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7章 “忍”经——百忍成钢,以忍为智(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文柯

第37章 “忍”经——百忍成钢,以忍为智(3)

  徐阶在起初始终深藏不露,处理朝政既光明正大又善施权术。应该说,在官场角逐中既能韬光养晦,又会出奇制胜,是一位弹性很强的有谋略的人。他的圆滑被刚直的海瑞批评为“甘草国老”。虽然他“调事随和”,但仍与严嵩积怨日深。在形势对徐阶尚不利时,徐阶一方面对皇帝更加恭谨;另一方面,对严嵩阳奉阴违,虽内藏仇恨,表面上却做出与严嵩“同心”之姿态。为了打消严嵩的猜忌,徐阶甚至不惜以其长子之女婚许于严世蕃之子。

  时机终于来了。嘉靖四十年(1561)十一月二十五日夜,嘉靖皇帝居住近20年的西苑永寿宫付之一炬。大火过后,工部尚书提出永寿宫宜及时修复;而众公卿却主张迁回大内,这样既省钱又可恢复朝政。皇帝问严嵩的意见。严嵩提出皇帝应暂住南宫——这是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也先俘虏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的地方。嘉靖当然不愿意住在这样一个“不吉利”的地方。严嵩的这个建议铸成了导致他失宠于嘉靖皇帝并最终垮台的大错。

  徐阶觅得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所以他表现出十分忠诚的样子,提出尽快修复永寿宫,并拿出了具体规划。次年3月,工程如期竣工,皇帝喜不自禁,从此将宠爱转移到徐阶身上。

  为达到置严嵩于死地的目的,徐阶还利用皇帝信奉道教的特点,设法表明罢黜严嵩是神仙玉帝的旨意。他把来自山东的道士蓝道行推荐入西苑,为皇帝预告吉凶祸福。不久,便借助伪造的乩语,使严嵩被罢官,严世蕃被斩。

  智者在与对手斗智斗勇过程中,尤其是在自己力量不足的时候,一定要委曲求全,以暗掩明,等待良机,一蹴而就。十年磨一剑,准备越充分,结果越辉煌。

  忍耐是智取对手的一种发展方法。当敌我之间的力量太悬殊,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势力相差太大时,忍,便作为一种最为明智的退却手段,不硬拼,不消磨自己的“元气”,而是将力量慢慢地蓄积起来。所以这种忍,决不是对传统的习惯势力、落后势力的投降,一旦时机成熟,就毫不迟疑地发展自己,把对手挤垮。

  而急性子总是误人不浅,有很多人深受其害。智者,总能耐着性子,以便等待时机求突破。

  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李昌镐对取胜秘诀的看法是要等、忍、韧、不露声色。他说:“下到关键时,我也会急躁,但是我都忍着,越是把自己的心虚和急躁暴露给对手,就越对自己不利,为了胜利,就得忍耐。”时机不成熟就贸然行动,不但会使隐忍的功夫和成果毁于一旦,更会使规划好的目的暴露于对手的火力之下。

  忍耐还是保存自己的重要手段。事实上,一切能忍耐、会忍耐、善忍耐的人的头脑都是非常精明的。他(她)们往往忍得恰到好处,能以最佳的方法保护自我,恰如其分地躲避他人对自己的算计和伤害。

  忍耐更是一种心智的锻炼。任何时候信念都是最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当周围的人已不断收获,而你的果实还没有成熟,甚至根本没有开花时,只要断定种子是优良的,营养也充足,那开花结果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你唯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坚持。

  可见,忍受寂寞,等待时机,才可以一飞冲天。坚持就是胜利

  有这样一句话:“成功者能坚持到最后的一秒钟,失败者在成功前一秒钟放弃。”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是一步之遥,如果你多坚持一秒钟,就会多迈一步,这一步就决定了你成功,那些成功的人,往往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以打猎为生的猎人,有一次打完猎端着枪刚从一座巨岩石后拐出来,迎面撞上一个也端着枪的土匪。两人相距只有五六步,他们同时将枪口指住了对方的胸膛,然后就一动不动了。

  如此近的距离,不管谁先开枪,打死对方的同时,自己肯定也被对方打死,动起手来只能是同归于尽,要想保住性命,就需有一方投降。

  双方对峙着,枪口对着枪口,目光对着目光,意志对着意志。

  其实总共只对峙了十几秒钟,猎人就感到那么漫长,那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对时光的流逝产生刻骨铭心的印象。

  猎人不觉已咬破了自己的下嘴唇,两条血溪濡湿了下巴。他的大脑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念头支撑着:必须有一方投降,但投降的绝不是我!

