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2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价值(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作者:王万民

第42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价值(1)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审所知、明是非、察秋毫的工具,可以逐步改善和提高人的思维素养和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破除迷信、澄清误解、发现真理、确立真理。当前,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倡导和教学在欧洲、北美等许多国家的蓬勃发展,正是它的重要价值的印证。邓小平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到处蕴含着丰富的批判性思维的优秀品质,闪烁着批判性思维的理性光芒。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运用批判性思维批判了各种错误观点和旧的思维惯性,生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生成。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也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节 批判性思维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邓小平理论作为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加以推进和创新,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邓小平掌握了批判精神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所以,批判性思维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一、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是批判的和创新的。批判和创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批判与创新既紧密联系又有其各自的功能。批判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内在动力,它使马克思主义以一种批判的方式审视与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观照与反思,并从中探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具有了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从而对一切不完善、不合理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公认为是颠扑不灭的真理,就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一直用批判的方法研究进行理论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话题。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上讲话》,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列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之首,可见它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过去,我们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也出现了许多的偏差。即使是现在,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也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不乏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曲解、肢解甚至是消解。当然,我们可以从立场、观点、方法、品格等不同的视角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其前提是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特别要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并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那么,我们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呢?我们究竟应该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什么精神和思维方式呢?那就是理论要联系实际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态度,而要做到这一切,就离不开人的批判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批判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批判、扬弃、超越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不仅以批判的精神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也以批判的精神来剖析社会主义社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不仅以批判的精神分析各种社会思潮,也进行理论上的自我批判,从不封闭自己,把自己的理论作为终极真理。在批判不完善和不合理现象的同时,它也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试图建构适应时代要求、人民愿景的合理的、完善的社会制度,使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成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中,解构与建构、批判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拥有了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优秀品质,马克思主义才能经受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检验而永葆其持久的生命力、感召力。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本性,这就是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它们是邓小平理论生成的“助产士”。

  二、邓小平树立了批判精神的典范

  邓小平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批判性思维,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批判性精神。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并不是对当今时代精神的简单的梳理与汇总,而是蕴含着对当今时代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而批判性思维就是他能够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在邓小平理论形成之前,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使中华民族这个原本就缺乏批判传统的民族对批判的含义有了一种习惯的误解、曲解甚至是排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批判”成为政治术语,成了搞阶级斗争、相互攻击。然而,无论是中文,还是英语的语境中,批判的含义都是分析与否定,是继承和发展,是对各种错误的思想或不合时宜的观念进行毫不留情的、彻底的批判,也就是辩证的扬弃。

  在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处处都闪耀着这种辩证的否定、批判性思维的智慧与胆识。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从而得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结论,这就是他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之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会存在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事物,我们要敢于对这些事物进行否定,这样社会主义的肯定性内容才能显示出来。后来,邓小平继续运用批判性思维进一步阐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看法。他说,社会主义不是贫穷,社会主义不是慢速发展,社会主义也不是搞平均主义或两极分化等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比较僵化和保守,邓小平这些批判性论述可谓是语出惊人,犹如醍醐灌顶。邓小平对贫穷的批判,换个角度看,就是对富裕的肯定;对漠视发展生产力的批判,换个视角看,就是对社会主义要重视发展生产力的肯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不等于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他做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

  总而言之,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锐利武器批判了一切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立场、观点、方法,还批判了一切不符合中国具体历史和现实的片面的以及错误的认识,其判断的依据就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邓小平批判性思维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人们普遍感到困惑、迷茫。可是,邓小平娴熟地运用批判性思维的锐利武器,不仅从学理上阐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理论问题,而且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从而对社会主义进行实践的批判。但邓小平这种实践的批判,并不满足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解释,而是通过观照现实生活世界,从而实现“改变世界”,从而使现实世界不断合理化。即通过批判性思维对社会主义现实进行实践的批判,从而使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的存在的影响与日俱增,这就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就更加需要不断地批判和反思。邓小平批判性思维不仅对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提供合理性与必然性论证,而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及其前提进行了质疑、反思、批判,从而实现了继承与发展。当传统的某些观念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桎梏时,就应该义无反顾地进行批判与剔除。

  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不仅仅是质疑和批判。质疑、批判是为了寻求理由或确保合理性,为我们的理念和行为进行理性奠基。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宗旨就是为了继承与发展,就是为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地继承、发展、超越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理论的内在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活力所在。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邓小平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断根据新的时空背景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继承和拓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动,他多次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创新,在于不断开拓新境界,开创新局面。这就需要在新的条件下用“新思想、新观点、新形式、新内容”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版本。实际上,邓小平理论就是这一崇高的创造性工作的产物,就是批判性思维这一重要武器运用的结果,就是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崭新版本。

  总之,邓小平的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是其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与源泉。正是由于他的批判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使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还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品质使邓小平理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力度既继承了前人,也超越了前人,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理论。

  $第二节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有利于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要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仅有激情、仅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正好有利于我们形成和确立科学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哲学与批判性思维

  尽管批判性思维看似近年来我们才重视的话题,然而,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和实践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界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知道,哲学这个术语,是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创造的。在希腊文中,Philo-Sophia的含义就是爱智慧,按照这个含义,哲学就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物,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正是开启了批判性思维的先河,初步建构了批判性思维的对话形态、互动形态。因为苏格拉底与“智术师”不同,他从不传授知识,而是与人对话。这种特别的“苏氏方法”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既反映了希腊人真理观的特质,又对后来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晚期怀疑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理论和实践。柏拉图曾经说过,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又指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可见,在古希腊的传统中,对于任何要掌握事实真相一面的人来讲,系统的思考、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是必备的一种素养。因为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思考、充分的论证以及对于反对观点的有力回应,才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从表层含义进入更深层次的含义。到了中世纪,在以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为代表的哲学家的实践中,较为系统地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好传统。阿奎那总是能够系统地陈述问题,周密地思考问题,他还把别人对其观点的批判和评析作为发展其观点的一个必要阶段。因而他的思维模式已经开始符合批判性思维的标准。有“近代哲学之父”之称的笛卡儿,以“普遍数学”“普遍怀疑”为方法论,得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断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哲学,称为批判哲学。在康德看来,理性是衡量万物的唯一尺度,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查,一切事物都需要接受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则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是“黄昏时刻起飞的猫头鹰”。人的思维本身就包含着否定,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马克思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任务是“改造世界”。从上述思想家对哲学的不同解读中可以看出,不同思想家对于哲学的理解和把握虽然视角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个特征透视着哲学的根本特点:必须渗透着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这是所有哲学都应该具有的共性特征。因此,一个缺乏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哲学家、思想家的,一种缺乏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哲学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哲学品质。

W W W.XIAO SHUOTXT.netxiaoshuotxt。com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万民作品集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