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婚恋要读心理学大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81章 好父母好孩子:做孩子的心灵导师 (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婚恋要读心理学大全集》 作者:牧之

第81章 好父母好孩子:做孩子的心灵导师 (2)

  安全感、交往、自由都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孩子吃穿得再好也不会感到幸福。孩子总会有自己的小烦恼,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肯定、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帮助其调整情绪,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3. 不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

  现在的家长们,尤其是只有一个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或者认为孩子没有必要干什么家务活。自己统统包揽或者全部交给保姆。其实,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干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的能力、自信与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比如,当孩子3岁时可以让他们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叠衣服、理床铺,6岁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拾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根据调查,目前儿童每日劳动时间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中国几乎是世界上城市儿童劳动时间最少的国家了。中国的家长们应该反思了。

  14. 互相拆台

  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严惩,而爷爷奶奶不让;爸爸要追究到底,而妈妈容易心软护犊子;更有甚者爸爸重罚过后,妈妈悄悄带孩子去饭店吃美食以示慰劳。教育孩子时的互相拆台,会使教育功效事倍功半。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预先协商,达成一致,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指责。另外,教育孩子时家长的态度不可朝令夕改、反复无常。比如高兴时孩子犯再大的错也能原谅,不高兴时孩子一点小错也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时间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一段时间又十分苛刻。结果使孩子往往不去关注教育的内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长的情绪。这样孩子怎么会有健康的发展呢?

  成功家教的心理原则

  成功的家教有它共同的特点,同时也遵循一定的原则。一般而言,成功家教要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1. 不要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

  家庭教育不能成为单一的亲子教育,家长不应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培养,而应把孩子看做一个社会人,把孩子当做社会人来培养,并且应该自始至终地履行这一职责。

  2. 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的素质对家庭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并掌握一定的家教技能和方法。家长应该净化家庭环境,树立良好的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严而有度。对孩子的教育要统一,父母态度应该保持一致,与学校、社会对孩子的教育达成一致。家长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子观念,尊重孩子,不搞独断专行,还要懂得向孩子学习,接受这种逆向的教育。

  3. 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应不仅仅着眼于知识传授,而应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素质、操作技能素质、智力技能素质以及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素质等等,以便培养孩子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

  当前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的目标简单定位于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有的家长把智力教育等同于文化知识教育,这些做法和认识都是有失偏颇的。科学的家庭教育应该以智力教育为中心,以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整体的综合性的教育。

  总之,只要我们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教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才能保障孩子会有一个光芒四射的未来!

  走进孩子的内心,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它既是起始教育,又是终身教育。每个父母面对的孩子不同,教育的方法也就不同。还需要我们共同探索,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寻找适合您孩子的教育方法。

  在孩子的世界里,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家长一定要懂得正确教育孩子,做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在教育子女方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很多。

  1.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说明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孩子生性是好的,思想纯洁得如同一张白纸。到了后来,或者变好,或者变坏,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环境好,孩子容易变好;环境坏,孩子容易变坏。一个孩子在诡诈恶劣的环境里成长,长大了也会变成诡诈恶劣的;一个孩子在忠厚勤俭的环境里成长,长大了也是忠厚勤俭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果他在很坏的环境里成长,他所看见的,所听见的,都是给他坏的印象,那他所反应的大概也是坏的;假使他在很好的环境里成长,他所听见的,所看见的,都给他好的印象,那他所表现的大概也是很好的。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孩子的思想进步,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孩子从事各种正当的活动。不良的家庭人际环境对下一代危害很大,轻则影响孩子学习,重则使孩子染上恶习,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了优化家庭教育,必须处理好家庭关系,净化家庭环境。总之,做父母的一定要努力协调好各种家庭关系,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的民主和谐、团结向上的家庭人际环境。

  2. 给孩子做出榜样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要多用自己的良好行为来影响、教育子女,多用自己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来影响、感化、带动子女。你要求孩子写作业要一笔一画,仔细认真,你本人做事就应该一板一眼,不能粗心大意;你教育孩子要和同学团结,不能随便打闹,你本人就应该和邻里搞好关系,互相关心和照顾。家长不能只靠发号施令来要求子女这样或那样,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在家庭教育中,只要真正做到身教、言教并施,身教多于言教,在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是很有成效的。

  3. 当好孩子的“导师”和“朋友”

  过去,在家教方面,子女总是表现得完全服从家长的管教,不能反抗,但在现代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变得很随意了,父母和孩子就像朋友,家庭环境更宽松、更宽容。这是一种好的做法,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专家提倡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多谈心,少指责;多劝告,少专断;多些笑容,少些怒容;多些朋友之间的关心,少些父母的威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既有利于对子女的施教,又有利于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

  4.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孩子上学时,家长用不着千叮咛万嘱咐,未了还要补上一句:“等一等,让我看看衣服的扣子扣好了没有?书包里的东西带齐了没有?”诚然,家长是出于关心,尤其是刚上学的孩子,他们时常有忘带东西的时候,这种提醒有一定的必要。但是,换一种方法,家长放放手,晚上提醒孩子整理好书包,早上再提醒一句:“你自己看看该带的东西带全了吗?”这样让孩子自己检查,这次吃了亏,影响了听课或是其他的活动,那么他下次就不会忘记了,这种教训比父母叮咛十遍还要深刻。这样提醒一两次,就能帮助孩子养成自己在上学前整理衣物、按课表检查书包和文具的好习惯,就会减少孩子依赖的现象。

