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百家讲坛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上)-赵林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百家讲坛全集》 作者:CCTV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上)-赵林

T/xt.小/说.天+堂

  主讲人简介
  赵林,1954年11月8日生,北京市人。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等职。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主要科研、教学成果:已发表个人学术专著7部,即《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文明形态论》(台湾汉忠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西方宗教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8月)、《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2000年因科研、教学效果突出而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其他情况:1999年8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七位评委之一;2000年8月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大专辩论会上夺取冠军;2001年8月率武汉大学辩论队代表中国大陆高校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并获亚军。
  内容简介
  早在1993夏季,美国哈佛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就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指出,冷战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垒结束之后,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形式将不再是政治冲突和经济冲突,而是以传统宗教为基本依托的文明的冲突,并且预示这种冲突在21世纪将主要表现为伊斯兰教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时至今日,尽管不同民族、国家和宗教之间的和平共处一直是人类向往的美好理想,尽管人们乐观地认为21世纪人类的主题将是和平与发展,但也促使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基本局势进行更加深刻和冷静的思考……
  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全球化是当今实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个共同的时髦活题。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时代潮流,最初仅仅只是经济界和金融界中的一种现象,但是在今天,它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经济生活的范围之外,在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中都引起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这一概念的出现,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森严壁垒发生了松动,一种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相互平等基础之上的文化融合前景似乎已经隐约可见。但是与此相对,后殖民时代的传统文化复兴浪潮文化保守主义浪潮和形形色色的“原教旨主义”呼声又导致了一种日益明显的文化上的全球分裂现象。于是,21世纪的人们将面临着一种令人尴尬的状况:一方面是通过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而席卷其他领域的全球化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依靠传统的巨大惯性而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文化特色的本土化要求;一边是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另一边是文化多元化的潮流。这种新的矛盾冲突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18世纪以来西方与非西方、中心与本土、殖民主义与种族之间的传统矛盾的继续。
  二、西方化浪潮的涨落
