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文学 > 《成语故事大全》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4章 M(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成语故事大全》 作者:刘莹

第44章 M(1)

  门庭若市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庭:院子;若:好象;市:集市。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叫邹忌,后来他被齐威王任为相国。

  邹忌不仅才学好,人也长得很英俊。一天早上,他对着镜子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问站在旁边的他的妻子说:“我与那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个漂亮?”妻子赞美地回答说:“你漂亮,徐公不如你。”

  徐公是名闻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还漂亮。于是又去问他的爱妾:“你看,我与徐公哪个漂亮些?”爱妾也说徐公比不上他美。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又向客人提出这个问题,客人也同样说:“徐公哪有你漂亮呀!”

  又过了一天,徐公到邹忌家来了,邹忌把徐公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相比之下,感到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徐公走后,他又对着镜子照了照,更觉得自己比不上徐公,可妻、妾、客人为什么又都说自己比徐公美呢?

  邹忌为这件事白天想,晚上也睡不着觉。他想了又想,终于悟出了这么一个道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意思是说:妻子说我漂亮,是对我有偏爱;妾呢,她是怕我的,所以也说我漂亮;至于那位客人当面捧我,那是因为他有求于我嘛!

  次日,上早朝时,邹忌见到齐威王,便把自己家里发生的这件事和自己的想法向他讲了。从这件事邹忌又联系当时齐国的朝政,进而劝谏齐威王说:

  “大王,如今我们齐国有纵横千里的土地,有一百二十多座城镇。您宫中的美人姬妾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里的大臣官吏,没有一个不怕您的;全国的人乃至邻国,没有不想求助于您的。这样看来,大王您可能受到的蒙蔽,就会更多得多啊!”

  齐威王听了,赞扬邹忌讲得很有道理,接着他就向全国发出一道命令:“不论臣子官吏,还是普通老百姓,凡是能当面指责我齐威王的过错的,给上等奖;能上疏提出规劝的,给中等奖;敢于在街头巷尾公开议论我的过失,传到了我的耳朵里的,给下等赏。”

  这道命令一宣布,“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大臣官吏争着进宫向威王提意见,门口和庭院里更是挤满了人,热闹得象集市一样。可这种情况只有几个月,大家把意见说完了,进谏的人就少得多了。等到过了年,即使有人很想提点意见,也找不出什么可提的了。

  正由于齐威王敢于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意见,齐国因此逐渐强盛了起来。齐国没有用兵动武,周围的邻国燕、赵、韩、魏,都臣服于齐国。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比喻门前和院子里来往进出的人很多。

  门可罗雀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罗雀:拉网捕雀。

  汉武帝时,汲(音jī 肌)黯(音àn 岸)和郑当都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当他们位列九卿,权势正盛的时候,许多人都来为他们捧场,前来拜访的客人多得很。后来,他们都相继丢了官,家里贫穷了,很少有人再去拜访,“热门”就变成“冷门”了。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写完他们两人的传记之后,曾愤然写道:“象汲黯、郑当这样贤良的人,有势力的时候,客人很多,没有势力了,就大不一样。翟公(当时一位不知姓氏的人)曾经说过,当他做廷尉的时候,客人挤满了门庭;等到丢了官,‘门外可设雀罗’,后来,他恢复了官职,有些阿谀奉承之徒又想去找他,他就在门上写了这样几句话:‘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和郑当也经历了这种遭遇,实在可叹了。”

  后来人们就把“门外可设雀罗”简化成“门可罗雀”这个成语,比喻门庭冷落。

  买椟还珠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椟(音dú 读):木匣;珠:珍珠。

  有一天,楚王看了墨翟(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写的文章,就对墨家学派的田鸠说:“大家都说墨子(对墨翟的尊称)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可是在文辞字句上却不讲求文采,这是为什么呢?”

  田鸠先跟楚王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带了一颗又大又圓的珍珠;到郑国去卖。他想,这样宝贵的珍珠,再配上一只漂亮的盒子,一定能卖更多的钱。他就用名贵的木材雕制了一只盒子,外面用珠玉翡翠和玫瑰色的宝石把盒子装饰得非常漂壳;再用香料把盒子熏得浓香扑鼻。然后才把珍珠放在里面。

  果然,有个郑国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那样精美,就出高价买了去。没想到第二天,那个郑人又拿着珍珠来找他说:

  “昨天我买了盒子回家一看,发现里面有一颗珍珠。‘想来是你忘在盒子里的吧,我特地给你送来。”

  结果,这个商人卖掉了装珍珠的盒子,却没有卖掉珍珠。

  楚王听了田鸠讲的故事,觉得很可笑,但不明白田鸠的用意,就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田鸠说:“现在有人写文章,都喜欢用华丽的辞句,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可就忘掉了实用。文章这样写法,不就是跟这个商人卖珍珠一样吗?墨子怕别人只去欣赏辞句的华美而忘记了文章说明的道理,所以才把文章写得这样朴实。”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引申成“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眼光,不识货,或看问题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抓住本质。

