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正说清朝十二臣》在线阅读 > 正文 第03臣 明珠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正说清朝十二臣》 作者:佚名

第03臣 明珠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荣辱兴衰,有起有落。但是,由于他在从政晚期,被康熙帝罢相,导致关于他的许多资料都湮没不详。还有,因其子纳兰性德享誉文坛,常被人指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那么明珠似乎就是“贾政”了。这一切,都有待于从史料中逐一厘清,还原一个真实的“明珠”形象。

    出身与发迹之谜

    北京西郊有一块《明珠及妻觉罗氏诰封碑》,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二十四日所立,上面记载明珠“初任云麾使,二任郎中,三任内务府总管,四任弘文院学士,五任加一级,六任刑部尚书,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经筵讲官,九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十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佐领,十一任经筵讲官、吏部尚书、佐领,十二任加一级,十三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十四任今职。”所谓今职,是指“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从履历上可以看出,明珠真可谓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了。于是,人们不禁会问:明珠究竟是何许人?是什么样的机缘促成了他在官场上的春风得意?

    明珠的家族是满族非常有名的叶赫部,不过,到明珠出生时,这个部落早已成为明日黄花,风光不再。他的父亲尼雅哈只得了骑都尉,世职,不能给他带来什么特别的好处。只是由于历史渊源,叶赫家族与皇室还有着姻亲关系,使得明珠从小就有机会接近皇室。

    明珠的岳父是多尔衮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他一生战功赫赫,但缺少政治谋略。多尔衮死后,他想继任摄政王,曾胁迫多尔衮的属下依附自己,结果被人告发“谋乱夺政”。多尔衮灵柩回京,顺治帝亲迎时,他又携带佩刀,“举动叵测”。议政王大臣会议据此将其囚禁。阿济格竟然想挖洞越狱,并声言要放火烧掉监牢。后来,亲政的顺治帝宣布了多尔衮的十二大罪状,为绝后患,又将阿济格及其已获亲王爵位的第三子劳亲赐死,次子镇国公傅勒赫削除宗籍,其余八子均贬为庶人。很显然,明珠与阿济格之女成婚已是冒了极大的风险,这种姻亲关系绝不可能成为他在官场上扶摇直上的阶梯。

    一切都要靠他自己。明珠为人聪明干练、善解人意,又通满、汉两种语言,能言善辩,遇人嘘寒问暖,善结人心。这才是他官场得意的重要原因。

    明珠最初出任的云麾使,是负责皇帝出巡时车驾仪仗的小官,是个权力很小的差使。但因他聪慧机警,善解人意,熟悉典章制度,很快就得到掌卫事内大臣遏必隆的赏识。康熙帝继位后,遏必隆成为四辅政大臣之一,他立即推荐明珠升任郎中,后来又做了内务府总管,成了皇室内部事务的管家。明珠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近康熙帝及其他皇亲国戚与王公大臣,观察宫廷内部的斗争,为他日后进一步施展才华做好了铺垫。在剪除鳌拜的斗争中,明珠始终保持超然的态度,不与任何一派联手,也不得罪任何一人,从而较为轻松地躲过了纠葛。康熙五年(1666),得到各方面好评的明珠由内务府总管调任内弘文院学士,进入朝政中枢机构。在这个职位上,他除了做大学士的助手外,还曾外出会勘河务。不久,明珠被提拔为刑部尚书,并参与了对台湾郑经的议和活动,为日后康熙帝收复台湾做好辅垫。到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对许多依附鳌拜的官员,予以革职、降级等处分,对于那些与鳌拜没什么关系的官员,则给予升迁和奖赏。明珠那种不左不右的处事策略,使他不仅未被牵连,反而很快就出任了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

    三大功绩

    1.平定“三藩”之乱

    明珠得到康熙帝的格外青睐还是从议撤“三藩”开始的。当时三藩手握重兵,每年消耗的粮饷即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他们雄踞一方,权力很大,其中吴三桂甚至可以自由选任云南、贵州两省的官员,号称“西选”。加之“三藩”骄横无忌,残害百姓,遂成为清朝中央政权的巨大威胁。年轻的康熙帝把三藩问题作为要解决的三件大事之一,并把它写下来时刻警示自己,日夜思考解决的办法。

    事也凑巧。康熙十二年(1673),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奏请返回辽东养老,由他的儿子尚之信袭封王爵,继续驻守广东。康熙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撤藩的好机会,便让议政王大臣与户、兵二部议奏。兵部尚书明珠等主张,应该同意尚可喜返回辽东的请求,而且他的儿子也不能承袭爵位。结果,朝廷下令尚可喜撤藩,使与情况相同的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两个藩王处在尴尬的境地。他们不得不上疏申请撤藩,以窥测朝廷动向。不过,从内心来讲,他们还是很希望康熙帝能够降旨“慰留”的。对于三藩之中势力最弱的耿精忠的“申请”,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快就表示同意。但对于吴三桂,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以大学士索额图、图海为代表的官员认为,吴三桂镇守云南,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大体还算平安,他们担心云南会因吴三桂的撤离而出现不稳定,还会带来其他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建议仍由吴三桂镇守云南,反对撤藩。其实,他们是怕吴三桂造反。而兵部尚书明珠则坚持反对保留吴三桂的藩属,与康熙帝的本意相吻合,显示出一定的政治远见。

    面对撤藩会引起三藩造反的言论,康熙帝说:“三藩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下令吴三桂率领所属官兵,全部迁离云南。吴三桂在党羽的怂恿下,传檄四方,耿精忠、尚之信等人响应,挑起了“三藩之乱”。

