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3章 人畜共患传染病(8)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13章 人畜共患传染病(8)

  (一)病原

  肉毒梭菌为梭菌属成员,为腐物寄生型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可产生一种蛋白神经毒素—肉毒梭菌毒素,它是迄今毒力最强的毒素。根据毒素性质和抗原性不同,可将本菌分为A、B、Cα、Cβ、D、E、F、G 八个型。肉毒的分子质量为150,000,通常以毒素分子和血凝素载体构成的复合物形式存在。对胃酸和消化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在消化道内不会被破坏,其中C、D、E、F 型毒素被蛋白酶激活后才能显示出毒性。

  (二)流行病学

  肉毒梭菌芽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土壤为其自然居留所,动物肠道内容物、粪便、腐败尸体、腐败饲料中经常含有。自然发病主要是摄入了含有毒素的食物或饲料引起,病畜一般不能将疾病传染给健康者。

  家畜中鸭、鸡、牛、马较常见,绵羊、山羊次之,猪、犬、猫少见。兔、豚鼠易感。易感性依次为单体兽、家禽、反刍兽及猪。

  本病除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外,还与土壤类型和季节有关。夏秋季较常见,有异食癖的动物易发病,同等情况下,以膘肥体壮、食欲良好的动物发病较多。

  (三)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与动物的种类和摄入毒素的量有关系。一般多为4~20小时,长的可达数日。

  家禽:主要表现四肢无力,头向下低垂,常以喙尖触地支持头不着地,颈项呈锐角弯曲,有“弯颈病”之称。病死率5%~10%。

  牛、羊、马:表现为神经麻痹,由头部开始,迅速向后发展,直至四肢,也主要表现肌肉软弱和麻痹,不能咀嚼和吞咽,垂舌,流涎,下颌下垂。眼半闭,瞳孔放大,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波及四肢时共济失调,以致卧地不起。呼吸困难,直至死亡,死前体温、意识正常,严重者数小时死亡,病死率70%~100%,轻者可恢复。

  猪:很少见,症状与牛、马相似,主要表现为肌肉进行性衰弱和麻痹。

  人:潜伏期与摄入毒素量、毒素类型及个体对毒素敏感性差异有关。最短4~5小时,最长5~6天,甚至十余天或更长。平均4~7天,患者出现全身乏力,以颈部、双肩、上臂、大腿无力尤为显著,头晕、头痛,少数患者有腹痛、腹泻等症状。稍后出现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张口伸舌,咀嚼吞咽困难,严重者流食和水都不能咽下,如治疗不及时,会出现呼吸麻痹和肺部感染,发生窒息死亡。如护理、治疗及时,多可康复。

  (四)病变

  剖检无特殊变化,所有器官充血,肺水肿,膀胱内可能充满尿液。

  (五)诊断

  根据特征性症状,结合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可作初诊。确诊需采集病畜的胃肠内容物和可疑饲料,例如两倍以上的无菌生理盐水,充分研磨,制成混悬液,置室温1~2小时,然后离心(血清和抗凝血可直接离心),取上清液加抗生素处理后,分成两份,一份不加热,供毒素试验用,另一份100℃加热30分钟,供对照用。进行如下相应的动物试验。

  试验动物接种量(ml)接种途径结果观察时间和变化对照鸡(鸽)0.1耀0.2一侧眼内角皮下经30分钟~2小时接种不加热病料侧眼闭合,10小时后死亡。接种加热病料正常小鼠0.2耀0.5皮下、腹腔经1耀2天,出现麻痹,呼吸困难死亡。健康豚鼠1.0耀2.0口服、注射经3耀4天,出现麻痹,呼吸困难死亡。健康(六)防治畜禽预防主要在于随时清除牧场、畜舍中腐烂饲料,不使畜禽食入。禁止给畜禽喂腐烂的菜叶、草料等。发病时,应查明和清除毒素来源,发病动物的粪便因为携带有大量的细菌及其毒素,应及时清除。经常发病地区可用同型类毒素或明矾菌苗进行预防接种。治疗早期可注射多价抗毒素血清,毒型确定后可用同型抗毒素。大家畜内服大量盐类泻药或5%碳酸氢钠或0.1%高锰酸钾洗胃灌肠,以利毒素排出。

  十一、衣原体病(chlamydiosis)

  衣原体病是多种人畜共患病的总称。常见的衣原体有:①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主要感染人,引起沙眼、性病淋巴肉芽肿、呼吸道感染等,对动物无致病性。②鹦鹉热衣原体,主要感染动物,在鹦鹉类鸟中引起鹦鹉热,在非鹦鹉类鸟中引起鸟疫,人类的感染多来自患病的鹦鹉类鸟,引起肺炎和毒血症。③牛羊亲衣原体,可引起牛羊流产、多发性关节炎、脑脊髓炎和腹泻。

