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iAosHuoTXT.neT 方才夏浔和汉王争这统兵之权时,张辅就已感到左右为难。 m
他不想涉入政争,在皇子争储的斗争中,他一直努力保持着中立,既然汉王表达了想要领兵的意愿,不管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张辅不能跟汉王争。但是现在夏浔竭力鼓吹由他领兵的好处,他不表态,岂不让皇上觉得他不愿再去安南受苦?
无奈之下,张辅只好硬着头皮道:“只要皇上一声令下,臣愿立即领兵,平定安南!”
朱棣不置可否地“唔”了一声,又看向徐景昌和金忠:“你们……怎么看?”
徐景昌和金忠对视一眼,齐声道:“臣以为,打是一定要打的,至于派何人出征,伏惟陛下圣裁!”
徐景昌是铁定跟夏浔走的,至于金忠,金忠当年在通州做卫指挥,燕王靖难时,他归附燕王,助世子朱高炽守北平,乃是太龘子一党,当然也赞同夏浔的意见。
但是他们都不傻,随侍圣驾这么久,还不知道皇帝的为人么?如果大家众口一辞地赞同辅国公的意见,领兵出征的十有八九就是朱高煦了。这事儿,必须得经过一番势均力敌的争夺,要让皇上觉得这人选是他定的,而不是受朝臣们所左右。
朱棣嗯了一声,身子轻轻一翻,仰躺在榻上,望着帐顶出神。
书房中众人都不敢再出声,只是静静地等着,过了半晌,朱棣才道:“你们都退下吧,朕再好好想想。杨旭留下,你难得进趟宫,陪朕聊聊天!”
“臣等遵旨!”众人纷纷站起,施礼退下,朱高煦欲言又止,转身走到夏浔身边时,才狠狠瞪他一眼,把袍袖重重地一甩,拔步而去。夏浔轻轻掸了掸袍袖,笑得温文尔雅。
等众人都退下了,朱棣把夏浔唤到身边坐下,自己也翻身坐起,神色郑重地问道:“文轩,你以为,对安南,朕当施以何策才最妥当?”
夏浔正色道:“臣仍然认为,当扶持傀儡,以夷治夷!直接兼并,纳而治之,得不偿失!”
朱棣微微蹙起了眉头,夏浔问道:“皇上北伐,逼死本雅失里,迫降阿鲁台,大获全胜,为何不就此将塞北草原纳而治之,设立郡县,反而扶侍阿鲁台,宽待优抚?”
朱棣道:“这还用问么?在那大草原上设州府流官,叫他们治理谁去?但安南可不是草原大漠,依朕看来,若强要比拟,倒可以用辽东去比。 m”
夏浔摇头道:“安南虽然没有大漠草原,却有深山大泽,以臣所见,差可比拟北疆草原,而非辽东。”
他静静地思索了一阵,说道:“安南自立已近五百年。而五百年前,也是时叛时附,从不曾有一刻安宁。元朝横行万国、所向披靡的时候,也仅能屡破其国,而非据而统治。元朝如果非要占领安南,派驻官吏,能不能做到?当然能!可它为什么不这么做?因为得不偿失!如果是我中原繁荣之地,他们会甘愿放弃么?
皇上,汉王殿下刚才说的那句话是对的,安南民众自以非类,心不在朝廷这儿!他们往往思其旧俗,一闻贼起,相煽以附。贼酋所至,辄以供给隐蔽,朝廷在那里扎不下根!太祖高皇帝说:‘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现在呢,陛下对安南民众优容有加,不纳其税,不征其役,已经不是不足以供给、不足以使令的问题了,而是根本不要他们履行臣民的本份,一但遇到水涝灾害,朝廷还要拨付无数米粮过去赈灾。结果呢,一有机会,他们依旧要反,皇上以为四海之内皆赤子,他们却是一群喂不饱的白眼狼!”
朱棣沉声道:“朕今在虎背,尚能退否?”
夏浔断然道:“不能!退则威仪尽丧,唯有一战!”
