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卡耐基人际关系心理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章 悉心构筑和维护健康有益的人际关系 (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卡耐基人际关系心理学》 作者:丁宁

第2章 悉心构筑和维护健康有益的人际关系 (2)

  当然,这里所谓的“卓越的人士”,并非是指家世显赫、地位超绝的人,而是指有内涵、让世人所称道的人物。

  “卓越的人士”大体上可区分为以下两大类型:首先为立身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人们,其次则是指那些有着特殊才华的人们,例如长袖善舞,对社会有着杰出的贡献,才能特出,或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才华洋溢的艺术家,等等。此种杰出绝非凭一个人的喜好所界定,而需经由社会上的认同方可获得。当然,其间或许有些例外。总之希望你能结识这些人才。

  至于怎样与这些人结交,没有成形的办法,也许是厚着脸皮毛遂自荐,或是经由知名人士的大力引荐,当然也可以加人群英聚会的团体里去寻觅朋友。居于其间,仔细去观察拥有不同人格、不同道德观的人们,不仅是件赏心悦目的乐事,更对你有所助益。

  保持判断力,不可不顾一切地全身心投入

  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均渴望能和才华横溢的人物成为知交。总认为假使自己也小有才气,那更是如鱼得水。即使达不到这一目的,也能满足自己与其共荣的心理。然而,即使是和这些才气纵横、魅力十足的人物交往,也不可不顾一切地全身心投入。不丧失判断力,才是最适当的交往方法。

  并非每个人均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才智这种东西。相反,它往往会令人产生恐惧的心理。一般说来,在众目睽睽之下,人们每每对锋锐的才智感到惧怕。这就似妇人女子一见着枪炮便会害怕的道理一样。恐惧对方会突然扣动扳机,子弹便“嗖”的一声朝自己飞了过来。但是,认识这些人,继而亲近、了解这些人,确实是件有意义、令人欢欣的事。只是,不论对方多么有魅力,如果自己就此终止和其他人的交往,单和这群人往来,那将会得不偿失。

  别亲近赞扬缺点的人们

  卡耐基教导他的儿子:“我之所以要求你避免与程度低的人交往,乃是由于我觉得这些全是必须具备的观念。因为,我看过太多具有判断力、而且社会地位牢固的大人们,在结识了这种人后,信用扫地,沉沦堕落,最后身败名裂。”

  最叫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虚荣心的作祟。由于虚荣心的蒙蔽,人类往往铤而走险、作奸犯科。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结交程度不如自己的朋友,便是虚荣心作祟的一种表现。人们总希望自己能独占鳌头于群体之中。寄盼能获得同僚的称许、受人尊敬、领导群众。

  为了求取这种名实不符的赞扬,他们甚至不惜与不如自己的人们结交。如此将导致何种结果呢?是的,不久你就将变得与他们层次相当,从此再也不愿结交出色的朋友了。人们往往会遭伙伴同化,不管这样做是使自己的层次提高了,或是降低了,其结果必然一样。你应该依交往的对象,仔细加以判断。

  >>>获得挚友,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毋庸置疑,做别人的好朋友以及拥有一位好朋友都能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并能使人终生感到满足和享受。

  怎样才能获得挚友呢?卡耐基总结的下面几点建议可供我们参考:

  挤时间交朋友

  有些人常说:“我当然愿意交好朋友啦,只是时间不允许。”实践证明:我们要是想真心做一件事情,时间是会充裕的。

  为朋友挤出时间,可能意味着不能及时收拾房间,或错过你所喜欢的电视系列剧。但友谊的乐趣,能弥补这些微不足道的损失。

  重视小事情

  朋友遇到困难时助一臂之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给朋友打生日电话等表面看起来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却是保持友谊必不可少的行为。

  敞开心扉

  有些人不愿把自己心灵深处的恐惧、失望以及消极的情绪暴露出来。可是,在建立友谊的过程中,有时必须要敞开心扉。

  埃琳在学校与两个女同学非常要好。某个星期天,这两个女同学没叫埃琳,就一块逛街去了。这件事使埃琳十分伤心。当她俩回校后,埃琳想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但还是不由自主地说:“我真痛苦啊!”她们知道实情后才突然意识到,友谊对埃琳来说意味着什么。她俩十分诚恳地向她表示了歉意。16岁的埃琳从自己的经历悟出了这样的哲理:只有让别人充分了解自己,别人才会感到你和他们在心灵上的沟通。

