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1章 “童年潜意识”是我们在跟父母的关系中逐步形成的(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 作者:曾子航

第11章 “童年潜意识”是我们在跟父母的关系中逐步形成的(1)

  如果我们小时候在父母那里没得到足够的快乐,长大以后会在潜意识中把恋爱当成一次又一次的“疗伤”过程,目的是想补偿童年的不幸。具体表现就是,我们会把恋人当成“理想的父母”,在他面前,我们会把自己退化成一个孩子,以期得到理想父母的爱。

  一、 一个人对自我的最初认识,来自他的母亲

  【一】 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都能在跟母亲的最初关系中找到答案

  在人类的各种情感当中,母爱无疑是最原始、最持久,也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当我们呱呱落地,我们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是我们的母亲,当我们受委屈、最孤独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也是我们的母亲,当我们在外漂泊、思念故乡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会把祖国比喻成母亲,把大地想象成母亲。每一个人从生到死,母亲都会深深影响着他的一生。

  可以说,母爱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情感需要。如果一个人从小缺少母爱的滋养,他的心灵将是干涸和残缺的。多次被世界各国电影届专业人士评为世界十大电影之首的《公民凯恩》,实际上讲述的就是一个从小被母亲送走的孩子一生的“光荣与梦想”、“成功与失落”。他是报业巨子,他是商界奇才,他的帝国覆盖全美,他的庄园堪比皇宫,他的第一任太太是总统的侄女,他的第二任太太是当红的歌星,但他的内心始终被一种缓缓落入深渊的寂寞所包围。直到离开人世的最后时刻,他一直在念叨着一个叫“玫瑰花蕾”的单词。它究竟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寓意呢?这引起了新闻界和狗仔队的巨大兴趣,整部影片就围绕着这个巨大的谜团徐徐展开……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被凯恩所念念不忘的“玫瑰花蕾”只不过是他童年时代玩过的一个雪橇,那时候他在母亲身边无忧无虑,快乐的成长。“玫瑰花蕾”无疑代表着一个失落的灵魂,失落的童年,失落的母爱,一个失去童年欢乐、离开母亲关爱的男人,哪怕再成功辉煌,再富可敌国,也不过是具行尸走肉。

  影片后半部,镜头经常对准凯恩华丽的庄园,里面空空荡荡,几无一人,好像一个巨大的坟墓,凯恩常常踉踉跄跄地走在其中,脸色悲伤凝重,眼神飘忽迷离,宛如一个穿梭于地狱里的魔鬼。很多影评人指出,凯恩一生都是个孩子,尽管他后来成了财富的巨人,但他的心灵从未长大,他总是嗷嗷待哺,像个缺奶的婴儿。他从未建立起真正的安全感,即便他住在像皇宫一样富丽堂皇的庄园,他也“拔剑四顾心茫然”。甚至他和两任太太的婚姻失败,也可以从他童年的悲剧中找到原因,他从小被母亲遗弃,导致了他对女人终生的不信任。而他的人际关系同样糟糕透顶,随着他逐渐登上成功之巅,他过去的监护人、合伙人甚至一生最好的朋友都纷纷离他而去,最后算是真正落了个“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地步,跟他共事二十年,曾经是他最信任的朋友也是他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里兰对凯恩有句评价:“他谁都不爱,他只爱自己。”其实,他恐怕连自己都爱不起来,他一生就是一只迷途的羔羊,都在找寻回家的路,而玫瑰花蕾就是他始终想找却怎么也找不到的家园。

  从凯恩身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我们跟情侣、配偶之间的亲密关系,跟儿女之间的亲子关系,跟朋友、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都可追溯到童年,从我们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跟母亲之间的最初关系中找到答案。

  3岁之前的孩子,无论是男孩女孩,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他跟母亲之间的良好关系,这种关系是他以后的人格基石,也是他以后建立各种感情关系、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母亲对待3岁之前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跟他建立良好的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会给他的一生带来益处,否则,也会给他的一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而这种良好关系的建立将直接取决于母亲对他的爱、尊重、信任和宽容。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无法在他人生面对的第一个人那里获得足够的爱、尊重、信任和宽容,他的人格的基石就会不稳固,甚至摇摇欲坠,他将无法很好的面对他自己,也无法很好面对他的父母,将来上学以后也无法很好的面对他的老师和同学,将来工作以后也无法面对他的领导和同事,结婚以后,更无法很好的面对他的配偶、孩子,甚至传染给他的下一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婴幼期,爱远比机械的教育、单纯的给予知识更为重要,如果母亲既爱他,又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那么,将来他长大以后,也会像母亲爱他一样爱母亲、爱周围的人,爱他的老婆孩子,爱这个世界。正如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言:“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她的孩子感受到她是值得信赖的人,然后她必须把这种信任感扩大,直到涵盖儿童生活环境中的全部东西,如果母亲的第一个工作--即获取儿童的感情、兴趣和合作--失败了,那么这个儿童便不容易激发出对社会的兴趣,也很难对其同伴有友好之感。”

