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5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15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2)

  (五)诊断

  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剖检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必要时进行病原学检查确诊。

  1.病原学诊断。可采集血液、脏器或疹块皮肤制成抹片,染色镜检,如发现革兰氏阳性纤细杆菌,可作初步诊断。确诊将新鲜病料接种血琼脂,培养48小时后,长出小菌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有蓝绿色荧光。明胶穿刺呈试管刷状生长,不液化。还可将病料制成乳剂,分别接种小鼠、鸽和豚鼠,如小鼠和鸽死亡,尸体内可检出本菌,而豚鼠无反应,可确诊为该病。

  2.血清学诊断。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血清培养凝集试验,可用于血清抗体检测和免疫水平评价;SPA 协同凝集试验,可用于该菌的鉴别和菌株分型;琼扩试验也用于菌株血清型鉴定;荧光抗体可用作快速诊断,直接检查病料中的本菌,并可与李氏杆菌鉴别。

  (六)防治加强饲养管理及对农贸市场、屠宰场、交通运输的检疫工作,对购入新猪隔离观察21天,对圈、用具定期消毒。发生疫情隔离治疗、消毒。未发病猪用青霉素注射,每日两次,3~4天为止,加强免疫。预防免疫,种公、母猪每年春秋两次进行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免疫。育肥猪60日龄时进行一次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或猪三联苗免疫一次即可。

  五、猪肺疫

  猪肺疫是由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巴氏杆菌病),俗称“锁喉风”“肿脖瘟”。急性或慢性经过,急性呈败血症变化,咽喉部肿胀,呼吸高度困难。

  (一)病原

  本病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抵抗力很弱,在自然界存活时间不长,一般消毒药在数分钟内可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

  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以猪最易感,无明显季节性发生,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潮湿,多雨时发生较多,营养不良、长途运输、饲养条件改变或不良等因素促进本病发生,一般为散发。

  (三)症状

  潜伏期1~5天。最急性型,晚间还正常吃食,次日清晨即已死亡,常看不到表现症状,病程稍长,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废绝,全身衰弱,卧地不起,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泡沫,病程1~2天,死亡率100%。急性型(胸膜肺炎型),体温40℃~41℃,痉挛性干咳,排出痰液呈黏液性或脓性,呼吸困难,后成湿、痛咳,胸部疼痛,呈犬坐、犬卧,初便秘,后腹泻,在皮肤上可见淤血性出血斑。慢性型,持续有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少量黏液,有时出现关节肿胀,消瘦,腹泻,经2周以上衰竭死亡,病死率60%~70%。

  (四)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黏膜、浆膜及实质器官出血和皮肤小点出血,肺水肿,淋巴结水肿,肾炎,咽喉部及周围结缔组织的出血性浆液性浸润特征最为显著。脾出血,胃肠出血性炎症,皮肤有红斑。

  2.急性型。除了全身黏膜、实质器官、淋巴结的出血性病变外,特征性的病变是纤维素性肺炎,有不同程度肝变区。胸膜与肺粘连,肺切面呈大理石纹,胸腔、心包积液,气管、支气管黏膜发炎有泡沫状黏液。

  3.慢性型。肺、肝变区扩大,有灰黄色或灰色坏死,内有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病猪高度消瘦,贫血,皮下组织见有坏死灶。

  (五)诊断

  本病的最急性型病例常突然死亡,而慢性病例的症状、病变都不典型,并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单靠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难以确诊。

  1.临床检查应注意与急性猪瘟、咽型猪炭疽、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猪弓形虫等病进行鉴别诊断。

  2.实验室检查,取静脉血(生前),心血各种渗出液和各实质脏器涂片染色镜检。

  3.猪肺疫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猪瘟或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采取病料做动物试验,培养分离病原进行确诊。

  (六)防治根据本病传播特点,防治首先应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抗病能力因素和致病诱因,如改善圈舍拥挤、通风采光差、潮湿、受寒条件等。对圈舍、环境定期消毒。新引进猪隔离观察一个月后确认健康方可合群。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每年定期进行有计划免疫注射。目前生产的猪肺疫菌苗有猪肺疫灭活菌苗、猪肺疫内蒙系弱毒菌苗、猪肺疫eo630活菌苗、猪肺疫ta53活菌苗、猪肺疫c20活菌苗5种,使用、保存和注意事项按说明书操作。