  猎人眼睁睁看着那个土匪的精神垮掉——先是脸煞白,面部痉挛,接着是大汗淋漓,最后是双手的握肌失能——枪掉到了地上。

  土匪扑通跪下去,连喊饶命。

  这位猎人也努力控制着自己,才没有晕厥过去。他清楚地知道,他是最终的胜利者。

  猎人之所以最终在和土匪的对峙中胜出,就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下棋也如此,在有些情况下,一方打吃对方棋子,另一方长,但长出后仍有两口气,如果一方步步紧逼,继续把它打下去,使它没有松气的机会,一直打到对方没有地方可逃,最后就可以把对方棋子吃尽。这种走法叫做“征子”,是长途征伐的意思。

  “征子”时要坚持,不能松懈。征子可能是几十步的较量,甚至更多,它是长时间的较量。两军相持,坚持到最后者胜,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如果没有坚持之心,松懈之下给对手可乘之机,到时只会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有这种“征”的精神,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什么事业,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小不忍则乱大谋

  什么是忍?忍就是克制自己的愿望,忍就是压抑人们的冲动,忍就是人们不得不控制自己的行为。遇小事需要忍,遇大事也需要忍。那种遇事少谋,猝然而行,稍有不顺就生气动怒的人,必然会祸患自身。忍中有学问,忍是一种智能,而且是种更高的智能。在小处忍让,在大处获胜

  人的一生,会面临种种的机会与选择,也会遇到许多的冲突与挑战,一个人不可能得到自己全部想要的,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不得不对自己的某些利益忍痛割爱。

  清末权臣之一张之洞深谙此道,他不仅善于委曲求全,还深刻理解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所以他常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逞一时之强,而是委屈自己适应现实的需要,等到为自己积累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达到建功立业的目的。

  张之洞一生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坚持己见,敢于以硬碰硬,不向异己屈服,但他毕竟是个满腹韬略的人。他善于因时顺势,目光长远,能屈能伸。

  他在与政敌打交道时,尤其如此。尽管他与李鸿章早有嫌隙,在政见上多有不同,也看不惯李鸿章一味地对外求和的为政策略,更看不起李鸿章不顾全大局,始终维护自己淮军局部利益的做法,但他同时也深知:李鸿章始终不服自己,多次在人面前贬抑自己好大喜功。他认为李鸿章毕竟位高权重,自己如果一味地同他僵持下去,两个人之间就会由嫌隙转化为比较大的矛盾,那样不但对自己的前程不利,对国家也没好处。于是他认为在不涉及重大问题的前提下,自己还应该对李鸿章虚与委蛇,尽量不贸然得罪他。所以他在李鸿章母亲八十寿辰时就送过去寿文,李鸿章本人七十寿辰时,他更是三天三夜几乎没有睡觉,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寿文送给李鸿章。在寿文中,张之洞极尽能事地推崇李鸿章,赞扬李鸿章文武兼备,既饱学博识,文才盖世,又运筹帷幄,统领千军万马,镇守着祖国边疆。夸李鸿章是兴国栋梁,内掌海军衙门大权,外管外交事务,不愧为安国重臣。这篇约5000字的寿文成为李鸿章所收到的寿文中的压卷之作,琉璃厂书商将其以单行本付刻,一时洛阳纸贵。张之洞对李鸿章的这种人际关系处理,包含着深刻的自保意识。

  张之洞的忍小谋大,还表现在任两广总督时,虽然作为清流的儒雅君子,他对赌博深恶痛绝,但为大局着想还是开禁了“闱赌”,并用这种“不义之财”去干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不仅仅根据自己的好恶就决定是否做某件事,这也正是古人所说的“不以小仁而废大利”,忍恶名而谋美誉。

