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文学 > 《成语故事大全》在线阅读 > 正文 第69章 X(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成语故事大全》 作者:刘莹

第69章 X(1)

  寻章摘句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李贺《昌谷集·南园》诗。寻:找寻;摘:摘录。

  由于封建制度的压抑,李贺应试求官不成,终日困守在书斋,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感到无比愤懑。公元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宰相李绛(音jiànɡ 匠)又上疏说:黄河南北大约有五十余州都为藩镇割据,国家的法令在那里都行不通了。李贺听说后,一方面对封建统治当局腐败无能不满,另一方面面对这种连年征战不已的动乱局面,又渴望走出书斋,为恢复国家的统一而建功立业。正是在这种思想感情支配下,他写下了南园诗十三首。其中第六首,全诗共四句: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寻章摘句:谋篇琢句地讲求词藻;雕虫:没什么大用处的技艺;辽海:指辽东半岛,因南临渤海,故称辽海。

  诗的大意是:透过窗帘,看见破晓的残月象弯弓一样挂在天边;经常彻夜不眠地为谋篇琢句寻求词藻,成天就消磨在这雕虫小技之中。你难道没有看到辽东渤海一带,年年都在打仗吗?即便写出了象宋玉那样的好文章,又有什么地方需要它呢?

  后来,人们就把“寻章摘句”引申为成语,原指寻求、摘取书本里的现成词句来丰富辞藻。现在又用来比喻套用前人章法、知识,没有创造性。

  先忧后乐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宋史·范仲淹传》、《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北宋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就带着他改嫁到山东长山的一个朱姓人家,寄人篱下受人凌辱的境遇,使得范仲淹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年龄稍大后,他了解到自己的家事,更是昼夜苦读。

  二十三岁那一年,他含泪辞别了母亲,不远千里,到著名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书院求学。在学习期间,他的生活极其俭朴,为了磨炼自己的刻苦精神,集中精力学习,不让吃饭占去太多的时间,坚持每天只吃稀粥。冬天来了,便将稀粥冻成块,吃时切一、二块。范仲淹的艰苦生活,使周围的同学很受感动。有一位同学是当地留守(地方官)的儿子,把范仲淹的事告诉了他的父亲,并从家里拿来一些上等饭菜送给他。范仲淹开始不肯收,后来,实在推辞不了,才勉强收下,但他却从不吃它。几天以后,这位留守的儿子看见这些食物都腐烂了,便问范仲淹:“我父亲听说你生活很苦,特地要我把这些饭菜送给你,而你却不肯吃,难道我们这样做得罪了你吗?”范仲淹回答说:“对你和你父亲的深情厚意,我非常感激。只是我吃惯了稀粥,要是现在吃得太好了,怕以后就吃不进稀粥了。”

  宋真宗时,范仲淹中了进士,在北宋王朝中当了官。做官了,有了富裕的生活条件,但他没忘掉了自己过去的贫困,仍然过着简朴生活。史书上就记载着范仲淹家“非宾客不重肉”。正因为这样,范仲淹为官清廉,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办了不少对百姓有益的事。而对官场中那种贪污腐化的陋习,却嫉恶如仇,就是对于皇帝、权贵这方面的问题,他也敢直言,提出批评。天圣年间,江、淮、京东一带大旱,再加上蝗灾,百姓饥苦不堪。范仲淹当时在朝为右司谏,他请仁宗派官吏去赈济。终日在宫中宴饮享乐的仁宗,却不予理睬。范仲淹就对仁宗说:“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被问得答不上话来,不得不派他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百姓。范仲淹每到一地,开仓分粮,救济受灾的民众。

  范仲淹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走向衰弱的时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范仲淹早就有了改革朝政的思想和主张。他多次向朝廷上疏提出改革的意见,但都未得到皇帝的理睬。直到公元1043年,宋仁宗在内扰外患的逼迫下,也感到再不改革,统治地位就维持不下去了,才向范仲淹等人问及治国之策。范仲淹便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的范仲淹,不可能找到根本解决北宋社会危机的途径。但从当时来看,他所提出的改革主张及其实施,在历史上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次改革,由于贵族、官僚的反对,新政实行不到一年就失败了。范仲淹也被迫离开朝廷,到陕西、浙江的一些地方当了地方官,著名散文《岳阳楼记》,就是他改革失败以后的作品。在这篇散文里,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格言,也正是他一生奋发以求的信念。

  根据这个记载和故事,后来人们便引出“先忧后乐”这个成语,比喻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关心;有时也用来比喻事先能苦思劳作,则事后可得到安乐。

