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用人三十六计》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章 第一计鉴人有术(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用人三十六计》 作者:吴蔚

第3章 第一计鉴人有术(2)

  在这方面上,诸葛亮的气度远不如刘备。魏延跟随刘备作战时,经常被派出去单独执行任务,后来又被刘备封为汉中太守,总督军马,守御东川;甚至刘备伐吴时,魏延担当起了防魏的重任。如果他确有反意,这么多反叛的机会为什么不反?所以诸葛亮说的“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之说”是毫无根据的。

  春秋时期还有个识人只看外表的鲁哀公。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

  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

  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个故事很有讽喻意味。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牟取私利。

  只看表面的赵孝成王

  有位工匠名叫匠石,他前往齐国,来到曲辕的地方,看见一株大树生长在土神庙旁。这株树的树阴可以遮盖几千头牛,树身有百尺粗,树干高过山头80尺后才有枝叶,可用来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几枝。围观这株巨树的人多得像到市场赶集。

  奇怪的是,匠石竟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他不停脚地往前赶路。

  徒弟们大开眼界,却不明白师傅的意思,追上匠石问个究竟:“自从我们跟随师傅走南闯北学手艺,从来没有碰见这样好的木材,您为什么一点也不看重它?”

  匠石回答:“不要夸这棵树了,它是脆而不坚的树木,造船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制成柱子会被虫蛀,打成器具会毁掉,造门会流出污浆……”匠石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认定它是不能做材料的树木,正因为没有用,所以才长得这么大,有这么长的寿命!

  貌似强大的事物往往华而不实。看问题、观察事物不能被表面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否则,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鉴人之时,学历、教育与智力往往是限定人选之必要条件,但过分注重则容易落入智力证明的迷思。学历高并不代表完成任务之能力很高,当然更不是解决困难的绝对保证。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大家也都认为他的智力极高,赵孝成王也是非常迷信智力证明的人,以为高智商必能打胜仗,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

  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赵王不听,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公元前260年,长平之役开始,40万赵军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这个故事说明,只用学历、教育和智力来识别人才是不足取的。

  还有些用人者常常被他人的言论所惑而轻率地用人。三国时,北方青州一个叫隐蕃的人跑到东吴,对孙权讲了一大通道理,分析时局。孙权有点为他的才华动心,就问陪坐的胡综的意见。胡综说:“不能治民,可派个小官试试。”于是孙权派隐蕃去刑部当差。左将军朱据等人都说隐蕃有大才,为他的大材小用叫屈。当时,人们都很奇怪这种有人说隐蕃好,有人说隐蕃坏的情况。后来,隐蕃因在东吴作乱被杀。

  孔子很憎恶隐蕃这种言论君子、行动小人。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主张在用人上既“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西汉的桓宽也说:“故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此其所以多不称举。”明末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孔子的“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这句话是“诚千古片言之居要矣”,意思是千古以来短语中最重要的一句。

  李密当皇帝

  看过《说唐》的人都知道,隋朝末年义军四起,但数瓦岗寨的实力最强,本来是最有可能得天下的。

  瓦岗寨原本是混世魔王程咬金当皇帝。但程咬金当了3年皇帝后,一日临朝,突然对众人道:“我这皇帝做得太辛苦了,一大早要起来,夜深还不能睡觉,何苦如此!如今我不做皇帝了!”于是就把头上金冠除下,身上龙袍脱落,走下来叫道:“哪个愿意做皇帝的上去,我让他吧!”众人苦劝不听,只好重新推选皇帝。

  李密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李密的上代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从后面赶上来,看中了这个好读书的人,于是推荐他到朝中做官。

  李密是皇亲国戚,身份显赫有背景,这是瓦岗寨中只知道舞枪弄棒的英雄好汉们比不了的。加上李密长期在隋朝担任高官,有经验,有业绩,于是众英雄立即推举他做皇帝。结果此人没几天就弄得形势大好的瓦岗寨鸟飞兽散。后来太原李渊得了天下,建立了唐朝。

  这是演义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跟这也差不了太多,不过憨厚的程咬金换成了厚道的翟让,后来主动让贤的翟让还被李密忘恩负义地杀死。瓦岗寨选中李密当皇帝,是看中了他的背景,放在现代的环境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不少企业的老板特别青睐有海外或跨国公司工作背景的人才,希望以此来弥补内部人才的不足,但同时又很容易为这些人才头顶耀眼的光环而左右自己的看法,从而往往忽视其内在管理能力上的局限性。例如,TCL就曾引进在IT行业非常出名的吴士宏。

  吴士宏在IBM、微软等跨国公司担任过高级管理职位,其英语水平更是TCL寻求跨国发展所急需的特长,但实际上吴士宏的能力更适合于有良好品牌开拓市场的成熟公司,而不太适应制定新产品战略的需要,结果两年时间不到就提前结束了任期。

  家贼难防

  选用忠诚度不足的人担任重要岗位特别是核心岗位,将有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葬送整个企业。

  看了《三国演义》,常忍不住感慨,为什么居然有那么多君主或地方军阀不战而败,轻易地将自己辛苦打下的地盘拱手送给对手,而究其原因只是由于下属忠诚度不足、为对手所策反。

  而三国人物中,死于家贼手中的也不在少数。最出名的当数权倾天下的董卓,如日中天之时却一不小心就死在义子吕布的方天画戟之下。而这个连杀了丁原、董卓两任义父的吕布,号称三国武力第一的好汉,也是一不小心就给手下几名牙将轻易绑了献给曹操,最后命丧白门楼。另一名绝顶高手张飞凶横一世,曾在长阪桥以一夫喝住曹操百万大军,但最后也是在梦中被手下几刀就做了。

  有些企业的老板总认为德才兼备只是机关行政单位的选才标准,企业选才时大可不必对人才的德行过分要求。但仔细思考之,无德者则容易无良,没有良知没有原则的人则容易为对手所收买,其结果可想而知。典型例子是吕布;有些无德者的嫉妒心极强,两面三刀,阳奉阴违,暗地里挑拨离间,搅乱人心,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袁绍谋士郭图,在曹操乌巢烧粮后曾献计让张郃、高览去曹营劫寨,但事败后,为推卸责任居然暗中造谣,最后逼得张郃、高览无奈投曹;也有些无德者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第一,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遇到困难转身就跑,甚至投靠敌人,如孟达。关羽败走麦城时,曾派廖化向刘封、孟达求救,但孟达却认为此时出兵如“驱羊入虎窟”,要求刘封不要出兵相救,关羽死后又怕刘备降罪,居然投曹而去。

  企业并非一定要将无德者通通炒掉,但如果在总经理、财务经理、分公司经理等重要岗位上任命无德者则应慎之又慎三思而行。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蔚作品集
用人三十六计说话三十六计宋江山斧声烛影明宫奇案包青天璇玑图管人三十六计大唐游侠处世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