    清廷得到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全国震动,满朝文武大臣大多惊惶失措。当初极力反对撤藩的大臣活跃起来,他们主张以和为重,纷纷建议康熙帝取消撤藩的谕令。当时主持朝政的大学士索额图请求杀掉主张撤藩的明珠等人,以安抚吴三桂。康熙帝说:“这是朕的主意,与他人何干!”只有明珠摸透了康熙的心思,他联合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强烈支持康熙帝撤藩,主张以武力大举讨伐以吴三桂为首的叛军,深得康熙的赞赏和欢心。吴三桂在云南期间,他的儿子吴应熊、孙子吴世霖作为人质,一直留在京城。为向天下表示铲除吴三桂的决心和能力,明珠向康熙帝建议,应将吴应熊、吴世霖立即处死,康熙帝认为言之有理,当即同意。吴三桂得到这一消息,大惊失色,深知遇上强劲对手,气已短了三分。

    此后,明珠全身心地投入到平叛斗争中,协助康熙帝运筹帷幄,他不仅主持兵部的日常工作,还经常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析敌我军情,制定应对策略,调兵遣将,供应粮饷,为平定叛乱作出了重要贡献。至康熙十四年(1675)冬,清廷逐渐扭转了被动的局面,明珠即由兵部尚书转任吏部尚书,直接负责各级官员的升降与赏罚。为了给平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明珠努力安抚汉族下层地方官,奖忠抚叛,极大地分化和瓦解了反清阵营。为团结汉族知识分子,明珠还会同九卿奏准,在清廷控制区域内添行乡试,湖广、江西、福建等战乱地区的考生,也可以参加考试。这对于缓解满汉矛盾、促进平叛的斗争,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藩之乱平定后,朝廷论功行赏,提升明珠为武英殿大学士,并让他长期掌管兵部尚书的要职。康熙还发布上谕说:“当时有请诛建议者,朕若从之,皆含冤泉壤矣!”

    2.收复台湾中的作用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壮举。但郑氏集团坚持抗清,又成为清廷统一全国的障碍。郑成功逝世后,他的儿子郑经继位,继续和清廷对抗。

    康熙帝本人很愿意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收复台湾。康熙八年六月,刚刚逮捕鳌拜后,康熙帝就派刑部尚书明珠与兵部侍郎蔡毓荣前往福建,接洽和谈事宜。

    明珠首先命慕天颜等人带上皇帝的诏书及自己的亲笔信前往台湾,试探郑经的态度。明珠在给郑经的信中说:“阁下人中之杰,反自外于皇仁,此岂有损朝廷哉?但为阁下惜之耳。诚能翻然归命,使海隅变为乐土,流离复其故乡,阁下亦自海外而归中原,不亦千古之大快,而事机不可再得者乎?”郑经虽然礼待来使,但不肯接康熙帝诏书,惟独打开明珠的信件仔细阅看,并回信表示感谢。他又回派柯平等人随同慕天颜到泉州,与明珠讨价还价。郑经坚持“执朝鲜事例,不肯剃发,世守台湾,称臣纳贡而已”。清军入关后,按照满族人的习惯,在全国强制推行“剃发令”,曾引起汉族人士的强烈反抗,但它毕竟已成为是否承认清朝统治地位的“试金石”。明珠在与郑经接触过程中,始终坚持剃发之事,强调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不能以朝鲜之例办理。在谈判中,明珠做出了很大让步,同意郑氏“封藩、世守台湾”,但声明既然受封称臣,“岂有异其制,另其服乎”?明珠还遵从康熙帝的意旨,给郑经写信:“剃发一事,所当一意仰从,无容犹豫者也。”并派人劝其剃发附清,但郑经还是坚持不能剃发,谈判破裂。

    康熙二十年(1681),郑经病死,后嗣发生纠纷,郑经长子被杀,年仅12岁的次子郑克塽(shuǎng)袭王位。福建总督姚启圣请求朝廷合兵进剿,明珠等人也认为,应该利用郑氏集团互相猜忌的机会,以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康熙帝和明珠等商议后,命福建将军、总督、巡抚、提督等人,同心合力,剿抚并用,平定海疆。明珠考虑到总督和提督共同指挥彼此势必会相互牵制,可能徒劳无功,而由一人来统一指挥,其意志则容易得到执行。康熙接受了明珠的建议,让福建提督施琅(lánɡ)一人独自统兵进发,相机自行进剿。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遣使求降,台湾问题顺利解决。

    清军占据台湾后,对于郑氏集团人物的安排,康熙帝原打算将他们安插到直隶、河南等处,但为了防止郑克塽等人滋事,最后还是接受了明珠的主张把他们编入旗人中,,严加看管,以免生事。另外,康熙帝还采纳了明珠的建议,任用了一些台湾投诚的人,结果从中涌现出了不少有作为的人物。

    关于台湾的弃守问题,明珠的态度也十分鲜明。内阁学士李光地等人主张弃守台湾,在他们看来,驻守台湾必然会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无利可图,甚至想到将其拱手让给荷兰。施琅等人则坚决主张固守台湾,指出台湾对于大陆,无论在政治、经济、国防上都有重要的作用。明珠赞同施琅的建议:“施琅目击彼处情形,请守已得之地,则设兵守之为宜。”并最终取得康熙帝的同意,下令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从此,台湾与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密切。

    3.抵御俄罗斯入侵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佚名作品集
俄罗斯小说石点头花影隔帘录*****诗经李公案《史记》文言文版古诗十九首秦律金人铭后宋慈云走国全传儿童小说散文庄子译注西湖佳话古今遗迹论语精讲儿童诗歌梁公九谏毛公案黄帝内经灵枢孔子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