朱棣默然。 m
夏浔沉思良久,搜肠刮肚地想着后世的一些政策,看看有什么稍加变通可资利用的,想了许久,才缓缓说道:“皇上,眼下,是必定要打的。咱们可以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来决定,如果能压得住,这郡县之制便可贯彻下去,历三代五代之后,当可教化了他们。
若不可得,便等时机成熟时,在安南择一人,封其王,辖其地,官制体系一应从我大明之制,但是官员任免由其自便,地方一应事务,由自自理,祸福休咎,陛下想管就管,不想管那也是他们自己的事,不致加重我大明的负担。再以后,如果时局能向着对我大明有利的方向发展,再顺势而为,岂不比现在事半功倍么。”
夏浔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想得出更妥当的办法,这就是他针对当前时局所想出的办法:先打打看,征服得了就征服,征服不了到时再退一步,封其土王,自辖其地,半独半统,地方自治,但是这个王却不是属国之王,而是藩王,类同于周朝封的诸候。
这种程度的控制,不致激起他们的强烈反弹,因为除了一个名份,其他的都是他们自己在治理。权利是他们自己的,义务也是他们自己的,这种情况下再反,就是他们得不偿失了,这笔帐只要不是太蠢的人,都能算的明白。
而大明依旧是他们的君主,比起本来的历史上,连绵二十多年的战争,搭进去无数的人命,把大明的府库都折腾空了,最后才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结果这城下之盟签订之后,还没等宣布出去,体面地主动撤兵,整个交趾就已被人家武力收回要强的多。
同时,这个谋划的关键之处在于,法理上,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大明的一藩,主动权掌握在大明手里,而这恰恰是现在的安南统治者不大在乎的一点,那么未来时机成熟的时候,要纳其地为内郡,完全合理合法。又或那时候大明帝国已经寿终正寝,继承其衣钵的中原王朝也依旧是安南合法的主人。
朱棣沉思良久,才道:“未来的事,且看时局如何变化,再做相应对策吧!朕病体刚愈,易生疲乏,现在思虑久了,又有些困倦,你先回去吧,朕要歇一歇!唔,乘朕的御辇回去!”
夏浔怔了一怔,乘御辇?这是莫大的殊荣,只有帝师或年老德昭的老臣,才偶尔享受一次这种待遇,在封建礼教君臣父子的年代,这是可以写入史书的隆重大事,夏浔哪敢答应,连忙逊辞道:“皇上隆恩,臣惶恐!臣骑马来的,还是骑马而归吧!”
朱棣笑了笑,道:“你为朝廷立下莫大功劳,朕却不能赏你,深以为憾。还不叫朕表表心意么?”
帖木儿是被大明辅国公刺杀的,这事情绝对是机密中的机密,比那五十年、一百年后方可授权解密的重要档案还要重要,只要帖木儿帝国一日不亡,这个秘密就绝不会公开,所以夏浔立下的这桩夺天之功,实在是无法奖赏。赏虽无法赏,朱棣这么做,显然是在向夏浔表示谢意。
君臣父子的封建礼教下,臣子为君王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就算以身代君,替主去死,也是天经地义的,朱棣能这么做,那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一件事。夏浔略一迟疑,只好躬身道:“君王赐,臣愧受了!”
乘着那平稳无比的御辇离开御道,转入小巷梧桐树下,光线穿过树叶投下斑斓的影子,窗帘时明时暗,如染碎花。夏浔斜倚上车壁上,陷入沉思当中。
眼下,安南局势一如他当初所料,大明陷入了泥淖,一双泥足想拔也拔不出来。他不是上帝,不能包揽一切,也不能让世间一切尽随他的愿望而发展,眼下他只能尽量做好善后之事,尽量避免本来历史上数十万大军在安南持续数十年之久的战争,从而给大明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至于将来,现在尽量铺好路,留下个伏笔,子孙们要是争气,时机成熟时自然能拿回来。子孙们若是不争气,就算是现在这些家业,也会被他们败个精光,祖宗就算累吐了血再给他挣来多少,还不是给别人做嫁衣?
车子经过一个水坑,虽然这车名匠打造,御马和御手都训练有素,车子还是颠簸了一下,将枕着头沉思的夏浔磕了一下,夏浔轻轻揉揉额头,忽然觉得这历史的发展倒很像自己乘坐的这辆车子。
人是御者、马是制度、车是生产力。一个时代的统治者、可以左右朝政方向的这些大人物,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御者,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这辆车就能比别人走得更快更稳。但是这并不能长久,政随人亡。要想走得长远还是要靠那匹马。
国家的根本体制与方向就是那匹马,制度错了,烂了,该换了的时候,那么御者再优秀也无济于事。而这辆车,就是历史客观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即便御者再优秀、拉车的马再神骏,车子什么样就有一个什么样的极限,你搞大跃进,这车就得散架。
就像朱棣打败了鞑靼,选择扶立阿鲁台为鞑靼之主同瓦剌唱对台戏一样,如果现在大明拥有他那个年代的武器的打击范围、交通运输的条件、通讯设施的便利……,还需要这么做么?朱棣完全可以直接统治鞑靼的领土,对安南,也是这样,不能不想想这套车能载多重、能跑多快啊!