  名落孙山

  这个成语出自范公偁的《过庭录》。孙山:人名。

  宋朝时候,有个叫孙山的读书人,他爱说笑话,被称为“滑稽才子”。有一年乡试(旧时在省城举行选举人的考试)又到了,孙山整理好行装,准备前去应考。临行前,邻村有人托孙山帮忙,带上他的儿子一同去省城应考。孙山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们来到省城,报了名,一同参加了考试。

  发榜那天,孙山赶到张榜的地点。他挤在人群中,瞪着大眼睛,从头起一个一个名字往下看,可总是不见自己和乡邻那个孩子的名字。正当他灰心失望的时候,突然榜上最末的一个名字跳入眼帘,定睛细看正是“孙山”二字。他惊喜若狂,连连高呼:“我中了!我中了!”

  孙山一时兴奋,决定当天就动身回乡,而邻村那孩子却无精打采,没有同行。孙山到家后,远亲近邻都赶来向他祝贺。邻村那个人也赶来问他:“我的儿子考中了吗?”孙山见他焦急的样子,没好直说,只是回赠了这样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周围的人乍一听,有点莫名其妙,但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原来这两句诗是说,举人的最末一名是我孙山,你儿子的大名还在我孙山后面哩。

  后来,人们把孙山这两句诗简化成“名落孙山”这个成语,比喻榜上无名,没被录取。

  每况愈下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况:甚;愈:越。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领袖,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

  有一次,东郭子问庄子:“你所说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庄子回答说:“‘道’是无所在不的,到处都有。”

  东郭子又说:“你能不能具体地讲明它的界限,我才好了解。”庄子说:“在蝼(音lóu 楼)蚁身上。”

  东郭子吃惊地问:“怎么这么低下?”庄子就从稗草、砖头、瓦块,一直说到屎尿里,都是道所存在的地方。

  东郭子见庄子越说越低下,就不再问了。庄周见东郭子不高兴,便解释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音xī 希,古书上指猪)也,‘每下愈况。”意思是说:你提出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接触到实质。我只有说得低下,才好把“道”无所不存在的道理讲清楚。这正象市场上的市官(名获)问牙人,用脚踩猪来估量它的肥瘦一样,越踩在猪的最小部位,就越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的小腿这个部位的肉,是最不容易长肥的。你只有不把道看成固定的东西,才能理解。没有什么道能离开事物。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每况愈下”这个成语,比喻情况越来越坏,含贬义。“每况愈下”又作“每下愈况”。

  沐猴而冠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沐猴:弥猴;冠:戴帽子。

  公元前207年8月,刘邦率军逼进咸阳。就在这时候,赵高趁机杀了秦二世,立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秦王,并派人来向刘邦求和说是只要让他做关中王,他愿意把秦国献给刘邦。刘邦见赵高为人奸诈,没有应允。接着猛攻咸阳,秦王子婴请降。刘邦带兵进入咸阳,没有杀害子婴,封了库房,关了宫门,与当地群众约法三章后,又退兵霸上(今陕西长安县东)。

  没有多久,项羽率领各路诸侯也来到咸阳。他首先杀掉了只做了四十六天皇帝的秦王子婴,接着又杀了秦国的公子、亲族八百多人、文官武将四千多名,只杀得咸阳街头尸横遍地,流血成河。并放一把火,点着了秦王朝逼迫着几十万农民修建了多年的阿房宫,整整烧了两三个月。

  这时候,项羽权力最大,军队差不多都在他手里。可是他不愿做兼并六国、一统中原的秦始皇,只想做齐桓公楚庄王那样的霸主。于是他就把天下分成十九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地和楚地九个郡,成为各诸侯的首领。他还把秦王朝的珍贵的东西、宝贝、妇女都搜集起来,准备东归。这时,有个叫韩生的谋士,劝谏项羽说:“关中(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高山险要,河流环绕,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乌关,北有黄河,土地肥沃富饶,要成就霸业在这里建都是再好没有的了。”项羽看见秦国宫殿已被烧得残破不堪,咸阳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自己又怀念故乡,便回答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意思是说:富贵了不归故乡,就象穿着锦绣的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一样,谁知道呢?