  如果用一种宏观的和长程的历史眼光来审视18世纪以来的世界文明的演进趋势,我们就会发现,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整个人类世界在西方化浪潮的冲击下经历了一次潮涨、潮落的过程。18世纪以来,一个经历了文化自我更新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洗礼而异军突起的现代西方文化,凭借着自身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一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扩张运动,从而拉开了我们通常称之为殖民化或西方化的历史过程的序幕。然而,20世纪并不像19世纪末叶踌躇满志的西方人所想象的那样充满了和平和幸福的明媚春光,而是在血腥的暴力和苦难的战乱中辗转呻吟着度过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肉体和心灵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而冷战的阴影并没有因为两大阵营对垒的结束而被驱散,至今仍然像梦魇一般笼罩在人们的头顶。
  《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上) (全文)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可以说,早在20世纪的时候,1993年美国一位国际关系学的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国际关系学的教授叫萨缪尔·亨廷顿,他在美国的一个权威杂志《外交》的夏季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文明的冲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边萨缪尔·亨廷顿指出:随着1993年那个时候,大家知道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苏联的解体以及国际关系格局出现了很大的变动,以及由此而导致冷战时代的结束。那么萨缪尔·亨廷顿在一这篇文章里边,他就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耸人听闻的一个观点,他认为随着苏联的解体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那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垒。从此以后就不再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题了。所以他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在21世纪世界冲突的主题将不再是政治,尤其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而是什么呢?他说是文明的冲突。
  那么所谓文明的冲突是个什么意思?萨缪尔·亨廷顿他对文明的界定是以传统的宗教信仰或者传统的价值观作为根本依托的。几大文明体系之间的冲突,那么这个观点当时提出来以后,可以说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我觉得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里边提出的很多观点,固然有一些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比如说,他在《文明的冲突》里边一再提醒西方各国,尤其是这个欧洲的各国要和美国加强团结、加强联合,共同防止东方可能出现的伊斯兰教以及我们儒家伦理世界,可能出现的对西方的威胁。那么大家知道,在西方的政治中间,它们总是要寻找一些假设的敌人,那么当冷战时代结束,当苏联以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已经不再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一个主要的对立面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寻找下一个世纪新的对手。那么从这点来说,这是美国战略方面的考虑,那么萨缪尔·亨廷顿在这个方面,确实也是为美国提供一些咨询。但是我觉得他对文明本身的一个分析还是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今天这个话题就是从这个地方来切入,我们来看一看人类的文明几千年是如何发展的。那么正是在这个历史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未来做出预测,这里边实际上有一个“二难”的一个选择。要不然我们就认为历史是没有规则的,历史是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对未来就不需要做任何判断,如果历史完全是偶然的,一切事情都是说发生突然就发生的,没有任何规律可循。那我们说,这个历史本身就没有任何预测的价值和意义。反之,如果我们相信历史本身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东西它是必然性的,那么如果我们要是居于这种认识的话,那么我们如何对未来做出预断呢?当然就只能依据历史以往发展的一个脉路,只能根据过去,根据我们人类的过去,根据我们人类的昨天和今天的状况来推断我们人类明天将会是什么样。那么我今天的讲座,实际上就是依据后一种观点,我认为要想知道我们世界的明天,首先要知道我们的昨天和今天。尤其是要知道我们从昨天到今天是如何发展的。这样我们才能根据这个线索来合理地推论出未来将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趋势。所以这样呢,我就一下子就把大家的思路从今天、从21世纪一下子拉到5000年以前。
  让我们从5000年以前开始谈起,我们人类最早的文明有五个,尽管在我们很多中学的教科书里面老说是四大文明古国,那么所谓四大文明古国,只是说最早的一批文明发展到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出现的一个比较辉煌的时期。某一个国家作为一个代表,这是一般的通俗的说法,但是我们要做研究的话我们就得提出。