  发生本病时,应将病猪隔离、封锁、严密消毒。同栏的猪,用血清或用疫苗紧急预防。

  对散发病猪应隔离治疗,消毒猪舍。对新购入猪隔离观察一个月后无异常变化即可合群饲养。六、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由多个血清群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多种疾病的总称。临床上急性的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以多发关节炎、心内膜炎、乳腺炎、皮下脓肿等为特点;以链球菌性败血症和链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最高,危害性最大。

  (一)病原

  链球菌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人和动物呼吸道、肠道、生殖道等处的常在菌。单个细菌呈球状,多个呈链状排列,菌链长短不一,不形成芽孢,一般无鞭毛(D 群某些菌株除外),有的菌株在血液、腹水、组织涂片中可见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致病性链球菌对营养要求高,对培养要求较严格,需用血液培养基。在鲜血琼脂培养基周围形成β溶血。

  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可耐干燥数周,冰冻条件下保持6个月活力,且毒力不变,70℃50分钟死亡,煮沸1~3分钟死亡。对常用的消毒药较敏感。

  (二)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猪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年龄均有易感性,其中以架子猪、仔猪和妊娠母猪的发病率高。病猪和病愈后带菌猪为自然流行的主要传染源。病猪的鼻液、唾液、尿液、血液、脓汁等,以及未经严格处理的尸体、内脏、肉类和废弃物,是散布本病的主要原因。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伤口、咽喉等途径感染发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多呈急性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季节性不明显,但以夏秋季节多发。

  (三)症状

  本病潜伏期较短,自然感染潜伏期多为1~3天,最长的为8天。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程可分为4种类型。

  1.急性败血型。以仔猪发病较多(发病率10%,病死率60%),架子猪次之。最急性的突然发病,往往不见症状或仅停食一两顿,体温升高至41℃以上,腹下有紫红斑,突然死亡(似丹毒的败血型)。急性病程2~4天,体温41℃~42℃,稽留,震颤、废食,眼结膜充血、流泪、有浆液性(水样)鼻漏,便秘,少数在病后期皮肤(耳尖、四肢末端、腹下)有出血斑点。个别病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病猪出现共济失调,空嚼或昏睡等神经症状。病的后期出现呼吸困难。常在1~3天内死亡,死前天然孔流出暗红色血液,有的病死率达80%~90%。

  2.慢性型(关节炎型)。病猪体温时高时低,精神、食欲时好时坏,病中后期主要表现为一肢或多肢关节肿痛,跛行。

  3.脑膜脑炎型。可由多种链球菌(α、β、γ)所引起,多见于4周~8周龄以下哺乳或断奶仔猪,也可发生于较大的猪,哺乳仔猪发病常与母猪带菌有关。

  病猪体温升高,不食,很快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后肢摇摆不稳,盲目运动或转圈运动,全身痉挛,眼凝视,最后衰竭,侧卧,四肢不断划动,经30~36小时死亡,最急性的几小时内死亡,有的可转为慢性,生长不良,关节肿胀。

  4.淋巴结脓肿型。主要由E 群链球菌引起,以淋巴结化脓性炎症、形成脓肿为特征。多见于架子猪,发病率低。病猪脓肿破溃后,脓汁污染饲料、饮用水、环境,带菌猪扁桃体容易分离本菌,尤为病愈猪带菌可达半年之久。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最常见,其次为咽部和颈部淋巴结。可见局部隆起,触诊硬固,有热、痛,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呼吸,直至脓肿成熟,可自行破溃而自愈。

  (四)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型。呈现出血性败血症和浆膜炎变化为主,死亡猪只尸僵较缓,体表苍白,在颈、胸、腹下及四肢等处皮肤呈现紫斑或出血点。与最急性猪瘟相似。鼻腔、口腔等有时可见流出血样泡沫状液体,血液凝固不良。咽喉气管充血,常见大量泡沫样分泌物。肺充血,间质水肿,体积增大,表面有出血点有时可见纤维素渗出物附着。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脾淤血肿大,柔软易脆,有时周边可见黑红色梗死区。肾脏多为轻度肿大,淤血和出血。心包积液呈淡黄色,心内膜有出血斑点,有的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病程稍长者可见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腔有少量淡黄色积液,部分病例有纤维素性腹膜炎。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

