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我等不到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3章 祖母无名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我等不到了》 作者:余秋雨

第23章 祖母无名

  那天,我正在家里想着齐华和姜沙的事,楼梯上拥上来一群老太太。上海的老太太一成群就喜欢高声谈笑,我和妈妈连忙为她们端椅倒茶。

  他们是来找祖母的。女人在这个年龄上多年未见,变化比男人大。但是,一会儿我就认出来了,领头两位,一位是吴阿姨,一位是海姐。

  这样的称呼把辈分搞混了。“吴阿姨”,应该是爸爸、妈妈他们对她的称呼,“海姐”,更应该是祖母一辈的称呼了。但那两个称呼已经成了她们的别号,我们心里也这么叫,只是表面上一律尊称“阿婆”。

  今天她们领来的,都是祖母在抗日战争时的朋友。后来大家都各忙各的,没有什么来往。现在总算安定了下来,而她们也都老得可以不必忙了,所以来走动走动。

  但是,祖母一见吴阿姨和海姐,还是卡住了。卡在心里,也卡在脸上。卡住海姐的理由很简单,她为了阻止益生哥的恋爱,出主意伪造了姨妈自杀的电报,导致益生哥真的自杀。这件事,亲戚朋友圈里都轰传过,海姐早就被老太太、老大爷们斥骂得抬不起头来,今天一见祖母也是怯怯的。祖母一道凌厉的目光扫过去,她立即低下了头。

  卡住吴阿姨,当然是因为她的儿子吴阿坚。正是吴阿坚的揭发,成了我爸爸十年蒙冤的导火索。但这事,其他老太太都不知道。祖母在这痛苦的十年间曾经无数次地想起过自己的老朋友吴阿姨,很想让她知道,由于她的儿子,我们家陷入了什么样的困境。但祖母又知道,吴阿坚放了第一把火之后,却没有再做火上浇油的事。

  祖母凌厉的目光扫向了吴阿姨,但吴阿姨没有低头,反而大剌剌地上前一把拉住了祖母的手,大声说:“你倒好,到乡下隐居去了,留下我家在上海受了那么多年的屈!”“什么?你家受了屈?”祖母十分诧异。

  “我家当年开鸦片馆的事,被揭发了。我当时还猜想,这鸦片馆害过你老头,很可能是你儿子揭发的,但阿坚摇头,说不会。阿坚在单位里换了好几个工作,不管换什么,揭发信总是跟着来。半年前终于平反,销毁材料时一看才知道,是当时鸦片馆里的一个小伙计揭发的。你看,我在心里冤枉了你儿子这么多年!”我祖母听她这么说,头顶就像被浇了一桶泥浆。怎么?你儿子点了我儿子第一把火之后自己也遭了殃?你那么多年还在怀疑我儿子揭发了你儿子?这世间的事真是太荒腔走板了!祖母以一个老练女人看另一个女人的眼睛判断,吴阿姨没有撒谎。

  面对这么一个老姐妹,该是从头向她说明余家受她儿子伤害的真相,还是该抱住她大哭一场?祖母没有选择这两项。她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连吴阿姨也没有听到,她只是吐给自己听。

  老太太们在交流着过去这些年的奇怪经历。说了好几个小时了,还没有停的意思。

  突然吴阿姨高声说:“现在总算听出来了,每个人家都被别人揭发了。那么我要问一句,我们这些老婆子为什么怕揭发?干瘪了的茄子难道还怕霜打?”这个问题立即使屋子里一片安静。

  吴阿姨的声音低了下来:“这事我想了好几个月,后来想明白了,是为了儿孙的名声。”“太对了!为了儿孙的名声!”一位老太太在应和。

  “现在好了,那些政治历史帽子一笔勾销,谁也不用怕了。”这又是吴阿姨的声音:“更想不到的是,年轻人可以出国留学了。这两个月,我儿子阿坚一直反对孙子吴杰到美国留学,倒是我坚决支持,这事才成。”我听了一笑,原来我中学的老同学吴杰也要到美国留学去了。近半年来我周围的人几乎都在忙着出国留学,但按吴杰的年龄,大概不是去读本科,可能是读博士学位,或者做访问学者。