  那么人类最初的文明一共有五个文明,这五个文明从西到东依次就是,最西方的就是地中海上的一个克里特岛,克里特岛上的一个文明,一般我们把它叫做—克里特文明。然后再往这边稍南一点,朝南面一点,就是在北非,在埃及有一个古代埃及文明,这是第二个。然后再往东一点,就是在西岸,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一块冲积地,那么在这块地方有一个两河文明,或者一般又把它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者我们以它最初的一个国家形态叫苏美尔,我们又把它叫做苏美尔,那么这个都是通用的。再往东,印度河流域有一个最古老的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叫哈拉巴文明。那么再往东,当然就是我们中国的黄河流域文明,一般我们指夏商周三代。那么这是我们说的五个文明。那么现在我们依次对这五个文明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这五个文明中,最古老的最悠久的要数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当然我们说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现在考古学对古代文明的发掘,只能停留在以百年为单位,它不可能再细。那么我们说两河流域文明,也许是人类现今可以发掘出来的最古老文明。它的时间大概是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就出现了一些城市。比如说像乌鲁克、乌尔等等,这样的一些城市就已经出现了,而且有了他们自己的一些楔形文字。其次就是埃及文明,按照现在一般的历史记载,就是从公元前3100年开始,就已经有了最早的所谓的古王国的文明。在尼罗河的中游有一个城市叫孟菲斯,在这个地方埃及人建立了最早的一个王国叫古王国。那么这个时候是埃及文明开始,这两个都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再稍晚一些,一个是克里特文明,克里特文明大概在公元前2600年的时候就出现了,而且克里特文明明显地带有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影响的一种痕迹。所以我们说克里特文明,它可能带有很浓厚的模仿色彩,模仿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因为克里特紧靠着爱琴海,爱琴海是地中海东北角上的一个湾,那么爱琴海世界,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商业活动交往非常频繁的一个世界。所以两河流域以及埃及和克里特之间,它们通过海上的一种交往,可以说是比较频繁的那种交往。所以我们说,克里特文明带有很浓郁的一种埃及文明的色彩,这一点凡是研究希腊神话,追溯到克里特神话的,我们都可以看出来。
  比如说,那种半人半兽的一些神,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在希腊神话里边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些怪物、神族。像斯芬克司这样的一些神,那么这些神最早是从埃及传过来的。大家知道埃及有斯芬克司这个金字塔,那么这都是从埃及那边传过来的,还有一些其他的证据可以证明,克里特文明是深受埃及影响的,同样也有东方的影响,东方主要指两河流域。
  那么另外一个就是印度的哈拉巴文明。那么关于印度文明,我们可能了解得比较少,我们一般知道的印度文明是以吠陀教或者婆罗门教而著称的古代印度文明,那个古代印度文明实际上是第二代文明,它不是最初的,如果我们还是借用生物学上的概念的话,那么我们把最初的一代文明叫做亲代文明。那么下面,我们把它叫子代文明,可以说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那个以婆罗门教而著称,出现了种姓制度的那个古代印度社会那只是第二代文明,在这个文明之前还有一个由印度,当时在印度河流域那些土居民族所创造的一个文明,这就是所谓的叫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它是比较晚才发掘出来的,是在20世纪初由一批英国的考古学家在一些墓地,发现了一些荒芜之地 ,发掘出来一些城市遗迹。而且根据这些城市遗迹,可以推断出来,在印度在那些建立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外来入侵者,来到印度河流域之前,印度曾经存在过非常发达的文明,那么这些文明是由一些被称为叫达罗毗荼的人所建立的,那么达罗毗荼人建立的文明,后来就被称为叫哈拉巴文明。那么这些达罗毗荼人,因为他们是生活在南亚,所以皮肤比较黑,身材比较矮,鼻子比较扁,他和后来入侵到印度河流域的那些身材比较高大、皮肤比较白的那些入侵者来比较,身体形态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那些后来征服了印度河流域,摧毁了哈拉巴文明,重建了印度古代文明的那些入侵者,他们就蔑视当地的土居,就把他们贬称为叫达萨,达萨在印度语里面也就是奴隶的意思。也就是说,那些原来哈拉巴文明的创建者在后来的被征服过程中反而沦为奴隶,一直到现在,印度在南部地区仍然生活着一些达罗毗荼人的后裔,他们的社会地位都是比较低下的。那么至于我们后来熟悉的印度文明,我们可以看到明显地是一种融合,所以这是印度的情况。
