起晋公司马昭的疑忌。钟会乘机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下令将邓艾逮捕。钟会带着姜维赶到成都,派兵将邓艾押送到洛阳去。

  邓艾被捕后,钟会大权独揽,他想利用手握重兵夺取天下。姜维发现了他的意图,也打算利用他的叛乱来恢复蜀国的统治,因此怂恿钟会叛乱。由于双方都想利用对方,两人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但是,钟会还没有出兵长安,司马昭已带领十万大军屯驻长安,防备钟会作乱了。钟会发现司马昭已有防备,决定马上动手。姜维想借钟会的手消灭魏国来的文武官员,然后再杀死钟会,因此对钟会说,这些官员不可靠,赶紧将他们杀掉。钟会也知道,他们会反对自己作乱,因此把他们召集起来,假传太后遗诏,要他讨伐司马昭,希望大家遵诏办事,同时拔出剑威胁说,违令者斩。

  众官员慑于钟会的威胁,只好勉强依从。只有夏侯和、羊诱、朱抚三人毫不畏惧身处危境,拒不听从钟会的话,并且严词拒绝。钟会一时间也不敢奈何他们,将他们关押起来。

  魏国文武官员被关的消息很快传开,士兵们不愿叛乱,组织起来攻打钟会。被关押的官员乘机逃出去,和部下一起攻打钟会。

  钟会见大批魏军来攻,慌了手脚,问姜维怎么办。姜维要他反击,并带领钟会的亲信迎击魏军。由于寡不敌众,钟会被乱箭射死,姜维也被杀死。

  叛乱平定后,魏元帝下诏书表彰夏侯和、羊诱和朱抚,说他们坚持气节,反对叛乱,不屈不挠,拒绝钟会的威胁,临危不顾惜自己,言词中充满着正气和忠烈。

  临深履薄

  “临深”,面临深渊;“履薄”,脚踏薄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处境非常艰险,必须十分谨慎小心。

  东汉明帝的皇后马氏,十三岁就被选进皇宫。她生性善良,待人宽厚,行事谨慎,宫中上下都很敬重她。明帝的贾妃生了个儿子,名叫刘炟,马氏把他看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尽心抚育。后来刘炰即位,是为章帝。他尊马氏为皇太后,并多次提出要加封她的三个哥哥马廖、马防和马光。

  马太后是个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她清醒地看到,当时许多外戚无功受禄,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她对此很反感,所以婉转地予以拒绝。马廖的儿子马豫,担任步兵校尉,他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行为放荡不羁。眼看马太后没有给他家带来更大的恩惠,使他沾更多的光,心怀不满,口出怨言。

  马廖有个朋友名叫杨终,他见马廖如此放纵儿子,特地写信劝告,说:“本朝初,许多诸侯王因对子弟失加管教,触犯了刑法最终弄得国破人亡。如今您的地位和名望这么尊贵,怎么能不面临深渊,脚踏薄冰,以他们的结局为教训呢?”

  杨终的话说得很清楚,意思是如果这样下去,就会像面临深渊、脚踏薄冰一样,一不留神就会造成生命危险。

  令行禁止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法令严正,雷厉风行。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大肆挥霍民脂民膏。为了供自己享乐,他在京都朝歌北建造了一座庞大奢华的沙丘苑,苑内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各种珍禽奇兽,他就整天和妃子们在里面寻欢作乐。

  姬昌知道纣王的日子不会太长,他求访贤才,积蓄力量,团结各地诸侯,做好推翻商朝统治的准备。经过九年的经营,国力大增,归附他的诸侯愈来愈多。但不幸的是,他患了重病,卧床不起。姬昌自知不久于人世,便把儿子姬发叫到床前,谆谆教导他说:“我一生的意愿是创建周的王业,你能切实做到下令去做的就立刻行动,下令不准做的就立刻停止,那就是王业的开始,望你实现我的意愿!”

  姬昌去世后,姬发继承其父灭商的遗志,在弟弟姬旦和军师姜子牙的辅佐下,加紧灭商的各种准备。公元前一○五三年,姬发到孟津检阅军队,八百个诸侯自动赶来会合,拥护他出兵征伐纣王。但姬发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没有同意。

  过了两年,纣王越来越倒行逆施,甚至杀害自己的叔父,囚禁自己的兄长,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程度。于是姬发起兵灭商。纣王调集七十万大军与周军决战。由于商军在阵前倒戈,商军全线崩溃。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

  连篇累牍

  连篇:一篇接着一篇;累:重迭,堆积;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文字又长又累赘,形容篇幅多、文辞冗长。

  李谔,字士恢,随文帝时任治书侍御史,很有辩才,文章也写得很好。他看到六朝以来的文章常常华而不实,决定上书给隋文帝,希望通过发布政令来改变当时文风。主意打定,他就着手去写。

