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6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 作者:宗亮泽

第16章 动物主要传染病防治(3)

  3.症状。潜伏期短的生后12小时以内即可发病。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突然有1~2头猪昏睡,全身衰弱而迅速死亡,并且其他仔猪相继出现腹泻症状,每小时泻数次,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并玷污尾、后肢等处,和毛粘结成痂块状。病猪吃乳减少直到停止,迅速消瘦,口渴,脱水,精神沉郁,最后衰竭昏迷而死。

  4.病理变化。剖检尸体严重脱水,干而消瘦,体表污染黄色稀粪,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内有多量黄色液体内容物和气体,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严重,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5.诊断。根据发病日龄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

  本病应与仔猪红痢(魏氏梭菌性下痢)、猪传染性胃肠炎以及由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的仔猪腹泻相区别。

  6.防治。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做好产房和母猪的清洁卫生及护理工作,不要从疫区引进种猪。在产前21天给怀孕母猪注射疫苗,以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被动保护。由于病程短促,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一般是开始发病时,立即对全窝仔猪给药,常用药物有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痢特灵和磺胺类药物等。

  (二)仔猪白痢

  本病主要由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仔猪肠炎或败血病,大多发生于20日龄以内的仔猪。因母猪饲养管理不当,仔猪饥饿或过饱、饲料质量差、配比不当或气候剧变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引发消化障碍,易诱发本病。仔猪白痢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天、早春及夏天炎热时较多。

  1.病原。为大肠杆菌(特性见仔猪黄痢)。血清型中有一部分与仔猪黄痢和猪水肿病相同,有一部分不同,菌型无规律性。

  2.流行病学。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气温多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改变和环境卫生不良等原因可诱发本病。死亡率不高,但严重阻碍生长发育。

  3.症状。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具有腥臭气味,腹泻次数不等。病程为2~3天,若不加治疗,一般经过5~6天后死亡。抑或转为慢性,以后即使康复,其生长发育也不好。病仔猪若有良好的饲养管理及适当的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4.病理变化。久病死亡的仔猪,外表苍白,消瘦,肛门和尾部附有污秽的带有灰白色、腥臭气味的粪便。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结肠内容物呈乳白色或灰白色糊状或黏油膏状,附着于黏膜上。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胃内乳汁凝结不全,有大量气体,肠黏膜充血、出血。

  5.诊断。根据仔猪白痢的发生特性、病状和病变等对本病易作诊断。

  6.防治。

  (1)预防:因引起仔猪白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故对本病的防治也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如合理地调配饲料,不突然变动饲料品种,防止吃食霉烂饲料;保持母猪泌乳量的平衡,避免母猪奶汁过浓;保持母猪奶头清洁;母猪在产前产后都要给予足够的运动。

  仔猪应进行提早喂料,可在7~10天给仔猪加喂饲料,饲料应含足够的矿物质及维生素,同时注意增加运动,供给足够的饮水。保持猪舍环境卫生,排除污水,保持空气清新及猪舍干燥保暖,给足垫料。

  (2)治疗:仔猪白痢应早期治疗,同时注意改善饲养管理,除去引起发病的诱因,才能获得良好效果。用药时应结合病因及发病情况选用或变换使用药物。

  磺胺脒1份,次碳酸铋2份,每头猪每天给药3次,每次1~2克。磺胺脒1份,鞣酸蛋白2份,药用炭2份,酵母粉2份,混合均匀,加水成糊状,涂擦于口腔内,每天口服两次,每次2~3克。黄连素0.05克,口服,每天两次。氟哌酸,每千克体重7~10毫克,每天口服两次。

  (三)猪水肿病

  1.流行病学。多发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率不高(20%左右),病死率高。与饲料或饲养方法突然改变有关。体况健壮、生长速度快的仔猪易发。

  2.症状。无体温反应,步态不稳、易跌倒,盲目行动,肌肉抽搐,皮肤过敏,惊厥倒地,四肢乱划,叫声嘶哑或尖叫,眼睑或面部水肿,腹围增大。

  3.病理变化。各组织发生水肿,胃壁尤以大弯和贲门部水肿明显,肠系膜及淋巴结水肿,肺水肿,肾包膜水肿,脑水肿等。少数病例缺乏水肿,仅见消化道黏膜出血。

  4.诊断。根据临诊症状、病变作初步确诊。细菌分离鉴定。

  5.防治。

  平时预防措施:

  (1)注射水肿病灭活苗。

  (2)药物预防,限饲(20%)和逐渐更换饲料(至少有一周过渡时间)。

  (3)喂大蒜(10克,连续一个月)或饮水中添加泻剂(Na2SO4或MgSO410克,饮水或拌料连续1个月)。发病时防控措施:

  (1)减少精料(尤其是蛋白质),增加青绿饲料或多维素。

  (2)抗过敏药(可的松或地噻米松)和抗生素治疗(恩诺沙星注射液),投服泻剂。

  (3)特异治疗———抗水肿病血清。

  八、猪沙门氏菌病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猪副伤寒。急性猪副伤寒为败血症,慢性者以坏死性肠炎,有时以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为特征。

  (一)病原

  沙门氏菌的菌型很多,本病病原主要是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此外,鼠伤寒、德尔俾沙门氏菌等也常致本病。沙门氏杆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中等大杆菌。本属菌对干燥、腐败及日光等因素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剂在短时间内均可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病畜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可随粪尿、乳汁、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污染饲料和饮用水经消化道感染;交配感染也是本病的一个重要感染途径。此外,健康动物的带菌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鼠伤寒菌,可潜藏在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当出现各种应激因素时,即可引起内源传染。当人接触或吃食被鼠伤寒菌或猪霍乱沙门氏菌污染的动物性食品时,易被感染发病。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断奶仔猪易感性较高。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有的呈流行性发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猪在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三)症状

  本病潜伏期短则数天,长可答数月之久。临诊上常将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有人又把介于中间的称为亚急性型。

  1.急性型。急性型出现败血症,多见于断乳前后的仔猪。突然死亡,精神不振、厌食,体温上升至41℃以上。病程稍长者可见有腹痛、下痢及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及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

  2.亚急性型或慢性型。亚急性型或慢性型副伤寒感染后症状较轻,病猪体温明显升高,逐渐消瘦,生长停滞,贫血,眼结膜炎或有脓性分泌物。后躯沾有灰褐色粪便,背毛粗乱,皮肤有痂状湿疹。有显著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核左移现象。病程持续可达数周,拉稀时发时停,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四)病理变化

  1.急性型。急性败血症死亡者,尸体外表膘度正常,白猪耳、腹、胁等处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并有黄疸。各处浆膜面、喉头核膀胱黏膜及肾实质有广泛性血斑,胃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显微变化为全身各处有广泛的小坏死灶,微血管呈玻璃样变性和静脉栓塞。

  2.亚急性型或慢性型。亚急性或慢性者尸体消瘦,有时皮肤上可见小痂状皮疹。主要特征性变化为盲肠、结肠和回肠的坏死性肠炎。肠黏膜上出现由孤立或集合淋巴滤泡肿胀、坏死后形成分散或融合性的溃疡,溃疡大小不一,中央凹陷,四周隆起,表面附有干酪样物,重者出现弥漫性黏膜坏死,使肠壁肥厚。脾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可见坏死灶。肝有时也可见小坏死点,肺常有慢性卡他性炎症,含有黄色干酪样结节。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及病变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还须作细菌分离与鉴定。

  本病应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痢疾及水肿等区别。

  (六)防治预防本病应加强综合性措施。病畜禽在隔离条件下治疗,无治疗价值的应及时淘汰处理。对畜禽进行检疫,场地、畜禽舍及用具严格消毒,死亡畜禽深埋或烧毁,防止扩大传播。对本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很多,但多次使用一种药物后,易出现抗菌珠,需更换。病畜可用金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磺胺增效剂及磺胺类药物配合治疗,同时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等综合措施,提高治愈率。可选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呋喃唑酮(痢特灵)0.01克\/千克,分成两次混入饲料喂食,连用一周。

  2.磺胺类药物。可用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或磺胺嘧啶(SD),20毫克\/千克~40毫克\/千克,每天分两次服用。