  然后再往东就是我们中国了。我刚才说了中国是夏商周三代,当然关于中国的文明,可以说现在在学术界,尤其在西方学术界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的。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现在花了很大的精力、财力、投入了很大的经费来搞一个项目,叫夏商周三代的断代工程。那么可以说是人文科学研究中间最大的一个项目,也取得了很多进展。那么这个项目的目的无非是要证明,我们中国的文明史不能从商代开始算起,要从夏代开始算起,当然也有一个其他的就是具体断代,夏代、商代、周代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的年限,要把这个年从百变成十,变成具体的那个年。但是其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我们中国的文明应该从夏代开始,因为大家知道商代的文明是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从公元前17世纪开始,如果要是说我们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商代,我们就没办法说我们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我们只有3000多年的历史,那么我们现在要通过这样的一些大量的考古,大量的发掘,我们最后要确证夏代确实是文明,它不是文明以前的野蛮。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说取得了很多成果,当然现在还是缺乏一些证据,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证据。
  比如文字,文字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明区别于野蛮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可以说文明和野蛮之间的区别有很多,但是可以说最主要的两点,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点这样来区分。那么从物质方面来说,一个文明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必须有定居农耕生活,已经开始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大家知道农耕生活和游牧生活是不一样的,游牧生活游牧民族是追逐水草而生,所以,今天可能在这儿,明天可能就是到,几百里几十里,上百里以外的地方去了,所以不可能定居。这个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比较缓慢,那么也不可能出现城市,不可能出现城市中心。但是一旦人们开始过农耕生活了,大家知道,农耕生活的特点是春播秋收,所以说,你必须在那儿等着,那你就必须定居下来,而且初期的农耕生活主要靠天吃饭,但是毕竟比游牧生活稳定些,所以可以创造更多的生产力,生产力水平可以是更高。而且由于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就出现了最初的城市中心。最初的城市当然不能跟现在的城市相比,但是它已经是人们的一个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了。那么正是在定居的农耕生活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可能超出直接的生产活动,而从事一些非生产的活动,也就是我们人类的一些高尚的活动一些文化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文明产生的一个物质标准、物质条件,就是看有没有定居的农耕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出现的城市中心,这是一个物质标准。文明还有一个精神上的标准。最初的文明都是随着庙宇而出现的,最初的城市往往都是一些庙宇,最初的城市中心都是一些庙宇中心,所以有人提出,说人类的文明是在祭祀鬼神的活动中间产生出来的,因为要有祭祀鬼神的这样的活动需要。人们从最初的图腾开始走向了一种固定的,有固定场所的一种祭祀活动,这是跟农耕生活联系在一块的。那么一旦我们开始有了一个固定的庙宇中心,那么就自然会产生一批专门从事宗教活动或者迷信占卜活动,祈祷占卜活动的这样一批专职人员,我们把他叫做祭祀集团,而我们发现人类最早的文明的统治者往往就是祭祀集团。最早的国王往往就是最大的祭师,他本身承担着人和神之间沟通的这样一个重要使命,而且老百姓也觉得他就是神的化身,这一点在埃及在两河流域,在中国以及在哈拉巴文明、克里特文明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例子。
  那么所以这样我们说有了庙宇中心以后它自然产生祭祀、祭坛,而由于祭祀的产生,由于宗教迷信活动这样的一种要求,所以才就开始出现了对宗教、祭祀、占卜活动结果的记载这种记载就是最初的文字,所以文字最初都是出现在庙宇之中的,我们中国的甲骨文也是主要用来占卜的,求神问卜的一种文字,后来才逐渐推广到非宗教领域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所以从精神这个标准来看,精神文明这个标准来看。文明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文字,这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为什么西方学术界至今还认为我们中国的文明只能从商代开始,而不能从夏代开始,那么这是五个文明,我们做一个简单介绍。