夏浔长长地吁了口气,抛开了只有他这种未来人才会去纠结的烂问题,开始认真思考当下的困局,没有当下,又哪有未来:“这件事,我一定要想办法制止,绝对不能让汉王掌兵!这条鲤鱼,差的就是那龙门一跃了,让他跳过去,就是第二个燕王!”[db:wangzhi]
回到明朝当王爷狼神醉枕江山锦衣夜行一路彩虹大争之世步步生莲他不想涉入政争,在皇子争储的斗争中,他一直努力保持着中立,既然汉王表达了想要领兵的意愿,不管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张辅不能跟汉王争。但是现在夏浔竭力鼓吹由他领兵的好处,他不表态,岂不让皇上觉得他不愿再去安南受苦?
无奈之下,张辅只好硬着头皮道:“只要皇上一声令下,臣愿立即领兵,平定安南!”
朱棣不置可否地“唔”了一声,又看向徐景昌和金忠:“你们……怎么看?”
徐景昌和金忠对视一眼,齐声道:“臣以为,打是一定要打的,至于派何人出征,伏惟陛下圣裁!”
徐景昌是铁定跟夏浔走的,至于金忠,金忠当年在通州做卫指挥,燕王靖难时,他归附燕王,助世子朱高炽守北平,乃是太龘子一党,当然也赞同夏浔的意见。
但是他们都不傻,随侍圣驾这么久,还不知道皇帝的为人么?如果大家众口一辞地赞同辅国公的意见,领兵出征的十有八九就是朱高煦了。这事儿,必须得经过一番势均力敌的争夺,要让皇上觉得这人选是他定的,而不是受朝臣们所左右。
朱棣嗯了一声,身子轻轻一翻,仰躺在榻上,望着帐顶出神。
书房中众人都不敢再出声,只是静静地等着,过了半晌,朱棣才道:“你们都退下吧,朕再好好想想。杨旭留下,你难得进趟宫,陪朕聊聊天!”
“臣等遵旨!”众人纷纷站起,施礼退下,朱高煦欲言又止,转身走到夏浔身边时,才狠狠瞪他一眼,把袍袖重重地一甩,拔步而去。夏浔轻轻掸了掸袍袖,笑得温文尔雅。
等众人都退下了,朱棣把夏浔唤到身边坐下,自己也翻身坐起,神色郑重地问道:“文轩,你以为,对安南,朕当施以何策才最妥当?”
夏浔正色道:“臣仍然认为,当扶持傀儡,以夷治夷!直接兼并,纳而治之,得不偿失!”
朱棣微微蹙起了眉头,夏浔问道:“皇上北伐,逼死本雅失里,迫降阿鲁台,大获全胜,为何不就此将塞北草原纳而治之,设立郡县,反而扶侍阿鲁台,宽待优抚?”
朱棣道:“这还用问么?在那大草原上设州府流官,叫他们治理谁去?但安南可不是草原大漠,依朕看来,若强要比拟,倒可以用辽东去比。 m”
夏浔摇头道:“安南虽然没有大漠草原,却有深山大泽,以臣所见,差可比拟北疆草原,而非辽东。”
他静静地思索了一阵,说道:“安南自立已近五百年。而五百年前,也是时叛时附,从不曾有一刻安宁。元朝横行万国、所向披靡的时候,也仅能屡破其国,而非据而统治。元朝如果非要占领安南,派驻官吏,能不能做到?当然能!可它为什么不这么做?因为得不偿失!如果是我中原繁荣之地,他们会甘愿放弃么?
皇上,汉王殿下刚才说的那句话是对的,安南民众自以非类,心不在朝廷这儿!他们往往思其旧俗,一闻贼起,相煽以附。贼酋所至,辄以供给隐蔽,朝廷在那里扎不下根!太祖高皇帝说:‘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现在呢,陛下对安南民众优容有加,不纳其税,不征其役,已经不是不足以供给、不足以使令的问题了,而是根本不要他们履行臣民的本份,一但遇到水涝灾害,朝廷还要拨付无数米粮过去赈灾。结果呢,一有机会,他们依旧要反,皇上以为四海之内皆赤子,他们却是一群喂不饱的白眼狼!”
朱棣沉声道:“朕今在虎背,尚能退否?”
夏浔断然道:“不能!退则威仪尽丧,唯有一战!”