  韩生听了,惋惜地发牢骚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说:我从前听人家说,楚国人不过是戴着人的帽子的猴儿罢了,这会我才知道真是这个样的。

  项羽听到这句污辱性的牢骚话后,生气地命人把韩生扔在油锅里炸死了。然后,就带着自己的军队回到自己的国里去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沐猴而冠”这句成语,比喻本质不好,而表面装扮得很象样。

  盲人瞎马

  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东晋画家顾恺之和桓玄,与荆州刺史殷仲堪是至交好友。有一天,他们三人在一起喝酒闲谈。席间,有人提议在座的人各自用一句诗说出一件最危险的事情。

  桓玄抢先说道:“矛头淅米剑为炊。”意思是说:用长矛的矛头淘米,用宝剑的剑口拨火。这自然是危险的事。

  殷仲堪接着吟咏道:“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有百岁的老年人,爬在一根干枯的树枝上。自然这比上句又危险一些了。

  顾恺之接着说:“井上辘轳卧婴儿。”意思是说:水井的辘轳上躺卧着一个婴儿。殷仲堪和桓玄都称赞顾恺之的诗句强过自己。

  这时,殷仲堪手下的一个参军,他也凑上去说了一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这位参军的话刚说完,殷仲堪震惊地几乎从座席上跳起来:“这太危险了!盲人骑瞎马,又是半夜临深渊,那肯定要掉下去的。”

  桓玄和顾恺之看看殷仲堪,忍不住失声笑了起来。原来他已有一只眼睛失明,所以对“盲人瞎马”之类的事,最有感触。

  后人就以“盲人瞎马”这个成语,比喻乱闯瞎撞,非常危险。

  盲人摸象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印度佛经《涅槃经》。

  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国王命令大臣牵来一头大象。让六个盲人用手去摸,然后再说出大象是个什么样子。

  大象一到,他们就从自己站立的地方走到象的身边去摸。盲人摸了一阵,开始说自己的感觉。

  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长长的鼻子。他抢先说:“我知道了,原来大象不过是一根木杆。”

  另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大耳朵。他反驳说:“不,大象就跟大簸箕一个样儿。”

  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他高兴地说:“不象簸箕,也不象木杆,大象跟舂米用的石臼一个样儿。”、

  第四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脊背。他不禁嚷了起来:“大象原来象张床啊!”

  第五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头。他自信地说:“你们都错了,大象象一块大石头。”

  第六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肚皮。他比划着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明明好似一只大水缸。”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申出“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面,固执一点,乱加揣测。

  明哲保身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诗经·大雅· 烝民》。明哲:深明事理,明智。

  周朝,有一个叫仲山甫的人,很有才能,他对周宣王可以说是做到了忠心耿耿,在抵御外族入侵中也起了作用。

  有一次,周宣王要仲山甫到齐地去修筑城防,以备防御外族的入侵。他二话没说,立刻动身就去了。当时,另一位叫尹吉甫的将军,便写了一首诗称赞仲山甫,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意思是说:仲山甫是一个深明事理的人,既能保证自己的安康、太平,又能日夜操劳,毫不懈怠地效忠国君。

  后来,人们把“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简化为“明哲保身”这个成语,但已由原来的比喻贤明的人,能明察事理,善于转危为安的褒意,变成了贬义,一般地用以比喻不讲原则,只求保住个人利益,而回避原则斗争的那种混事度日的庸俗作风。

  明眸皓齿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杜甫《哀江头》诗。眸(音móu 谋):黑眼珠;皓(音hào 号):洁白。

  公元755年11月(唐玄宗开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叛军头目安禄山率领十多万大军从范阳(今北京一带)长驱南下,向唐王朝统治中心洛阳和长安进攻。一路上差不多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不到一个月就渡过黄河直取洛阳。

  当时的唐王朝国内已有一百多年没大的战乱,昏庸的唐玄宗听到这个消息,惊恐万状,慌忙派了封常清和高仙芝二人为大将,临时招募了几万人马去镇守洛阳。结果官军与叛军一触即败,高、封二人被迫放弃洛阳,退守潼关。不久,这两位将军又遭玄宗派去监军的宦官边令诚隙仇诬陷杀害。后又改派哥舒翰去守潼关。哥舒翰也是久经战火的统帅,无奈手下的十几万军队,也大多是未经训练的新兵,无法与叛军硬拼。因此便坚守不出,使叛军无法前进,等待时机再反击。这个作战方案果然有效。叛军一旦受阻形势骤然恶化,河北一带已有十几个郡县起兵反对安禄山,切断了远在河南的叛军与河北老巢的联系。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的军队,又多次大败叛军。

  可就在这时候,昏庸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硬逼着哥舒翰出战,结果导致全军覆没,潼关失守。这是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九日的事。没过几天,玄宗便带着杨贵妃姊妹和杨国忠等少数亲信向四川逃跑。当走到离长安约一百多里的兴平县马嵬坡时,随行将士逼迫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玄宗悄悄地出走,本来这件事连绝大多数文武大臣事先都不知道。一时间,不仅长安城,就连皇宫内也没人管了。一些不肖之徒乘机抢掠财物。接着,长安便陷落了。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刘莹作品集
成语故事大全名人名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