  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以后,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上的一些奏章都追求词藻的华丽,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他就暗暗思忖:南朝政治的腐败跟这绮丽的文风有关,这真是误国的根源呀。一天,他伏案看着奏章,看到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写来的文表词藻华艳堆砌,内容空洞无物,不禁勃然大怒,马上对手下人说: “把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交给有关的部门治罪。”

  李谔的《请正文体书》终于写好了,他在上奏之前又看了一遍:书中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谈到了他们尤祟尚文辞,不重视为君之道,只注重文辞华丽的雕虫小技,下面的人跟从他们,在文辞华丽上大做文章,渐渐形成风格,给后世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及危害,望当今皇上能出政令改变文风。他觉得自己把要说的话都说清楚了,一天,他就把奏章递了上去。

  隋文帝阅了李谔的奏章,不住地点头,当看到“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时,心想:李谔说得对呀,现在的一篇篇文章,一箱箱案卷,谈来谈去,都离不开吟风弄月,真是又长又累赘。这样下去,世俗无论贵贱贤愚,都去吟咏风花雪月,崇尚绮丽文风,追逐功名利禄,可怎么得了哇!于是他下令说: “把李谔的奏章颁示天下。如以后写来的奏章再不注意文风,定严加追究。”

  李谔通过发布政令来改变文风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从这以后,当时的文风便逐步地好转了。

  流言蜚语

  “流言”和“蜚语”的意思相似,指社会上流行的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

  公元前一五四年,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侄子吴王濞,联合了楚、赵等国发动叛乱。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被景帝任命为大将军,率军驻守荥阳,监视齐、赵两国的军队。后来叛乱平定,他因功被封为魏其侯。

  另外一位皇亲国戚田蚡,是皇后王氏的同母兄弟,因为出身低贱,当时只当一个小小的郎官。后来由于王皇后常在景帝面前说他好话,当上了太中大夫。景帝死后,他的儿子武帝即位,田蚡蚡更加得宠,被封为安武侯。

  过了几年,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也死了,窦婴很快失势,而田蚡作为国舅却当上了丞相。窦婴失势后,将军灌夫还是与窦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与窦婴同病相怜,特别友好。

  公元前一三一年,田蚡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王太后特地下诏,要诸侯王和宗室大臣都去祝贺。宴会进行过程中,田蚡起立向客人敬酒,客人都表示不敢当,纷纷离开坐处并且拜伏。过了一会儿,窦婴也起立敬酒,这时只有他的旧交熟人离开座位,半数的人仍然跪坐在席上不动。

  灌夫看着这一切,心里十分恼火,就拿起酒杯,到田蚡席前去敬酒。田蚡并不起立,只是动了一下腿,说自己已不能再喝。灌夫怒火中烧,但表面上嘻笑着再次要他喝酒。田蚣还是不喝,于是,灌夫继续往下敬酒。当敬到一个权贵跟前,那人正凑着边上一个权贵的耳朵说话,也没有起立敬礼。灌夫再也忍不住了,指着他边上的权贵骂道: “你平时说他一钱不值,今天我向你敬酒,你却学女人的样与他咬耳朵说话!”

  田蚡见灌大当众辱骂他请来的客人,勃然大怒,马上召来卫士,把灌夫扣留下来。接着,又将灌夫的宗族都抓起来。

  窦婴觉得灌夫是为自己而得罪田蚡的,便决定舍命救他。他设法让武帝召见,说灌夫是喝醉了酒才失礼的,田蚡不能因私怨而定他罪。武帝让他和田蚡当面辩论,两人各执一词,无法调和。于是,武帝又让大臣们发表意见。大臣中多数人不明确表示意见,武帝很生气。 王太后知道这件事后,以不进食逼武帝支持田蚡,武帝只得将窦婴逮捕下狱。这一来形势急转直下,灌夫很快被定为灭族之罪。窦婴见情势危急,就让侄儿上书武帝,说自己以前曾接受过景帝的遗诏,授权他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请求皇帝召见。上书到朝廷后,有关官员查下来没有发现景帝有此遗诏,于是窦婴又被加上伪造先帝遗诏的罪名。按照律法,犯这个罪的要被斩首。

  公元前一三二年农历十月,灌夫及其全族被斩。窦婴听说这件事,极度悲愤,便企图绝食自杀。可不几天有人传来消息说,武帝不想杀他。他以为可以不死,恢复进食,但就在这个时候,又有许多没有根据的诬蔑中伤他的话传进宫中。武帝听后大怒,终于在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将他斩首。

  柳暗花明

  “暗”,浓渌的颜色:“明”,明丽的光色。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事态眼看已无发展余地,忽然又出现了转机。

  陆游被免职后,从隆兴取道回故乡山阴,在那里闲居了三年。像陆游这样忧心于国事的人,闲居在家的滋味当然不好受。他想报效朝廷却受到罢斥,内心充满了痛苦,只得整天在家读书打发时间。差不多经过一年光景,才渐渐想开,常到附近各处走走看看。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当官的架子,所以和农民们搞得很熟。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刘莹作品集
成语故事大全名人名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