  那么在这些最初文明周围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被那些游牧民族包围着,如果我们刚才说了农耕生活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没有进入农耕,那些追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基本上还是属于野蛮民族,没有进入到文明。尽管有自己的一些文化,但是没有进入到刚才说的文明这个范围之内。那么在这五个最初的亲代文明的南边基本上都是荒漠或者大海,而在他们的北边可以说一望无际的平原、草场、森林,当然也有高山峻岭。那么在这些森林草场中间,长期游徙不定地生活着一些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他们追逐水草而生。因此我们很难说,固定的地方在哪个地方。但是由于南方定居的这个农耕生活这种文明,它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所以它实际上在很长时间以来,就成为北部的那些游牧民族入侵的对象,游牧民族虽然没有进入到文明,但是由于都是过着马背上的营生,机动性非常强,而且由于长期追逐、打猎,所以他们比较剽悍,能够打仗,能够吃苦耐劳,而且这种野性比较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南方的农耕世界。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又形成了最初的文明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形成了两个世界,一个就是在亚欧大陆偏南的地方,这是北回归线与北纬35度线之间的,这个偏南地带的文明我们叫做农耕世界。他们都是过着农耕生活。再一个就是在他们的北边的可以说像漫山遍野的黄沙一样,到处弥漫着的游牧世界,我们叫做游牧世界。那么这样就形成了南农北牧这样的一个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对峙,那么这个对峙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后1500年。可以说,人类4000多年的历史都是在这两大世界的对立之中过来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在15世纪来临之前,在15世纪、16世纪,这个世界历史的重要分水岭到来之前,人类的文明主要就是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冲突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冲突构成了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我们刚才说了,游牧世界像汪洋大海一样地包围着农耕世界,那么游牧世界每次大入侵,其结果就导致了文明和农耕世界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我们把它叫做空间效应,一个方面我们把它叫做时间效应。那么由于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就导致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效应,那么所谓时间效应是一种什么效应呢?我们可以说,这种效应我们一般叫做文明形态的嬗变。文明形态发生了嬗变,那么这个文明形态的嬗变,具体举个例子来说,形象地说就好像是一只蚕,这只蚕它要脱皮,它蜕了一次皮后就变成一个新的,然后再脱一次皮又变成新的了。从一个黑蚕变成一个黄蚕,然后变成一个白的,变成一个透明的蚕,然后它又吐丝、结茧,结完茧以后它又咬破茧变成蛾子,然后又产卵。所以虽然它的形态在不断变化,但是那个蚕还是那一个蚕,那么文明也是这样。
  那么文明的那种形态的嬗变,我们说文明形态的嬗变也就是指这一个意义,就是同一个文明,在经过游牧世界的不断地冲击以后形态发生变化。从第一代文明变成第二代文明,从第二代文明又变成了第三代文明乃至第四代文明,那么我这个图实际上也就是说明,文明是如何在游牧世界的冲击之下是如何发生形态的嬗变的。竖着看就是这样,这是时间效应,待会儿我们会讲,这5000年文明是如何演变的时候,我们会进一步讲解这个文明形态嬗变的过程。
  同样我们说。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冲击之下,农耕世界也发生了一个空间效应,这个空间效应我喜欢把它叫做酵母效应。所谓酵母效应就是看起来是弱小的,地域非常狭小的农耕世界处在游牧世界的包围之中,但是这个包围的时间长了以后游牧民族不断地入侵农耕世界,这个其结果最后就导致了什么?导致了文明反向地扩张到游牧世界生活里头去,其结果就使得原来是游牧世界、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现在反过来也变成了文明地区了,也变成了农耕了。看起来游牧民族是入侵者是主动者,但是经过长期地冲突以及融合以后,游牧民族反而纷纷地都皈依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游牧的习性,开始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整个人类文明就是这样在扩展。所以就像一个酵母被一个面团包裹着,时间长了以后,酵母发酵,使得整个面团变成一个酵母,然后再一个更大的面团在包裹着它,然后它又发酵,于是更大的面团,又变成一个酵母。所以文明就是通过这种反向的作用而不断地发酵,不断地扩展、不断地膨胀,乃至于到了15世纪的时候,我们再看这个世界,我们说那个时候的世界,基本上到处都是农耕世界,基本上我们找不着游牧民族的立足之地了。再到今天,我们上哪儿去找游牧民族!我们找到的话,可以作为我们旅游观赏的对象了,那已经不是作为一个对农耕世界和工业世界具有挑战性的一个完整的世界了,它只不过是一个非常零星碎点地散布在文明世界的、农耕世界的这个缝隙之间的一些古老的一些遗迹,只不过是这样的东西了。所以对照4000年以前的那样的一种格局,就是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一种格局。我们可以说,今天这个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我们下面就来看一看,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那种具体的冲击的情况。