  (一)病原

  衣原体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鹦鹉热衣原体属于衣原体科,衣原体属。衣原体只能在活的细胞内繁殖,增殖过程因不同的发育周期有始体和原体之分。始体为繁殖型,无传染性;原体具有传染性,感染主要由原体引起。衣原体呈球形或卵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生活周期各期形态不同,染色反应亦异。经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可见形态较小而具有传染性的原体被染成紫色,形态较大的繁殖性始体则被染成蓝色。受感染的细胞内可查见各种形态的包涵体,由原体组成,对疾病诊断有特异性。

  衣原体在一般培养基上不能繁殖,常在鸡胚和组织培养中增殖。实验动物以小鼠和豚鼠对其具有易感性,鹦鹉热衣原体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感染鸡胚卵黄囊中的衣原体在-20℃可保存数年,0.1%福尔马林、0.5%石炭酸、70%酒精、3%氢氧化钠均能将其灭活。鹦鹉热衣原体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敏感,而对链霉素、磺胺类药物有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

  鹦鹉热衣原体可感染多种动物,多为隐性经过。家畜中以牛、羊较为易感,禽类感染后称为“鹦鹉热”或“鸟疫”。许多野生动物和禽类是本菌的自然贮主,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粪便、尿液、乳汁、泪液、鼻分泌物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排出病原体,污染水源、饲料及环境。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也可通过交配或用患病公畜的精液人工授精发生感染,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蜱、螨等吸血昆虫叮咬也可能传播本病。绒山羊在每年2~4月发生流产较多,2岁左右的母羊发病率较高,羊衣原体性流产多呈地方性流行。密集饲养、营养缺乏、长途运输或迁徙、寄生虫侵袭等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流行。

  (三)症状

  绒山羊衣原体病潜伏期50~90天。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的中后期,一般观察不到征兆,临诊表现主要为流产、死产或分娩出生命力不强的弱羔羊。流产后往往胎衣滞留,流产羊阴道排出分泌物可达数日。有些病羊可因继发感染细菌性子宫内膜炎而死亡。羊群首次发生流产,流产率可达25%~35%,以后则流产率下降。流过产的母羊,一般不再发生流产。在本病流行的羊群中,可见公羊患有睾丸炎、附睾炎等疾病。

  人类的感染大多来自患病鹦鹉类禽鸟,主要经吸入病禽鸟的含菌分泌物而感染,人感染后可引起肺炎和毒血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尚无报道。

  (四)病理变化

  流产母羊胎膜水肿、增厚,子叶呈黑红色或土黄色。流产胎儿水肿,皮肤、皮下组织、胸腺及淋巴结等处有点状出血,肝脏充血、肿胀,表面可能有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组织病理学检查,胎儿的肝、肺、肾、心肌和骨骼肌血管周围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五)诊断病料采集:采集血液、脾脏、肺、气管分泌物、肠黏膜内容物、流产胎儿及流产分泌物等作为病料。

  染色镜检:病料涂片或接种鸡胚卵黄液抹片,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可发现圆形或卵圆形的病原颗粒。

  分离培养:病料悬液0.2毫升接种于孵化5~7天的鸡胚卵黄囊内,感染鸡胚常于5~12天死亡,胚胎或卵黄囊表现为充血、出血。取卵黄囊抹片镜检,可发现大量的原体。有些衣原体菌株则须盲传几代,方能检出原体。

  动物接种试验:将病料接种无特定病原的小鼠或豚鼠,经脑内、鼻腔或腹腔途径接种,均可进行衣原体的分离和繁殖。另外,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可用于本病诊断。本病在临床上常容易与布氏杆菌病、弯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疾病混淆,须依据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试验鉴别诊断。同时还应与因气候、营养不良、管理不当等因素引起的流产相区别。

  (六)防治

  注射用复方苄星青霉素III 号(青霉素钾、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每次120万单位,3天进行1次;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05毫升,两天1次,连用3次;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03毫升,每天1次,连用3次;氧氟沙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天1次,连用3~4天;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0.15毫升,每天2次,连用3天。

  1.免疫接种。用羊衣原体灭活苗,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进行免疫接种,可有效控制衣原体病的流行。

  2.驱虫。应用蒙特时兰(复方长效伊丙硫二醇注射液),剂量为每10千克体重0.05毫升,肌肉或皮下注射;应用伊维菌素,每10千克体重0.2毫升,肌肉或皮下注射。春秋定期驱虫,控制和降低羊只体内外寄生虫的危害,驱虫后对粪便堆积进行生物发酵。

  3.消毒。对疑似病羊的分泌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土壤、场地、圈舍、用具和饲养人员衣物等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应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每周1次;应用中洲菌毒杀(复合季铵盐类)进行圈舍、场地消毒;应用2%来苏儿溶液进行喷洒消毒,每周1次。

  另外,要加强饲养管理水平,控制由管理不当,如拥挤、缺水、采食毒草、霜草、冰凌水、受冷等因素诱发的流产。同时要补喂常规元素(Ca、P、Na、K)和微量元素(Cu、Mn、Zn、S、Se)等。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