  凯恩的人生悲剧在于:由于家境贫困,母亲过早的把他送了出去,这代表孩子跟母亲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瞬间坍塌。

  在参加一次亲子教育的研讨会上,我就曾提出一个观点:母亲生下孩子以后,要全身心的抚养,哪怕工作再忙碌,经济状态再不理想,也不要轻易把孩子送给别人寄养,这不仅意味着你跟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从此断裂,而且也让孩子从小就产生了被家人遗弃的恐慌感,这种恐慌感如果不及时根除,将会像噩梦一般伴随着他的一生,对他未来的心理、人格乃至建立婚姻家庭都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母爱的重要就凸显出来了,她像一把保护伞,成为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的重要屏障。

  如果离开母亲,任何婴儿在他诞生的一刹那,都会感到极度的恐惧。甚至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也跟出生前没多大区别;他不能辨认对象,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能意识到外面的世界。此时,母亲就是婴儿唯一的保护伞,就是温暖和食物,是给他提供安全感的重要屏障。如果孩子一出世,母亲就离他而去,那么他将生活在一辈子缺乏安全感的恐慌当中,哪怕他将来长大了,成家了,这种恐慌也像警钟一样时时在他耳边敲响。

  童年的“分离创伤”对人的影响深远。被父母尤其是被母亲过早抛弃的孩子,潜意识中他【她】会认为是自己不好,至少不够好,所以才“被抛弃”。在后来的日子里,向世人证明自己“很好”,甚至“最好”成了他【她】矢志不渝的目标。

  王家卫电影《阿飞正传》中张国荣扮演的旭仔,就是个弃儿,电影里他一直在干两件事,一是不停地寻找当年抛弃他的生母,二是不断地抛弃和更换他身边的女人,二者看似互不相干,其实互相影响。他被生母抛弃被养母养大,导致他内心自卑,他不断地勾引各种女人,又不断地始乱终弃,是想证明自己在异性那里【也就是母亲那???】的独特魅力。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地飞呀飞,飞得累了就睡在风里。这种鸟一辈子才落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在影片中,旭仔总是这样的自言自语,无疑,这种无脚鸟就是这个被母亲抛弃的“茫然困惑少年”,没有脚意味着无根,也就是没有家,不停地飞则代表对失落的母爱的不断追寻。

  【二】 跟母亲不同的依恋类型决定了孩子的不同人格特征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曾经系统的研究过婴儿与母亲之间依恋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满足婴儿对保护、喂养以及获得支持的需要的。鲍尔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母亲离开婴儿让他单独待上一段时间,不同的婴儿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一些婴儿在母亲离开时并未出现太多的不安,而当母亲回来时却很高兴;另一些婴儿面对母亲的离开明显不适,会哭会闹,有严重的不安和焦虑,只有当他们的母亲回来时才会平静下来。鲍尔比认为这些婴儿有严重的“分离焦虑”,享受依赖,害怕孤独。还有一部分婴儿,在母亲离开时变得很忧伤,当母亲回来时,并未真正开心起来,反倒比较冷漠,甚至变得愤怒。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和她的同事们设计了一项20分钟的实验程序来研究“分离焦虑”--这项实验程序同样用于辨别婴儿是如何对待跟他们暂时分开的母亲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陌生情境程序”。在这项实验中,母亲和她的孩子进入一个很温馨,类似居住环境的实验室。母亲在实验室里坐下来,婴儿则自由地玩耍。隔了一会儿,一个婴儿不认识但很友好的陌生人走进来,然后,母亲离开实验室,只剩婴儿和陌生人在一起。不到五分钟,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在这个过程中,婴儿都是被录像的,研究者可以在实验之后看到婴儿的种种反应。