  在4000多年的历史中,就是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公元后1500年,在这4000多年的历史中,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大冲突大入侵,可以说分为三次。从公元前3000年末一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这个时候基本上是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融合的完成。那么这一次大入侵主要的发起者,是最初可能生活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平原上的,一批操持或者说原始雅利安语的一些游牧民族。那么这些游牧民族最初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在黑海和里海之间,但是后来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就不断地开始向南部渗透、向南部扩张。那么这个扩张是通过千百年而完成的,在这个一边走一边扩张的过程中,游牧民族完成了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冲击。那么这个大冲击,使当时在中国以西的几个文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摧残。
  首先,我们看看这个操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对最西边的克里特文明的入侵。那么可以说,操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对当时的最早的亲代文明的入侵分为三个方向。一个是向西南,一个是向正南,一个是向东南三个方向。向西南冲入的那一支冲入了巴尔干半岛,冲入了希腊,然后通过希腊攻击了克里特,最后使克里特文明毁灭。然后在克里特文明毁灭的基础上,在希腊半岛东南角出现了一个迈锡尼文明。而我们所熟悉的希腊文化主要是指第二代的希腊神话文化,这实际上已经是一支一支的游牧民族冲入了巴尔干半岛以后,跟当地的土居相结合的结果。那么这些冲入希腊半岛的民族,可以说有三个浪潮。第一个浪潮主要是爱奥尼亚人,那么这些爱奥尼亚人他们还是以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渗透到爱琴海世界,渗透到希腊半岛,渗透到小亚细亚和西亚,建立了很多城市,很多城邦。紧接着就来了一支比较凶猛的游牧民族,他们自称叫阿卡亚人,那么这些阿卡亚人冲入到希腊半岛以后,就毁掉了克里特文明。然后在希腊半岛的东北角,在迈锡尼这个地方就建立了一个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带有很大的模仿克里特文明的色彩,很浓郁的这样一个色彩。那么迈锡尼文明的那个时代出现了很多战争,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荷马史诗》描写的特洛伊的战争。伊利亚特讲的就是迈锡尼时代的故事。讲的就是迈锡尼时代,所以大家如果看《荷马史诗》里边双方打仗的时候,是为了一位美女海伦。当时可以说,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这一场战争,那么当时是希腊人开始主动去进攻小亚细亚的一个特洛伊城邦,那么当时希腊人,都是自称阿卡亚人,所以大家看《荷马史诗》,希腊人就自称我们阿卡亚人怎么样。那么可见他们是当时毁掉了克里特文明,然后建立了迈锡尼文明的那批人,叫阿卡亚人。然后在阿卡亚文明持续了300年以后,到了公元前11世纪,从北方又冲来一支更加野蛮的游牧民族,叫多利亚人,那么这支多利亚人就摧毁了迈锡尼文明。最后其结果就导致了整个古代的克里特文明的整个毁灭。克里特、迈锡尼是连在一块的,整个克里特、迈锡尼这种亲代文明的毁灭。那么这个毁灭以后就导致了一个什么呢?就导致了所谓黑暗时代的来临,那么从公元前11世纪,一直到公元前8世纪,在希腊半岛这个地方,文明好像没有了消失了,又退回到史前的一种原始状态,那么这样就出现了所谓我们说的这个黑暗时代。一直到公元前8世纪才开始出现那个非常辉煌的希腊城邦文明,所以希腊城邦文明本身就是在游牧入侵者和当地的土居相融合、相杂交以后所产生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那么我们说这些游牧者,当然在入侵希腊的这些游牧者之外,还有一些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他也就冲入到阿平宁半岛就成为罗马人的祖先。所以罗马人也是一些游牧民族冲进来的,然后还有一批进入了伊比利亚半岛,就是西班牙半岛,就成为后来的高卢人的祖先。那么高卢人后来又成为法国人以及西班牙文化的一个最早的一些创始者。那么这样我们说,这三个地中海上的中间的三个半岛,都是游牧民族来了以后,在那个地方扎下根来和当地的土居文化相杂交、相融合,最后导致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所以这样在西南这一支冲击的结果就使得克里特文明毁灭,导致了希腊、罗马文明的产生,这是西边。