朱棣默然。 m
夏浔沉思良久,搜肠刮肚地想着后世的一些政策,看看有什么稍加变通可资利用的,想了许久,才缓缓说道:“皇上,眼下,是必定要打的。咱们可以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来决定,如果能压得住,这郡县之制便可贯彻下去,历三代五代之后,当可教化了他们。
若不可得,便等时机成熟时,在安南择一人,封其王,辖其地,官制体系一应从我大明之制,但是官员任免由其自便,地方一应事务,由自自理,祸福休咎,陛下想管就管,不想管那也是他们自己的事,不致加重我大明的负担。再以后,如果时局能向着对我大明有利的方向发展,再顺势而为,岂不比现在事半功倍么。”
夏浔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想得出更妥当的办法,这就是他针对当前时局所想出的办法:先打打看,征服得了就征服,征服不了到时再退一步,封其土王,自辖其地,半独半统,地方自治,但是这个王却不是属国之王,而是藩王,类同于周朝封的诸候。
这种程度的控制,不致激起他们的强烈反弹,因为除了一个名份,其他的都是他们自己在治理。权利是他们自己的,义务也是他们自己的,这种情况下再反,就是他们得不偿失了,这笔帐只要不是太蠢的人,都能算的明白。
而大明依旧是他们的君主,比起本来的历史上,连绵二十多年的战争,搭进去无数的人命,把大明的府库都折腾空了,最后才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结果这城下之盟签订之后,还没等宣布出去,体面地主动撤兵,整个交趾就已被人家武力收回要强的多。
同时,这个谋划的关键之处在于,法理上,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大明的一藩,主动权掌握在大明手里,而这恰恰是现在的安南统治者不大在乎的一点,那么未来时机成熟的时候,要纳其地为内郡,完全合理合法。又或那时候大明帝国已经寿终正寝,继承其衣钵的中原王朝也依旧是安南合法的主人。
朱棣沉思良久,才道:“未来的事,且看时局如何变化,再做相应对策吧!朕病体刚愈,易生疲乏,现在思虑久了,又有些困倦,你先回去吧,朕要歇一歇!唔,乘朕的御辇回去!”
夏浔怔了一怔,乘御辇?这是莫大的殊荣,只有帝师或年老德昭的老臣,才偶尔享受一次这种待遇,在封建礼教君臣父子的年代,这是可以写入史书的隆重大事,夏浔哪敢答应,连忙逊辞道:“皇上隆恩,臣惶恐!臣骑马来的,还是骑马而归吧!”
朱棣笑了笑,道:“你为朝廷立下莫大功劳,朕却不能赏你,深以为憾。还不叫朕表表心意么?”
帖木儿是被大明辅国公刺杀的,这事情绝对是机密中的机密,比那五十年、一百年后方可授权解密的重要档案还要重要,只要帖木儿帝国一日不亡,这个秘密就绝不会公开,所以夏浔立下的这桩夺天之功,实在是无法奖赏。赏虽无法赏,朱棣这么做,显然是在向夏浔表示谢意。
君臣父子的封建礼教下,臣子为君王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就算以身代君,替主去死,也是天经地义的,朱棣能这么做,那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一件事。夏浔略一迟疑,只好躬身道:“君王赐,臣愧受了!”
乘着那平稳无比的御辇离开御道,转入小巷梧桐树下,光线穿过树叶投下斑斓的影子,窗帘时明时暗,如染碎花。夏浔斜倚上车壁上,陷入沉思当中。
眼下,安南局势一如他当初所料,大明陷入了泥淖,一双泥足想拔也拔不出来。他不是上帝,不能包揽一切,也不能让世间一切尽随他的愿望而发展,眼下他只能尽量做好善后之事,尽量避免本来历史上数十万大军在安南持续数十年之久的战争,从而给大明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至于将来,现在尽量铺好路,留下个伏笔,子孙们要是争气,时机成熟时自然能拿回来。子孙们若是不争气,就算是现在这些家业,也会被他们败个精光,祖宗就算累吐了血再给他挣来多少,还不是给别人做嫁衣?
车子经过一个水坑,虽然这车名匠打造,御马和御手都训练有素,车子还是颠簸了一下,将枕着头沉思的夏浔磕了一下,夏浔轻轻揉揉额头,忽然觉得这历史的发展倒很像自己乘坐的这辆车子。
人是御者、马是制度、车是生产力。一个时代的统治者、可以左右朝政方向的这些大人物,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御者,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这辆车就能比别人走得更快更稳。但是这并不能长久,政随人亡。要想走得长远还是要靠那匹马。
国家的根本体制与方向就是那匹马,制度错了,烂了,该换了的时候,那么御者再优秀也无济于事。而这辆车,就是历史客观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即便御者再优秀、拉车的马再神骏,车子什么样就有一个什么样的极限,你搞大跃进,这车就得散架。
就像朱棣打败了鞑靼,选择扶立阿鲁台为鞑靼之主同瓦剌唱对台戏一样,如果现在大明拥有他那个年代的武器的打击范围、交通运输的条件、通讯设施的便利……,还需要这么做么?朱棣完全可以直接统治鞑靼的领土,对安南,也是这样,不能不想想这套车能载多重、能跑多快啊!
夏浔长长地吁了口气,抛开了只有他这种未来人才会去纠结的烂问题,开始认真思考当下的困局,没有当下,又哪有未来:“这件事,我一定要想办法制止,绝对不能让汉王掌兵!这条鲤鱼,差的就是那龙门一跃了,让他跳过去,就是第二个燕王!”[db:wang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