  2.脑膜脑炎型。脑膜充血、出血,白质、灰质均有小出血点,脑脊髓液混浊,增量,有多量白细胞。心包、胸、腹腔纤维素性炎症,肺、胆囊、胃室、头颈水肿,肠系膜水肿。关节炎时,肿大的关节腔内常有黄色胶样液体或纤维素性脓性物质。

  (五)诊断

  本病的败血型症状、病理变化复杂,无特征性,易与其他许多败血型传染病相混淆,而脑膜脑炎型在临床上也难与神经性疾病区别。确诊有必要作微生物学检查。可以分别采取内脏、血液、脑脊髓液、关节液、脓汁进行镜检,分离培养,实验动物接种等。

  1.镜检。病猪的肝、脾、肺、血液、淋巴结、脑、关节囊液及胸、腹腔积液等均可作涂片染色镜检,应注意与双球菌和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等区别。

  2.分离培养。应用鲜血琼脂培养,多数产生β溶血,菌株鉴定可通过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提取群特异性(C)抗原与分群血清做沉淀试验。再提取型特异抗原(M、T、R、S 等四种不同性质的抗原)与型特异血做凝集或沉淀试验,分别可作出血清群及型别的鉴定。3.动物接种。用病料悬液或培养物接种免疫等动物试验,动物死后,再进行分离和鉴定。

  (六)防治

  1.清除传染源。病猪应进行高温处理,泔水要煮沸后喂猪,污染环境要彻底消毒。可用10%生石灰乳或2%烧碱等进行大消毒。

  2.除去感染的因素。新生仔猪要注意脐带无菌结扎和碘酒消毒。

  3.接种菌苗。需应用多价苗才可能获得较好效果。猪链球菌病活疫苗(冻干苗),专用于预防由兽疫链球菌引起的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效果良好。该疫苗接种后反应轻微,各品种的猪无论年龄大小,口服或皮下注射均安全有效,注射后7天开始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使用时按疫苗瓶签注明的头份,每头份加入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1毫升,稀释溶解。每只猪皮下注射1毫升。疫苗也可供口服,每只猪口服4毫升(含活菌2亿个),或拌入饲料中饲喂。在疫区应定期免疫接种。另外,还应认真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

  4.药物预防。四环素125克\/吨饲料,喂4~6周后,隔离饲养,可减少脓肿的发生。

  5.治疗。注意尽早、足量用药和考虑耐药性的问题。一般说,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磺胺都可选用。脓肿成熟时,可切开排脓,以3%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液体冲洗,涂以碘酊或撒上消炎粉,并内服抗菌药物。

  七、猪大肠杆菌病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一些特殊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肠炎、肠毒血症等多种临床症状。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造成新生仔猪大批死亡或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发展养猪业的严重障碍之一。猪大肠杆菌病由于猪的生长期和引起发病的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的差异,由此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三种。

  (一)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称初生仔猪大肠杆菌病,多见于1~3日龄仔猪,7日龄以上很少发病。特征为排出黄色液状粪便。带菌母猪为主要传染源。病原菌污染乳头或皮肤,仔猪因吮奶而被感染。仔猪发生黄痢时,常波及一窝仔猪的90%以上,病死率可高达100%。本病流行没有季节性,多发生于母猪产仔时期。

  1.病原。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卵圆形或杆状菌。大肠杆菌具有菌体抗原(O)、表面(荚膜)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种抗原,根据抗原成分的不同将大肠杆菌分成许多血清型。引进黄痢的菌株在鲜血琼脂上大都溶血。

  大肠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在数分钟内即能杀死该菌,高温71℃~72℃15分钟亦可使其致死。

  2.流行病学。多见于新建场和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多发于1~3日龄仔猪,7日龄以上少发。带菌母猪是传染源,仔猪出生后几小时至十几小时即发生。死亡率高。

  (1)新生仔猪产出后0~6天,由于产仔栏卫生条件差,母猪体表及乳头受到大量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仔猪通过吸乳而吞入大量的病原菌时,就可导致腹泻。

  (2)因母猪产后缺乳,患乳房炎,弱小仔猪抢不到乳头等原因而吃不到初乳也可发病。

  (3)因产房温度低,仔猪肠管蠕动慢,结果细菌的排出和保护性抗体分泌都降低,也会引起严重的腹泻。

  (4)初产母猪在产前未接触致病性大肠杆菌,其初乳中就没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也可发生腹泻。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