  往正南冲的那一支,越过了伊朗高原进入了两河流域。那么两河流域的文明,我们说最早的那个亲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它包括很多国家形态。从最初的苏美尔 到阿卡德、到古巴比伦、到亚述、到新巴比伦,尽管这些国家形态在变换,但是它都属于一个同源同种的,基本上我们都属于赛姆族或者闪族。说这个闪族或闪米特语言的那些民族,所以我们算他们都算同一个文明。那么这个文明持续到最后的阶段,两河文明从苏美尔开始,一直持续到新巴比伦,它最后的一个形态,最后一个国家形态。那么到了公元前600年的时候,有一个从北方来的游牧民族,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有两支渗透到两河流域,一支叫做米底人,一支叫做波斯人,那么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些,比如像赫梯人、像胡里特人、喀西特人,这些人都是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从北方冲过来的人。但是建立这些国家时间不长纷纷都瓦解,所以到了公元前600年的时候,那么随着密地人以及波斯人入侵,那么整个古代的两河流域文明算是彻底解体。那么这个解体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一个新的文明,就是波斯帝国的产生,波斯文明的出现,所以这样两河流域下面,我们是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是作为两河流域下面的第二代文明,也是由于这个入侵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和当地的两河流域文明的这些土居相融合、相杂交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是第二点。
  然后再往东看,我们说还有一支是向东南方向涌去。那么这一批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的这样一些,甚至是金发碧眼的这些入侵者,他们取道伊朗高原,冲入到印度河流域,摧毁了我们刚才说了由那些身材矮小皮肤发黑,鼻子扁平的那些达罗毗荼人所建立的哈拉巴文明,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创立了一个古代的印度文明也就是以婆罗门教,最初是吠陀教,然后发展到婆罗门教,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后来到了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又产生了佛教和四大教。然后到公元4世纪的时候,又产生了印度教这样的一个古代印度文明。那么这个第二代的古代文明,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那个古代的那个印度文明,那么这个古代印度文明,可以说也是第二代。它是在哈拉巴文明以及与北方来的从西北方来的,那些游牧入侵者相互融合相互杂交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二代。所以这样我们说这三个文明都产生了第二代形态,都是由于那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和当地的土居文化相结合而导致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那么这是西边的这三个。
  然后我们再看东边在中国这边,中国先秦时代的夏商周文明可以说在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冲击中间,它幸免于难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中国与西部的其他文明之间有着崇山峻岭,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这样一道一道的崇山峻岭,可以说把游牧民族的向东的入侵浪潮遏制住了,所以没有越过帕米尔高原来到我们中国。这个先秦黄河流域的文明中间,没来侵入到这个地方,但是也有一些已经来到了帕米尔高原,形成了可以说是广义的突厥人的祖先。但是基本上没有威胁到或者直接威胁到中原的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文化。所以我们当时看起来幸免于难,但是,虽然我们没有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入侵,但是我们在同样的时间里边,中国夏商周文明也受到了与我们这个文明建立着同源的蒙古利亚种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入侵,那么这个入侵就是我们说,从最早殷商时代的鬼方啊 、戎狄啊开始,一直到后来的匈奴啊这样的一些游牧民族入侵,当然我们是谈夏商周三代,当时还不叫匈奴,统称叫什么呢?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就是北边叫狄,西边叫戎,所以广义的戎狄民族入侵,那么这个戎狄民族入侵,我们也曾经讲到过,从商代开始就有鬼方、鬼狄不断地在骚扰着商代的这边,然后再往后,到了周代开始,我们知道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在骊山之下的,他烽火戏诸侯,本身设烽火台就是防止西北的戎狄民族来犯,然后到了东周列国时代,北边的那些列国的,北边的那些国家,赵、韩、燕也设置了长城,包括秦也设置长城,主要就是防止西北的那些游牧民族来犯。所以我们可以说,在先秦时代,从商开始一直到周,可以说这个西北的戎狄民族始终对中原这边形成了一个威胁,而且不断地进行战争,形成了一个冲击或者融合的过程。那么这个冲击融合的过程,经过春秋战国的这样的一个动乱,一个战乱时代,最后就导致了第二代文明的出现,这是我们中国的第二代文明,也就是秦汉帝国出现。秦汉帝国的出现,所以我们这样来想这五个文明,我们讲了四个文明,有三个是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入侵而导致的形态的嬗变,有一个是操持着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入侵而导致的形态的嬗变。那么这样,第一代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突所导致结果,前面有五个文明,还有一个到哪儿去了,埃及到哪儿去了?