  注重人的差异

  每个人由于性格、脾气和修养的不同,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各异。对朋友不必吹毛求疵,更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朋友的某个“缺点”,在某方面来说也许是优点呢。

  马塞诸塞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韦斯说,建立友谊的诀窍之一就是要把共性的东西有机地融为一体,从中了解到许多共性的东西,就能达到相互沟通。

  切忌斤斤计较

  有的人既要朋友,又不想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些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纽约市旅游代理人斯特拉·沃尔夫在外国旅游期间,结识了许多的朋友,诀窍何在?因为她实践了法国小说家亚历山大·杜马的交友艺术:“忘记所付出的,牢记所得到的。”

  斯特拉无论何时发现朋友遇到了困难,她都会全力以赴去帮助。一位朋友被解雇了,她就在自己的代理处给安排了一份工作;当未婚的朋友抱怨生活孤寂时,她就为其当红娘。她为了朋友放弃了许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然而得到的只不过一束鲜花或一封感谢信。她却感到十分快乐和幸福。

  接受帮助

  有一次,莱森的汽车出了毛病,可当时他急需到另一城镇去采访。玛丽知道后,主动提出要开车60英里专程去送他。为了不给她添麻烦,莱森婉言谢绝了。

  挂上电话后莱森才意识到,她肯定很失望。果然不出所料,他们的关系就随之冷淡了。另一次,莱森给她打电话说,他准备外出度假,正愁不知如何安排他家的小猫。“让我来照料吧!”她很高兴地承担了这件事。这一次,他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接受了她的帮助。事后,他们的友谊又恢复如初了。

  有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人成为你的朋友,就请他帮助你。”付出固然比获得重要,但重要的是要让朋友明白你也需要得到他们的帮助。正如你帮助朋友而感到幸福一样,也要为朋友能帮助自己创造机会。这样,你们之间的友谊才会更为牢固。

  >>>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

  卡耐基指出,大多数亲密关系——恋人关系、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的成功,直接与你能否做到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有关。

  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两个人都只为自己着想,期望他人能为我做点什么,而不考虑自己应该为对方做点什么,那么,这种关系就不会顺利发展,必然会矛盾重重。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利益共享,互相帮助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方付出,一方获得的基础上。了解他人,体恤他人,这是你应该具备的能力,这样做可以激发你对他人的爱、同情和理解,而这些情感是形成每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的核心。

  在此,不妨回顾一下你与关系亲密的某人发生的一次最后的争吵。毫无疑问,你认为你对问题的看法是清楚无误的,而对方的看法是错误的。尽管你努力做到克制和忍让,但对方试图强迫你按照他或她不清楚的思路看问题。自然,对方可能也会与你的想法一样。一旦两个人(或多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这种缺乏移情和利己姿态的基础上,双方的关系肯定会恶化。只有在事态发展到极为严重的情况下,双方可能才会真正地为对方着想。

  一旦你与他人的关系出现这种紧张的状况,你可以采取这样一种对策,通过问对方为什么他或她会得出那样的观点,使自己能做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然后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上。接下来,你可以问对方:“如果你处于我的位置,你会如何看问题,你将怎样做?”用这样的方法交换角色,移情地思考,就能使讨论有效地进行下去。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避免彼此的交流充满仇恨(如说“你是个白痴”;“你迟钝得像榆木疙瘩”),双方能够相互了解,和谐相处,愉快合作。

  >>>“自爱”和“爱他人”不是互相冲突的

  为了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和健康的关系,首先你必须与自己建立一个积极的和健康的关系。如果你不爱你自己,不相信你自己,那么,你也不可能爱他人和相信他人,而爱和信任的情感是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生命线。许多人始终接受着这样的教育,即“自爱”和“爱他人”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上,这种观点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自爱和爱他人并不互相排斥,它们互相联系,协同作用。你给自己的爱越多,你对别人的爱也就越多;反之,你给自己的爱越少,你对他人的爱也就越少。