  半天没说话的海姐终于开口了。她说:“这正巧了,我家也是一样,孙子要出国留学,他爹不同意,我同意。”这下祖母说话了,一开口就高于一般老太太的水平。她说:“我知道原因。我们这批老婆子,年轻时在上海都知道留学生是怎么回事。到了儿子一辈,中国和外国互相封锁,就不知道了。现在封锁解除,是该由我们把断线接上。”海姐说:“我家孙子不让我接。他说,出去后就怕不能为我送终,就决定不出去了。”海姐说完,屋子里又没有声音了。海姐总是这样让人不喜欢,她这么一说,好像别家孙子出国都不如她家孙子孝顺。而且,送终不送终的说法,在这么一堆老姐妹的谈笑间又是那么不合时宜。

  一位老太太站起来说:“时间不早,我要去做晚饭了,大家散了吧!”众老太起身下楼,没有了来时的欢乐。

  祖母没下楼,一个人坐着。见我送完老太太们回来,就叫我坐在她身边。

  祖母直楞楞地看着我问:“你为什么不出国?也是怕不能为我送终?”我说:“您想到哪里去了。我不出去,是为了我自己。”“怎么说?”祖母要我说明白。

  我想了想,说:“打个比方吧。我们一直住在一个贫穷的村庄却无法离开。现在传来两个好消息,一是可以离开了,二是村庄有可能变好了,祖母,您会选择离开还是留下?”祖母一笑,说:“我听懂你的意思了。”我在上海东北角的一个小房间里又开始了苦读,时间长达七年。从古希腊、古印度开始,一点点往下啃,一共钻研了十四个国家的人文经典。我从一家家图书馆借书,当时很多著作还没有翻译成中文,我翻着辞典一句句抠,不断地去请教隐居在上海街道间的老一代学者。到第七年,我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

  让我脱胎换骨的,有三十几位不同时代的智者,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Immauel Kat)、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g)和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Jea Paul Sartre)。有了他们,我对于在半山老楼接触过的中国古典,也有了新的认识。

  我在这个过程中写成了四部学术著作,《世界戏剧理论史稿》、《观众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这些书出版时都遇到一个困难:撞上了“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风潮,几乎注定夭折。但是,八十年代毕竟是八十年代,一切思想障碍都能快速冲破。我正咬着牙齿准备坚守风骨呢,事情却已逆转。这些学术著作不仅一一出版,而且相继获得各种大奖,其中包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等。不久,我在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一批著名老教授的合力推荐下,破格晋升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更没有料到的是,国家文化部根据连续三次全院的“民意测验”,决定由我执掌学院。我推辞了四个月,还是抗不住老师们的细磨慢劝,勉强答应了。同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了破除“论资排辈”的顽疾,任命我为上海市各大学中文学科和艺术学科教授评审的负责人。

  我主持的教授资格评审比较严格,各大学初评通过的名单,校长都签了字,到我们这儿最多只通过一半。大量被否决的申报书上,都是我的签名。这是我后来长期受到上海文人围攻的第一原因。但在当时,上海的文化结构还没有坍陷,大家对我们的严格好评如潮。

  有一天,上海各报都刊登了一条消息,上海市政府为了表彰我的学术成就,给我连升两级工资。我们学院的教师还为此聚餐庆祝,但细问起来,是从月薪七十八元人民币升为八十七元。一位与我同年龄、同专业的香港教授对此深感惊讶,说他的工资是我的整整一千五百倍。我却为他担心,说:“这怎么用得了?”当时我和很多人一样,没时间考虑待遇,只想赶快多做一点事。我知道天下的局势不会那么顺利,迟早会有反复,甚至还有灾难,如果能在新的灾难来到之前做出一个样子,那就能给中国留下一个看到过的文化之梦。