  3.抗菌增效剂与磺胺类药(如SD、SMZ、SM2等)以1∶5混合使用或与抗生素合用,可使抗菌效力提高数十倍。常用三甲氧苄氨嘧啶(TMP)0.2克,SD1.0克,蒸馏水10毫升,按20毫克\/千克~25毫克\/千克,每天两次静脉或肌肉注射。

  九、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以鼻甲骨(特别是下卷曲)萎缩、颜面部变形、慢性鼻炎为特征。本病随着养猪生产的工业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一)病原

  本病的病原主要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I 相菌,其次是产毒素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是D 型)。前者单独感染时,鼻腔病变较轻,如果两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时,则鼻腔病变很重。有时还可分离到绿脓杆菌、放线菌、毛滴虫及猪细胞巨化病毒。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是小杆菌或球杆菌,革兰氏阴性,有两极着染的特点,有荚膜,能产生强坏死毒素。本菌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可杀死。

  (二)流行病学

  不同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但只有出生后几天至几周的仔猪感染后才能发生鼻甲骨萎缩,较大的猪可能只发生卡他性鼻炎和咽炎,成猪感染后看不到症状而成为带菌者。病原体从病猪和带菌猪的鼻腔分泌物排出后,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特别是母猪有病时,最易将本病传染给仔猪。猫、鼠、兔和犬等也可带菌,并能传播本病。饲养管理不良,猪舍潮湿,饲料中缺乏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时,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三)症状

  病仔猪先表现打喷嚏,有鼾声,鼻孔流出少最浆液性或黏脓性分泌物,有时带有血丝,不时拱地、搔扒或摩擦鼻部。经常流泪,以致在内眼角下的皮肤上形成灰色或黑色的泪斑。数周后,少数猪可以自愈。但大多数猪有鼻甲骨萎缩变化,经过两三个月,鼻和面部变形。若两侧鼻腔的病理损害大致相等,则鼻腔变得短小,鼻端向上翘起,鼻背部皮肤粗厚,有较深的皱褶,下颌伸长。若一侧鼻腔病损严重时,则两侧鼻孔大小不一,鼻歪向病损严重的一侧。个别病例可引起肺炎。

  (四)病理变化病变限于鼻腔和邻近组织,最有特征的变化是鼻腔的软骨和骨组织的软化和萎缩,主要是鼻甲骨萎缩,特别是鼻甲骨的下卷曲最为常见。进行病理解剖诊断时,可沿两侧第一、二臼齿间的联线锯成横断面,然后观察鼻甲骨的形状和变化,正常的鼻甲骨分成上下两个卷曲,整个鼻腔被上下卷曲占据,上鼻道比下鼻道稍大,鼻中隔正直。当鼻甲骨萎缩时,卷曲变小而钝直,甚至消失,便鼻腔变成一个鼻道,鼻中隔弯曲,鼻黏膜常有黏液性或干酪样分泌物。

  (五)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正确诊断。但是在本病的早期,其症状和病变均不典型,需经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实验室检查将受检猪的鼻盘部洗净擦干,用70%的酒精消毒,然后用灭菌的棉棒探进鼻腔的1\/2深处,轻轻转动数次,取出后立即放入盛有肉汤或生理盐水的试管内,尽快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也可采取感染猪的血清做凝集试验。类症鉴别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①坏死性鼻炎,是外伤之后感染坏死梭杆菌所致,鼻腔的软组织、软骨和骨发生坏死,形成瘘管,流出腐败恶臭的坏死性分泌物。②猪患骨软病时,颜面骨疏松,鼻部肿大变形,呼吸困难,与萎缩性鼻炎的症状有些相似。但骨软病无喷嚏和泪斑,鼻甲骨萎缩。

  (六)防治不从疫区引进猪只,杜绝本病传入。必须引进时,需先隔离,检疫证明无本病后方可合群。对已染有本病的猪场,应分小群饲养,严格检疫,及时清除感染猪,其余猪不得外运,只能肥育供屠宰利用。在流行区,可接种灭活菌苗,方法是在怀孕母猪预产期前两个月和1个月各接种1次,或者在仔猪1周龄及3~10周龄时分别接种1次。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宗亮泽作品集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