  “自私”与“自爱”并不是一回事。实际上,自私是由缺乏自爱引起的。如果你鄙视你的“自我”,认为它毫无价值可言,那么,很自然,你就会设法通过牺牲他人的利益来大肆攫取,以弥补这些令人绝望的个人空虚感和挫折感——这就是对自私行为的界定。相反,如果你十分珍惜和重视你的“自我”,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建立在有内心安全感的基础上,这种安全感会给你自信,使你在行动中能无私助人,乐于奉献,珍惜和重视他人的价值。

  这个观点在《圣经》的命令中得到了体现:“像爱你自己一样去爱你的邻人。”人道主义心理学家E·弗罗姆也对这个观点有过论述。尊重你自己的正直和独特,爱你自己,不能与对他人的爱和尊重分开。在这个意义上,爱是不可分的:为了你所爱的人的发展和幸福而努力奋斗,反过来也会提高你爱的能力。

  为什么发展健康的和持久的亲密关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呢?为什么如此多的人一心为自己打算却感到无法排遣的孤独呢?这是今天摆在世人面前的严肃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空前丰富,但是,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平静的独处却常常难以见到,个人生活变得苍白、空虚和绝望。在现代文学、哲学和流行文化中,人的异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当人们意识不到他们对亲密和独处的强烈需要时,或者当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需要不能满足时,他们对个人的力量的估计就会大大降低。在当今的社会里,缺少关爱,失去控制,如果没有坚定的自我感和稳定的亲密的关系,就不会产生很强的自信,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令人恐惧和抑郁。

  正如心理疗法专家斯坦芬妮·德玛克在她的《亲密与孤独》一书中指出的,许多情感问题的核心是没有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和自己建立亲密的关系。“我们如何对待我们自己,可以通过我们如何对待他人的方式反映出来:如果我们不了解和信任我们自己,我们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和信任他人。”

  因此,你面临的挑战就是与你自己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充满信任、爱、真诚、尊重、安全、慷慨、灵活、乐观、宽容、敏感和创造,因为这是你建立与他人良好关系的必由之路。

  >>>对别人的评价保持审度的态度

  两个同在纽约作过短暂停留的朋友,提到他们的观感,一个人说,纽约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地方,他希望能有机会长住些时日;另一个人却说,纽约是人间的地狱,要他多待一天也不愿意。

  为什么他们对纽约有这么不同的感觉呢?

  喜欢纽约的说,他下飞机之后,朋友先带他到皇后区的自宅歇脚,并叫出租车去大都会美术馆。在美术馆对面用过餐,然后沿着中央公园走到繁华的第五街,看了川普大厦、美丽的竹林庭园,转过洛克菲勒中心的溜冰场,再登上帝国大厦的顶楼欣赏曼哈顿的夜景,而后叫车回家。

  痛恨纽约的则说,他下飞机之后,朋友叫出租车送他去四十二街附近的一家旅馆,再带他由中央车站乘地铁到自然历史博物馆,而后坐地铁到下城吃饭,再去世界贸易大楼顶层欣赏曼哈顿夜景,又去时代广场,逛了成人商店,而后送他回旅馆。

  他们对纽约的观感为什么有那样大的差异呢?虽然接待的朋友都花了不少钱,也都带他们逛了世界最着名的博物馆和最高的建筑。但是前者住在安宁的住宅区,看到的是幽静的中央公园、豪华的商场和干净的市容;后者却见到了肮脏的地铁、杂乱的下城、藏污纳垢的时代广场,且领教了旅馆附近的嘈杂。

  问题是:若非再有机会到纽约,这种观感就可能在他们的心中维持一辈子。由于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所以每当他们提到纽约,那好极了与坏极了的评语,必是斩钉截铁的。

  我们不是常听人斩钉截铁地说“某人是好人”或“某人坏透了”一类的话吗?他们也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但是,如果以纽约的例子来想,你认为他们说得对不对呢?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犯这种以偏概全的毛病的人真是太多了!

  这世上有什么十全十美的呢?愈干净的城市,它排污水的系统可能愈庞大;愈见不到垃圾的地方,可能愈有一个堆积如山的垃圾场;连人体都有动脉与静脉,谁能因为觉得那“青筋”看来讨厌而将静脉切除呢?

  所以,我们不论看人、看事,甚至听别人论断事情,都要有一种客观审度的态度。

  >>>让理性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人际关系重新恢复活力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丁宁作品集
卡耐基口才学全书卡耐基人际关系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