  从张之洞的身上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一个人不能只图虚名,只有具备能在小处妥协、退让的心态,才能在大处取胜,这样才能成大谋。的确,一般人正因为不能善忍,故无法达至最高的为人处世之境,也终难成一生大事。

  “小处须忍”之道,不可因一时兴起而毁掉自己。其道理在于:一个人能否在小处忍让,意味着他是否能在大处获胜。“忍”字的内涵非常丰富,它表明必要的妥协是应该的。为官做事要学会妥协,更要善于取舍。“小不忍则乱大谋”,此话没错,问题的关键是看“谋”的是什么。只有在小处忍让妥协,才能在大处获胜;只有舍小,才能取大。为了成大谋,有时必须在小事、小利上忍让一些、妥协一些,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为自己成就大功业积蓄力量,铺平道路。

  忍字头上一把刀

  人们常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忍呢?这说明不得不忍,忍有忍的理由。

  公元前203年,韩信降服了齐国,拥兵数十万,而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军紧紧围困在荥阳。这时韩信派使前来,要求汉王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抚齐国。刘邦大怒说:“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安抚善待他,让他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刘邦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该做个真王,何必做个假王呢?”于是就派遣张良前去宣布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项羽军。

  在这个故事里,刘邦忍住怒气,立韩信为齐王,征调韩信的部队,很快就扭转了汉军的不利地位,同时也安抚住了拥兵数十万的韩信。假如他不忍,把韩信大骂一通,不封韩信为齐王,这样不但可能失掉韩信,而且可能给自己带来祸殃。

  成语“负荆请罪”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蔺相如身为宰相,位高权重,而不与廉颇计较,处处礼让,何以如此?为国家社稷也。“将相和”,则全国团结,国无嫌隙,则敌必不敢乘。蔺相如的忍让正是为了国家安定之“大谋”,忍让成大事。相反,不忍让而“乱大谋”的事也不鲜见。

  楚汉相争时,项羽吩咐大将曹咎坚守城皋,切勿出战,只要能阻住刘邦15日,便是有功。不想项羽走后,刘邦、张良便施了个骂城计,派兵城下,指名辱骂,甚至画了图,污辱曹咎,这下子,惹得曹咎怒从心起,早将项羽的嘱咐忘到九霄云外,立即带领人马,杀出城门。真是,冲冠将军不知计,一怒失却众貔貅。汉军早已埋伏停当,只等项军出城入瓮。霎时,地动山摇,杀得曹咎全军覆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许多矛盾和纠纷,大多数人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纷,都能采取“忍让”的态度,弘扬“宽宏”“克制”的美德,但也有少数人,稍有不顺,轻则辱骂,重则大打出手。结果不但扰乱了社会治安,而且还要赔偿人家的损失,甚至还要负法律责任。宰相肚里能撑船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这是导致失败的根苗,它表现出人器量窄小。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的最要紧处就是忍得住,所以忍就是要有一种宽大的胸襟与器量。它以退为进,并以此预示后来的成败,这也就成了愚者与智者的一种区别了。

  三国时,祢衡骂曹操以及对东汉末年各地军阀的看法,有他的道理,其人品、才能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曹操面对祢衡放肆的羞辱,为了顾全大局,把所有气都咽下去了,也确实表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

  当时的情景,两人较劲的起因其实很简单。曹操请祢衡,实际想让他做个军务秘书长,动机挺好。但请人家来不请人家坐,就伤害了祢衡。接着祢衡就挖苦曹操手下无能人,并自夸才能。曹操大权在握,就要祢衡给他击鼓,想借此羞辱祢衡,祢衡也不拒绝。击鼓应换新衣,按规定仪式进行,可祢衡只穿随身衣服。尽管这样,祢衡到底是才子,他击了一曲,高昂的曲调让在座的人都感动得掉泪。曹操手下人则坚持要祢衡换衣,祢衡却干脆裸体击鼓,以此辱骂曹操是国贼。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 天 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文柯作品集
不生气的活法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做人要方处事要圆人生要留一份淡定和从容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