  先发制人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发:开始动作,发动;制:限制,约束。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四处响应。这年9月,会稽(今浙江绍兴)郡郡守殷通,看到形势不妙,也怕会稽发生起义,就找着项羽的叔父项梁,说有要事相商,试探地说:“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意思是说:长江西北一带全都起来造秦二世的反,这是秦王朝将要灭亡的时候了。我听说,先发就能制人,后发则为人所制。我想发兵,请你和桓楚来率领。当时,桓楚这个人因触犯秦王朝的刑律逃亡在外,项梁也早有起义的准备。于是便推说,桓楚逃亡的地方只有项羽才知道,就把项羽叫进来,乘机杀死了殷通。项梁提着殷通的人头,佩带着郡守的大印,当众宣布起义。当地的老百姓本来都痛恨秦朝的官吏,现在项梁起来,杀了郡守,真是大快人心。他们都拥护项梁做了会稽郡守,立项羽为偏将。

  那时候,项羽是个二十四岁的青年。乡里亲友中年龄跟他差不多的年轻人,都知项羽的本事,都乐意跟他在一块儿干。不到几天功夫,项羽这位偏将就有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因为这些青年都是当地的子弟,旧时的相好,大家都重义气,就称为“八千子弟兵”。这支队伍,威风凛凛,勇气百倍,很有战斗力,成了项羽成就霸业的骨干力量。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先发制人”这个成语,原指战争中的双方,先发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现在多用来泛指先下手、早下手就能争取主动。

  先斩后奏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酷吏传》。斩:杀头,封建时代的一种死刑;奏:指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口头或上疏陈述意见。

  东汉时期,社会上有不少豪绅和不正当的人,加之当时交通不便,地方很大,地位稍高一点的官吏,很难及时了解到地方的事。于是不少地方就出现了“临民之职,专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与斩同义)后闻。”意思是说:一些地方官吏,随便断案,甚至对犯法的人判了灭族之罪,事先也不报告,即所谓“先行刑而后闻奏也”。

  相传,东汉光武时,董宣继任洛阳县令时就有过这样一件事: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一直逍遥法外。有一天,董宣趁湖阳公主外出的时机,带人将凶犯抓获,并就地处死了。这下子,惹怒了湖阳公主,立即进宫向光武帝告状。刘秀责问董宣为什么杀人不先报告他,要判处董宣死刑。董宣据理辩驳,光武帝也只好不再追究了事。

  根据这些记载和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先斩后奏”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某些事未经请示,就自行处理了,造成既成事实,再向上级报告。

  休戚相关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国语·周语下》。休:喜;戚:忧伤,不幸。

  公元前580年,晋厉公继承王位以后,他害怕王室公子为争夺权利而招惹事端,就把许多公子排斥到国外去。有个叫姬周的公子,被排斥到周朝世卿单襄公手下去做臣子。姬周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他虽然身在异国,却日日夜夜关心着自己国家的安危、祸福。每当听说晋国发生了不幸的事情的时候,就整日闷闷不乐;每当听到晋国有了喜庆之事时,他就满心欢喜。单襄公很赞赏姬周这种品德,因此非常器重他。单襄公病重的时候,还特地嘱咐他的儿子顷公说:我死了以后,你还要诚恳地对待姬周啊!他“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意思是说:他对自己的国家那样关心,就是不忘本。将来他回到晋国,一定会受到人们的爱戴。

  果然,不久晋国发生内乱,晋厉公被杀。姬周回到了晋国,被拥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悼公。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休戚相关”这个成语,比喻彼此利害一致,关系非常密切。

  欣欣向荣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荣:茂盛。

  陶渊明,又名潜,他在四十一岁那年,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去彭泽县令后,就动身回乡隐居去了。在回乡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想:还是辞去官职回去的好啊!要不然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官,让心被形体所驱使,这又怎么能不愁闷、悲伤呢?现在认识到过去已经做错了的事情,已无法不让它错了,可将来的事情还是可以挽救。一回到家,又受到家人的欢迎,连忙取出酒来一边自斟自饮,一边观赏着庭院里的茂盛树木,心里真高兴啊!再到田园里去走一走,农夫们告诉他春天已经到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意思是说:树木春草长得生机蓬勃,山泉小河的水细细长流。

  以后,陶渊明就把他返回家乡途中的心情和到家之初的生活见闻与自己的志趣,写成了一篇《归去来辞》。后来,人们就把文中“木欣欣以向荣”简化成“欣欣向荣”这个成语,原指草木长得茂盛。现在多用来比喻事业蓬勃发展,繁荣兴旺。

  信誓旦旦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诗经·卫风·氓》。氓(音ménɡ盟):诗中女主人对她的丈夫的称呼;信誓:诚信的誓言;旦旦:诚实的样子。

