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从什么叫对数入手。所谓对数,是指在求一个常数的多少次方幂时的指数值。此时,该常数称作“底”。例如,假设底为10,则100的对数(log10100),因为100=102,所以对数值为2。
在平常使用的十进制里,使用以10为底的对数比较方便,便将它取名为常用对数。在从数学理论上讲,以e为底的对数好像也担负着不可估量的职责,这一类称作自然对数。需要思
考的问题是,e的多少次方幂等于已经给出的数字。也就是说,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至于关键的这个e,根据欧拉算出的结果,e=2.71828182845904523536028……
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无穷无尽,与上述解释说明以及e的值相比,算式显得非常明快。
e=1+1〖〗1+1〖〗1×2+1〖〗1×2×3+1〖〗1×2×3×4+1〖〗1×2×3×4×5+……
只不过,正因为明快,便使人感觉e这个谜越发地高深莫测了。
说起来,表面上取了个自然对数的名字,可究竟什么地方称得上自然了?换成符号便无法表达,无论多大多长的纸都写不下,永远看不到最后一位小数,用这样的数字作底,难道不是不自然之极吗?
就像蚂蚁随意爬成的队伍,也像婴儿笨拙地堆起来的积木,这里罗列的数字看似纯属偶然,毫无秩序可言,但其实其中贯穿着合情合理的意志,就是这样,才更叫人束手无策。上帝的安排深不可测。而且必定有人能够察觉这种安排。尽管包括我在内的芸芸众生,并未公正地对他们所付出的辛劳表示过感谢。
我放下被书压麻痹的手,合上书本,缅怀起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瑞士数学家,发展了微积分学,在偏微分方程式、椭圆函数论、变分方法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关于他,我一无所知,可仅仅将这个公式拿在手里,便感觉仿佛感触到了他的体温。欧拉他运用一个不自然之极的概念,编写出了一道公式。他在貌似毫不相干的数字之间发现了自然的联系。
e的π乘i次方幂加1等于0。
我重又看了看博士的便条。两个数字,一个循环至尽头的尽头,一个决不显露真面目、虚无飘渺,它们描画出简洁的轨迹,落于地上一点。虽然圆自始至终不曾露面,但π却不期然地从空中飘落到e的身边,来和生性腼腆的i握手。它们相互靠近,屏声静气地静静待着,直到一名人类进行了一道加法运算,令世界刹那间毫无征兆地风云变幻——一切重归0的怀抱。
欧拉公式是划破黑暗的一道流星,是黑魆魆的洞窟里刻着的一行诗。其中蕴含着的美打动了我,我把便条重新收进了皮夹。
走下图书馆的阶梯,蓦然回首,数学角依旧空无一人、寂寂无声,依旧是谁也不知道在那里面隐藏着许多那样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