  经过多次研究,安斯沃斯和她的同事们发现了婴儿的行为也包含了三种不同的特征,这与鲍尔比的观点基本一致。其中第一组婴儿被安斯沃斯称之为“安全型依恋”,在母亲离开他们的时候,还可以自由的玩耍,他们不惧怕和母亲的短暂分离,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都无明显的抗拒感,对陌生人还很友好,甚至还希望得到他的拥抱,而当他们的母亲返回到身边的时候,很开心,此刻的表现则是跟母亲交流一会儿,然后继续在实验室探索新的环境。他们似乎认定母亲一定会回来,他们内心很安全。

  第二组被称之为回避型依恋,这组婴儿典型的表现是,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他们并不担忧,当母亲返回的时候他们也比较冷漠,就好像跟他们的母亲一直很疏远一样。对那位陌生人更是从始至终视而不见。

  安斯沃斯称第三组孩子为焦虑矛盾型这个组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都很焦虑,甚至会出现大声哭泣以及激烈的反抗,当母亲不在实验室时,这些孩子很难平静下来,对陌生人更是像关闭大门一样完全拒绝,而当母亲返回实验室时,这些婴儿又变得很矛盾:一方面表现出似乎被遗弃的愤怒,另一方面,又潜藏着一种失而复得的欣喜。

  安斯沃斯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这三组婴儿的母亲的行为也是各不相同的,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似乎对他们的孩子更为关注,也投入了更多的情感和鼓励,而回避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则对自己的孩子较为淡漠,甚至经常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焦虑矛盾型的婴儿的母亲则对自己的孩子较为情绪化,有时候爱的要死,有时候又烦的要命,情绪简直比林黛玉的脾气变化的还快。

  无疑,这三种依恋类型对儿童人格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将来长大以后普遍跟母亲的关系融洽,且充满自信,在人家交往中也更积极主动,对陌生的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与陌生人也能够友好相处,将来走入恋爱婚姻都会一路阳光。而另外两种依恋类型的婴儿,跟母亲的关系不是疏远就是紧张,内心始终伴随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对周围的环境也很不适应,将来进入社会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恋爱婚姻也会频频触礁。其中,回避型依恋的婴儿长大以后会形成冷漠、古板的性格特征,别人很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也很难进入稳定的亲密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年近三十的剩男剩女还从未谈过恋爱,或者结婚以后经常对伴侣漠不关心、被称之为“冷血动物”,就是源自这种童年和母亲的这种依恋类型,前面提到的美国经典影片《公民凯恩》中的男主人公无疑属于回避依恋型,影片在凯恩的母亲准备把年幼的儿子送走的场景中,我们分别可以捕捉到母亲冷静的性格和小凯恩冷漠的表情,此后这种“冷漠”几乎贯穿了凯恩的一生,他对政敌的不留情面,对两任妻子的不闻不问都延续了他童年时代母子关系的“冷漠”;而焦虑矛盾型婴儿长大以后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容易陷入对伴侣的过份依赖,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吵大闹,甚至寻死觅活,另外一些夫妻动不动就猜疑对方,总是担心戴绿帽,倘若追溯到婴幼期,跟母亲的关系无疑就是属于这种焦虑矛盾型的反映。

  实际上,安全型的依恋类型的婴儿,长大以后所拥有的亲密关系无疑比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要更稳定、更持久,也更多积极的情感。哪怕在遭遇感情的狂风暴雨时,安全型的人也较为平静,知道如何理智的处理好而又不会对伴侣造成伤害,而回避型的人则会像只狡猾的狐狸一样躲开了,焦虑矛盾型的则变得像只刺猬,暴躁不安。

  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分析,如果一个人在孩提阶段某些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要么他的心理就从此停滞到这个阶段,不再前进了,就会沦为心理上的“侏儒”,其基本人格特征将伴随终生。要么就在成年以后寻求补偿,最明显的就是当他们进入一段亲密关系,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孩子气”,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他们总是在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来迫使对方关心自己,满足自己,这和他们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的的恐惧,他们心中充满了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还是难以给对方以信任。生气,哭闹,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归根结底,这是源于他们早年对母亲怀有的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三】母亲是我们来到茫茫人海之中看到的第一个安全岛

  母亲是我们来到茫茫人海之中看到的第一个安全岛,登上安全岛,孩子才会信心十足的开始探索世界、健康成长、和人交往。他们深信,如果受伤了,受挫了,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岛来。这个安全岛,就是无条件的母爱,就是我们一辈子都不可或缺的安全感。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曾子航作品集
别指望男人给你安全感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