  就在这时,我的祖母去世了。

  那是一个初夏的夜晚,突然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

  连忙开门,是小弟弟。他气喘吁吁地说:“大哥,阿婆走了。”这句话,我们似乎早有准备,却又毫无准备。

  我两眼发呆,看着小弟弟,甚至忘了把他让进门。

  祖母是在家中去世的,没有什么病痛,却没有了呼吸。

  当然还要送到医院“抢救”,但医院能做的只是对她远去的确认。这就是祖母,走了就走了,不接受抢救。

  祖母离开之后,我有很长时间不敢回忆她的生平。这就像,面对一座突然被大雪覆盖的高山,不敢去细想它无数陡坡的险径。

  正是祖母,这位不姓余的女性,在每一个危难关头,把余家带出了险境。

  追悼会上要挂横幅,大家又一次难住了:祖母到底叫什么名字?谁也不知道。户口簿上的名字,是祖母叫登记户口的女孩子“随便写一个”的。她真正的名称,只有一个“余毛氏”。

  祖母无名。

  仅仅为此,我泪如雨下。

  按照家乡规矩,祖母的骨灰盒应该进入祖父的墓廓。但是,祖父的墓碑早就在几十年前由外公写就,没有把祖母并列。因此,我执笔写了一方贴地斜碑,恭敬地提到祖母,拜托乡亲请石匠凿刻后安置在墓碑下方。但是,过了半年再回乡,看到斜碑已经安置,却没有我写到祖母的那些字句。

  连忙查问,山脚下的那位石匠说,那天正要凿刻,突然来了一阵山风,把我写祖母的那张纸吹走了。石匠和乡亲本想叫我再写一张,但村里的老人说:“被山风吹走了的东西,都不应该捡回。我们山民走在山路上,一阵风吹走了草帽,都不去捡。”他们还不放心,特地到朱家村去向我的外公请示。当时外公也已病衰,躺在藤椅上幽幽地说:“吹走那字,是她自己的意思,我猜得出来。”这次上山看祖母的墓,也是李龙陪去的。李龙在这几年间突然变得非常苍老,白须白发,连眉毛也白了,还穿了一身灰白的褂子,似妖似仙,刚见面时我几乎认不出来。

  在下山的路上,李龙突然问我:“笃公和女疯子,你还记得吗?”“记得记得,我正想问你呢……”“他们都是长寿。笃公是五年前走的,临终前对我说,不管女疯子同意不同意,他想和她葬在一起。女疯子是两年前走的,临终时只说了五个字:和他在一起。后来的事都是我办的,石料是乡亲捐的……”“好!李龙叔,这事你办得好。有空上山,多给他们这对老情人上上坟,割掉一些杂草,点三炷香,他们都是爱漂亮的人。”我说。

  “我会去,”李龙说:“现在镇里派我看管石头将军,我每隔三天就上山。”“石头将军?”我问。

  “哦,这是五年前从湖底撩上来的,石头刻出来的一个将军。”他说。

  我一时发懵了。好像在很多年前,我带益生哥上山,他说这地方在梦里见过,一匹石马驮着一个石头将军从湖里跳出来,石头将军落水,那匹马还问益生哥,这是你的家吗?“这是你的家吗?”这个回忆让我毛骨耸然。当时益生哥对这里多么陌生,现在可真是他永远的家了。难道真有一个石将军落水和出水?我相信浮生之上还会存在一个神秘世界,但我不敢沉溺在里边。让神秘依然神秘,凡人不必深究,我只能想着眼前的实事。我对李龙说:“你知道,我姨妈已经在去年去世,没有与她的儿子益生哥葬在一起。我托你,再过一段时间,找两个帮手,把他们的坟也迁在一起。费用你算一算,等会下山后我给你。”李龙说:“这事我早就想好了,你放心。要什么费用,两把锄头的事。”走了几步,李龙一笑,问我:“听镇里文化馆的老杨说,报纸上登了,你做官了,什么院长……”“那也不算什么官……”“再过几年,说不定还能做上县长!”李龙鼓励我。

  这下引起了我开玩笑的劲头,说:“不骗你,我现在就管着十几个县长。”我指的是学院的处级干部。

  “嗬,”李龙退后两步,看着我,说:“那还了得,我家隔壁桂新,前几年瞎碰瞎撞与一个副县长握了一下手,回来后吃饭时拿山薯都翘着兰花指。后来有人告诉他那人不是副县长,是副县长的弟弟,他那手指才踏实。”

w w w. xiao shuotxt. 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余秋雨作品集
艺术创造论寻觅中华知道点中国文学文化苦旅余秋雨文集摩挲大地中国戏剧史吾家小史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借我一生霜冷长河文明之旅出走十五年中国之旅我等不到了观众心理学君子之道山居笔记笛声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