  春秋时候,卫国淇水(今河南淇县境内)河边,住着一个被丈夫遗弃了的女子。这个女子年轻的时候,非常漂亮,有一个男青年看上了她,甜言蜜语地向她求婚。结婚之后,这个男子又向她发誓要跟她百年偕老。男方家境不富裕,但她仍然毫无怨言地爱着自己的丈夫。过了些年,当她的容颜衰退以后,丈夫却对她进行虐待,最后竟然抛弃了她。这位女子十分痛苦,对负心的丈夫充满怨恨。但她毕竟是一位坚强的女性,终于从痛苦中醒悟过来,下定决心在思想感情上同这位负心的丈夫一刀两断。后来,有人把这位女子的遭遇,以自诉的形式写成了《氓》这篇诗,作为对旧社会罪恶的一种揭露。这首叙事诗共有六章,每章十句,共六十句。诗的第一章写前夫前来求婚、订婚的情景;第二章写自己的痴心、盼望成婚的心情;第三章写她对丈夫一往情深地沉醉于爱情之中引出的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后的种种痛苦;第五章写在夫家受到的虐待,以及被遗弃回娘家后遭到的讥笑;第六章写从痛苦的回顾中觉醒,对男子背信弃义的怨恨,决心与氓一刀两断。

  诗的第六章是: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及尔:与你;偕老:同到老;隰(音xí 席):水名,今河南的漯河,古时流经卫国境内;泮(音pàn 畔):水边;总角:束发,指未成年时的男女孩童;宴:欢乐;晏晏:温和,融洽;反:违反,变心;已:止,算了。

  这章诗的大意是:想过去他的“要与你相爱到老”的誓言,更增加了我的怨恨。淇水有岸,隰水有边,而他那颗心却无法捉摸。想当年小的时候,我们欢乐地在一起玩要,婚后那一句句恳切的誓言,都记得一清二楚,可没想到他现在却变了心。他既然违背了誓言,我也就不再想别的了,从此就同他一刀两断了吧!

  后来,人们便把“信誓旦旦”引为成语,用来形容誓言说得极其恳切、诚挚。

  袖手旁观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韩愈《祭柳子厚文》。袖:动词,藏在袖子里;旁观:置身局外,从旁观察。

  柳子厚,即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六岁考取博学宏词科,官至礼部员外郎。

  柳宗元生活在唐王朝逐步走向衰败的时期。他在任礼部员外郎时,也就是在公元805年,他与王叔文、刘禹锡等倡导革新时政,推行以“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为宗旨的一系列的革新措施。但是他们的革新进行了不到五个月,就在宦官、藩镇和豪族地主的联合反扑下,以失败而告终。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员外司马,十年后再调为柳州刺史,直至病死。

  柳宗元死后,大文学家、柳宗元生前文坛上的朋友韩愈就写了一篇《祭柳子厚文》,对柳宗元一生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厚的同情,对柳宗元这么有才华的人不能被很好地用于当今之世,只好默默无闻的死去,深为不平,便在祭文里含蓄而讥讽地写道:“不善为斫(音zhuó 酌),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意思是说:不善于做木工活的人,做起活来汗流满面,而且不小心弄得指破血流。但是木工技巧很熟悉的人,却偏偏只能悠闲地笼着双手,站在一旁观看。

  后来,人们便把“巧匠旁观,缩手袖间”简化为“袖手旁观”这个成语,现多用来比喻置身事外,对某些事情不加过问,或不协助、不参与。

  胸有成竹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成:现成。

  北宋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姓文名同,字与可。他能诗善文,通晓篆、隶、行、草等各体书法,又擅绘画。文同平生很喜爱竹子,在自己的住宅前后,亲手栽了很多的竹子,一年四季,刮风下雨,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长势,琢磨竹枝、竹叶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形态变化。每有所得,便回到书房,铺纸磨墨,信手作画。他画的竹子,形态逼真,非常传神。苏轼称他的作画方法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文同的一位好朋友、诗人晁补之曾经写了一首诗来赞扬他,其中有这样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人们就把它简化成“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心里已经有了全面的考虑,或已有成功的把握。

  笑里藏刀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新唐书·李义府传》。

  《新唐书》是一部纪传体的唐代史,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和宋祁在《旧唐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它对唐代历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据《新唐书·李义府传》载:李义府是唐朝时候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唐高宗时,他与许敬宗一起请立武则天为皇后,深得皇上的信任,一年后便当了宰相。平时,“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

  柔恭:温柔恭顺;嬉怡:嬉戏和悦;阴贼:阴险毒辣;褊(音biǎn 贬)忌:度量狭窄,猜忌人;忤(音wǔ 午):逆,违背;中伤:阴谋诬蔑别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义府这个人表面上对人很忠厚和善,说话总是带着微笑,其实内心却很狡诈。凡是违背他的意愿的,他都要给以打击、陷害。当时的人都暗地里叫李义府是“笑中刀”。

WwW/xiaoshuotxt.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刘莹作品集
名人名言大全成语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