  5. 注意开发孩子的自我表现潜能

  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有一种很强烈的表现欲望,但表现方式不同,内容也不同,家长要善于发现并指导孩子如何健康地、有序地在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中,一天天地长大。现在很多父母都肯于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挖掘孩子的潜能。其实单靠金钱是大大不够的,更应该多关心和了解孩子,在他们的自我表现里找到孩子的潜能所在,准确、及时地用心挖掘。孩子需要尊重和赏识,如果父母能够花时间去欣赏孩子的能力,就会给孩子很大的信心和力量,而这种信心和力量会使孩子离成功越来越近。

  0~1岁婴儿的心理特点及培育方法

  婴儿期是指人从出生到1岁的时期。胎儿刚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层下中枢来实现非条件反射,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及定向反射,以保证内部器官和外部条件的最初适应。婴儿期由于神经髓鞘不完善,兴奋特别容易扩散,故婴儿易激动。

  出生后两周左右,随着脑的不断发育,新生儿出现明显的条件反射。出生2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开始发展:当吃饱、温暖时,婴儿就露出活泼而微笑的表情;反之,婴儿就会哭闹。因此,这一时期父母应经常和婴儿交流,多给予关心、照顾和抚爱,提供适当的玩具和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积极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状态。出生4个月后,婴儿就开始能够分辨出成人的声音,并开始发出一些声音以回答成人。并会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就兴奋地咿呀起来;5~6个月婴儿由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发展,出现了短暂记忆的表现;7~8个月起,婴儿逐渐能够将某些词的声音与相应的实物或动作联系起来;10~11个月起,婴儿开始“懂得”词的意义、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模仿成人说话,词开始成为信号。所以,这个时期成人在与儿童接触时应尽可能不断地给予儿童语言刺激,尽快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

  对婴儿最重要的人是母亲,没有人可以取代。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是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出生后,新的外在环境使婴儿本能地意识到生存的挑战。新生儿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完全依赖母亲的呵护。如果得不到母亲的哺乳和及时的关爱,婴儿便感觉到死亡的威胁。母亲的呵护是婴儿最基本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婴儿的心理就会受到伤害。

  妈妈们应该尽可能地给予新生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对一个婴儿,怎样关爱也不会宠坏的。如果妈妈不能时刻陪伴孩子,请孩子的父亲、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尽职的保姆、亲戚照料孩子,也可以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婴儿的妈妈应特别注意避免以下两个误区。

  1. 不要对婴儿忽冷忽热

  有些妈妈工作繁忙,有时对孩子呵护有加,有时却好几天见不着面;有些妈妈情绪不稳定,有时对孩子好,有时却嫌孩子烦人。另外,还有些妈妈过早训练孩子按时吃奶的习惯,即使孩子饿了,不到时间也坚持不喂奶。

  忽冷忽热的妈妈,往往在婴儿不断哭闹的情况下才给予食物和呵护,没有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于是婴儿害怕被遗弃,总是想努力哭闹,以吸引妈妈的注意,逐渐形成了依恋心理。依恋儿成年结婚后,强烈的依恋倾向便会倾泻到配偶身上:占有欲极强,要求配偶时时刻刻关注自己,无休止地需要亲密;对配偶爱恨并存、怨气冲天;总在埋怨对方辜负了自己的爱,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迫使对方关心自己;他们嫉妒、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就是不信任;不能忍受被忽视,害怕被遗弃。这样的夫妻生活不会幸福。

  2. 不要对婴儿持续冷漠

  有些可怜的小家伙,是在妈妈不情愿的情况下降生的。因此出生之后就要面对妈妈的懊恼、失望和冷漠。此类妈妈往往把孩子看作自己不幸的根源。冷漠的妈妈对婴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很不利。

  如果不幸降生到冷漠妈妈身边,婴儿对享受妈妈呵护的渴望就会变成失望和痛苦,逐渐形成了回避亲密接触的自我保护方式。他们不常哭闹,似乎很容易满足,给什么吃什么,没有更多要求,不在乎别人是否关心。这样的婴儿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其自我的需要。妈妈或许还会为孩子早早表现出的“独立性”而骄傲呢。可是,当孩子长大成人,这种“独立性”便会发展成孤独型人格。他们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面无表情、性格冷漠甚至冷酷,没有情趣。恋爱的时候,刚开始可能表现出一些热情,但是亲密关系确立后,因为恐惧亲近,他们又会冷漠和退缩。他们较少物质需要,富于独立和忍耐性,在事业上往往很成功,可是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始终挥之不去。

  2~7岁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

  儿童的学龄前期是指儿童从2周岁到6~7岁这个年龄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期,也就是正式进入正规学校学习之前、为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做准备的时期。

  学前期儿童在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独立意识增强,并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和能力,比如,愿意并且已有能力帮助父母做些拿板凳、吃饭前拿筷子等事;独立生活能力有了很明显的发展,比如可以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当值日生等等。

  进入幼儿园后,独立生活能力进一步提高,产生了新的心理需求,促进了其心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牧之作品集
18岁以后懂点社交学婚恋要读心理学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