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仁德法师》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0章 后记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仁德法师》 作者:黄复彩

第30章 后记

  我与仁德法师的交往大约开始于八十年代中期。而我对他的认识却在早些年已经开始。

  那时候,我正在山上参加一个文学会议,那也是我第一次与佛教圣地九华山结缘,我由此认识了不少僧人,其中也包括仁德法师。当时,“文革”刚刚结束,而“文革”所带给人们的阴影还远远没有结束,僧人们更是小心翼翼地生活在一种久有的压抑之中。一种好奇心迫使我冲破重重障碍,开始了同僧人的交往。从与他们的交往中,我逐渐认识到,出家人也是人,他们有与普通人一样的感情,一样的苦恼,一样的追求。这些僧人一般都经历曲折,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是倍受艰辛。然而,他们将一切的人类至情深埋心底,每天伴随着青灯古佛,默默地打发着自己的生活。然而,一旦他们那感情的闸门打开,那炽热的情感也会与我们一般汹涌澎湃。我就是这样与他们中的很多人交上朋友的,我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中国佛教的。

  直到现在,仁德法师身穿灰布长衫,背着药箱一处一处给人看病的身影总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很少听到他说话,他在给人看病的时候,有着出奇的耐心。病人生病的时候心情难免有许多的躁气,然而无论病人怎样发火,他只是不声不响地把脉、不声不响地配药,不声不响地诊治。人们告诉我说,仁师父的医道好,仁师父的人更好。我想,一个出家人,当他的寺庙被毁,当他赖以皈依的佛像被砸以后,他再也不能凭他的心性去过他习惯了的僧侣生活了,但是,他却可以将佛陀慈悲的种子以另一种方式洒播到民众中去。这也许正是大乘佛教的本质所在,也是中国佛教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九华山佛教恢复不久,仁德法师即由选贤制而被推上九华山佛协的领导岗位。那时候,他的丈室里每天总是挤满了前来皈依的信众,我发现他仍然像他过去给人看病一样,不急不躁,温文尔雅地与那些迫切需要佛陀关怀的人们进行交谈。他的谈话也的确如和风细雨、如清泉甘露,一点一点地滋润着那些信众焦渴的心。其时,九华山佛学院刚刚成立,我被担任院长的仁德法师聘为客座讲席,于是,我同法师之间的交往更多了。好多个冬夜,在祗园寺楼上的那间再简易不过的寮房里,刺骨的寒风从墙角的破洞里灌进来,然而我们围着一只小小的取暖器热切地交谈着。我们交谈的内容并不仅于佛教,我们谈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各种战争,谈国家正进行的改革开放,谈各自曾经经历的种种生活

  在这样的交谈中,我开始对他的人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一生,也许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经历,谈起过去的一些往事,他也只是寥寥数语——他原不是一个善于说话的人。然而,他的整个人生,正是在一种看似“波浪不惊”中显示出一个人坚韧而挺拔的个性,在它看似平常的外貌下更是蕴含着顽强的生命活力;而“无语”,不仅是一个修道者必备的品性,也是他在那个动荡而多舛的社会里绕过一次又一次险滩暗礁的重要法宝。而这一切,既是他人生智慧的一种显现,也是他做人的一种基本准则。在他的身上,一种独特的人格力量感染了我,我开始对这位坚韧的老人产生了由衷的尊敬。我进而认识到,他的人生经历,不仅对于一个修道者,对于我们更多生活在平常世界里的人来说,同样是一面镜子。相信更多的人通过这面镜子会照出自己不同的人生轨迹,并从中得出很多的教益。于是,我开始了本书的写作。在此期间,我杂乱地读了一些佛经,从而对中国佛教有了一些粗略的认识。

  两千年前的佛教东传,对于古老的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文化在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一股雄劲的血脉。一部中国的传统文化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儒释道三家相互砥砺相互作用的历史。中国佛教之所以能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一直被社会所认同所接受,其强烈的出世意识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无庸讳言,在这种出世意识的作用下,佛教的世俗化倾向也使得它自身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同化,从而多多少少丧失了它特有的个性色彩。

  我无意美化和拔高仁德法师,我只是比较客观地表现了一个僧人在他七十余年的人生中所走过的生活道路,因为个人的历史也是一段社会发展史。仁德法师不是完人,他有着他自身的缺点和弱点,对此,本书也作了部分描述。本书既是一部传记文学,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其原型基础上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作者本人的理想意识和对佛学的基本理解,而一些细节的描写更是遵从文学的法则作合理构思和艺术想象,目的是使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我相信不会有当事人会认为某一处场景的不确或某一处细节的失真而否认本书的现实意义。文学应该真实地表现现实中的生活,但是,现实中的生活没有一样能够原本不动地搬弄到文学作品中来。我想这应该是属于常识中的问题。至于对一些佛教教理的论述,由于本人佛学理论的不足,难免有班门弄斧之嫌。其实,佛教是重在实践的,而禅,基本上是被人说坏了的。实践证明,即使是一个最惯于谈禅论佛的高手,充其量仍不过是一只学舌的鹦鹉。

  从1992年,本书的部分章节开始在九华山佛学院院刊《甘露》上连载。其间不断有热心的读者通过《甘露》编辑部将一封封来信转送到我的手里,他们表示希望能尽快读到整本书。读者认为,这本书不仅刻划了一位当代高僧传奇而不息追求的一生,描摹出中国佛教一段曲折多变的历史,而在愉悦的阅读中同时也给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佛学方面的修养。

  1999年,为配合大铜像的宣传,仁德法师终于同意将该书的初稿以“内部征求意见本”而试行面世,由于当时经验的不足,“试行本”的面世无论是在政策程序上还是在书稿本身,都有值得检省之处,这只能作为一种教训供后来者借鉴。现在,当这本书终于出现在读者手中的时候,我需要特别感谢安徽省宗教事务局的领导和朋友们对本书在政治观点和政策倾向上所给予的严格把关,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让我深受感动。同时,我也要感谢本书的策划者薛国荣先生以及上海学林出版社的大力工作,在此更要向一切给予本书以理解和支持的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激之情。此外,还要对给予本书的出版以大力支持的居士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作者2000年8月6日写于宜城

  11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返回列表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黄复彩作品集
让自己的心明亮起来乌篷船佛的故事九华济公传:大兴和尚传奇禅的故事仁德法师和悦洲,小上海菩提烟魂梁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