  埃及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当时就幸免于难,它没有受到冲击。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在《历史研究》里边他这样说:“他说埃及在公元前1600年喜克索斯人被驱逐的时候,埃及实际上就已经死掉了,埃及文明就已经灭亡了。”但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尸体死而不僵的巨大的尸体,从死亡到收尸入殓,居然用了1600年的时间,这要一直到罗马帝国,把它埃及变成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居然用了1600年的时间,实际上埃及早就已经不存在了,那么我觉得非常有讽刺意义的非常有象征意义的是,埃及文化的典型象征就是金字塔和木乃伊。而埃及文明的命运恰恰就是金字塔和木乃伊,它成为一个文明的金字塔,一个文明的木乃伊,或者用汤因比的话来说,它成为文明的化石所以它消失了。因此再往后,我们看就是四大文明,从西到东,一个是希腊罗马文明,一个是波斯帝国或者叫波斯文明,一个是印度古代文明,一个是我们说了中国秦汉时代的文明或者叫秦汉帝国,所以这样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到此结束了。
  赵老师您好!刚才在您讲的整个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您特别提到了一个印度的文明,我觉得它在整个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也是非常特殊的,然后现在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对文明的区分,分为一种强势的文明和弱势的文明。那您觉得在印度文明的这个问题上,它虽然是多灾多难,但是它现在却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您觉得印度的文明它究竟是属于一种强势的文明还是弱势的文明?
  很难用一种它是一种强势还是一种弱势来说。因为我们可以说,实际上有时候看起来,好像那种比较喜欢侵略,比较喜欢扩张的文明,好像是一种强势的。那种受侵略受征服的文明,好像是一种弱势的。但实际上印度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恰恰是在长期地被奴隶被统治被征服的过程中,它始终能以自己的东西来同化外来的统治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说一种以柔克刚,有时候可能比直接地对你这种暴力的冲击,可能有时候说,在从某种意义上它更具有生命力,它更加强势。在这个意义上,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要从长期来看,实际上很多文明,它本身最初都是很弱小的。我们包括文明和野蛮和游牧之间的关系,文明最初往往都是受侵略 受征服的。但是结果呢?外来入侵者征服它统治它的过程中,反过来是那些游牧民族者反过来被同化。我们中国从商周以来,有多少是遭到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游牧民族建立了多少个蛮族政权,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今天还能找到匈奴人吗?我们还能找到鲜卑人吗?我们现在找到的都不太多了,只在东北才有一些,他已经都被同化了,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一种以柔克刚,往往是文明史发展的一个奇特的效应。就是那些入侵者,野蛮的入侵者,反过来被他所征服,征服了更先进的文明,所征服这样一种效应是经常会出现的,当然西方对非西方世界的征服不属于这一种。因为它确确实实是强势文明,它的强势就表现在它的文化水平,不管是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不好比,这两个层面都确确实实更高级,当我们东方还处在这个专制统治下的时候,西方率先进入了民主,当我们还处在农耕的那种自然经济的状况下,它已经进入了大工业。所以从这两个方面,从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来说,它确实是超越了东方。但是精神层面上是不太好比较的。比如说,到底是基督教的价值观念更好,还是儒家伦理的价值观念更好,还是印度教的价值观念更好呢?这个东西不好比较,这个东西也没有办法比高低。因为每一个民族发展出它自己的高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就有它自身的历史的合理性。
  

ww w . xia oshu otxt.NE T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CCTV作品集
百家讲坛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