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升迁就学曾国藩》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8章 从书呆子到大帅 (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升迁就学曾国藩》 作者:南浦云

第18章 从书呆子到大帅 (2)

  陛下:为臣能力已尽,只有以身殉国。现在写这份折子当做我的遗言。臣于初二那天自带水师陆勇各五营,去靖港剿贼巢穴,不料开战才半个时辰,便全军溃散。臣惭愧愤懑之至。不但不能肃清长江下游,而且在湖南省内屡次丧师失律,获罪甚重,没有脸面对君父。臣在此叩首九拜,把这份折子递送京师,即在上折之日杀身殉难。说起被臣耽误了的大事,就算我死了,也不能原谅,想起臣未竟之志,就算过一万年也难瞑目,谨具折,伏乞圣慈垂鉴。——谨奏。

  写完这份折子,曾国藩又给弟弟们留了一封遗书:“我死之后,赶紧把灵柩送回老家,越快越好,以慰父亲之望,不可在外吊唁。办丧事所接受的礼钱,除了买棺材和送灵路上的花费之外,到家后不要留下一文,全部交给湘军粮台。国藩绝笔。”写完了信,曾国藩把弟弟曾贞干叫进来,把奏折和信一一交托给他,然后拿出些银子,让曾贞干换上便服去长沙,买一口棺材来,大概明早就用得着了。

  听了这话,曾贞干吓得面无人色。可在大哥面前一句话也没说,低着头出去了。

  在曾家,曾国藩这个长兄有极大的权威,弟弟们在他面前连一句多余的话也不敢说。今天眼看大哥要寻死,曾贞干却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劝不了大哥,只好假意答应去买棺材,其实是出去找人救命去了。

  不大工夫,门外有了轻轻的脚步声,谋士李元度、陈士杰,随从康福、章寿麟都悄悄地过来,一个个在门外打转,却不敢轻易进屋。

  这几个人都知道,自己在老曾眼里分量不够,如果冒冒失失地进去劝慰,弄不好逼得曾国藩更要做傻事,所以只能盯着,不敢上前。

  其实曾国藩要寻死,纯粹是书呆病又犯了,在这儿瞎折腾。

  当然,他折腾得非常认真,要是一眼没看住,没准儿真就死了。

  问题是,一个统兵万人的大帅在众人皆知的情况下自杀,能死得了吗?你看看,门外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呢……一个做大事的人,他遭遇的挫败当然也比一般人大得多,为了应付这些大败大辱,大人物的脸皮也要比一般人厚得多才行。像曾国藩这样遇上一点不打紧的小事就要死要活,只有两个字来形容他:幼稚!

  这一年曾国藩都四十三了,在北京做到二品大官,出来办团练又挫折连连,这四十来年的人生也经历了无数风浪,可还是这么幼稚,也真难得了。

  难道这就是古人传说的“赤子之心”?

  要说曾国藩这个人可真有意思。老成严谨深谋远虑,刚强坚韧心细如发,却又混浊闷愣臭呆死倔。面对这个中国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的蔫巴小老头儿,真不知是该肃然起敬,还是捂着嘴偷笑。

  笑归笑,人可得盯好喽,别一个不留神,老曾再嘎巴一家伙“那啥”了。

  就这么一直守到了后半夜,终于,左宗棠从长沙赶来了。

  左宗棠是曾国藩在长沙交上的好朋友。此人志向高远,才智超群,性如烈火,在清末乱世之中,他和曾国藩、李鸿章共称三杰。此时左宗棠正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府里做事,曾贞干深知以大哥的臭脾气,身边的人没一个劝得动他,只好趁买棺材的工夫跑到长沙,把左宗棠请过来了。

  在半路上左宗棠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始末,也想好了一套说辞。见了曾国藩就问:听说这次湘军集中兵力攻打湘潭,这个决定是什么人做的?

  老左一上来就问这次进攻湘潭的计划是谁制订的。紧接着就自说自话,认为湘潭孤军前出,正是太平军的软肋,只要在这里猛捣一拳,太平军在湖南的整个攻势都将动摇,能下令进兵湘潭,说明曾国藩对大局看得很准,颇有见地。

  显然,左宗棠本能地认为攻打湘潭的决定当然是曾国藩做的。可他却并不知道这个计划其实是骆秉章提出来的,当时曾国藩还不愿意,是部将们劝他,才回心转意。所以听了这几句劝,曾国藩不但没有高兴,反而脸色更难看了。

  左宗棠是个机灵鬼儿,一看曾国藩的神色就知道自己没说到点上,赶紧刹车。自己又一想,看来好说好劝是不行了,只有来几句硬话,刺激老曾一下子,或许才有转机。

  于是左宗棠忽然一拍桌子厉声说:涤生,想不到你竟是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辈,做这种愚夫愚妇才做的蠢事,像你这样的家伙,死了都不配进曾家的祖坟!听了这话,曾国藩又惊又怒,忽地抬起头来。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白天投水自杀被救上船后,曾国藩自己就想到这八个字。这也正是他非要自杀不可的主因,想不到左宗棠也提了起来,这么说,左宗棠是来劝他速死的?

  当然不是。

  这世上凡事都有多面性,就看当事人是往宽处想,还是往窄处想。

  以前曾国藩就是闷着头往窄处想,越想越觉得自己实在不能活了。可左宗棠这次要给他往宽处指指。

  你看,你二十八岁进翰林院,三十七岁授礼部侍郎,皇恩至深,可你为朝廷做了什么?现在国家危难,朝廷命你平乱兴邦,皇上对你寄予厚望,你却才打了一仗就自杀了,这样做对得起皇上吗?

  这是不忠!

  你祖父、父亲为培养你,花了多少心血,现在父亲尚在,你就要死,等他知道你的死讯,让老父亲是死还是活?

  这是不孝!

  长沙城防全靠湘军,你这一死,湘军必然瓦解,那时候叫长沙全城百姓、湖南全省百姓依靠何人?

  这是不仁!

  湘军将士都是被你从乡下招来,替你卖命多时,那些部将谋士更是把你当成人物,这才誓死追随,可你不管不顾,就这么死了,让他们以后何去何从?

  这是不义!

  几句话,说得曾国藩结结实实出了一身热汗。到这会儿他再想提那个“死”字,也已无从提起了。

  见曾国藩心眼儿被劝活了,左宗棠松了口气,却仍然不放心,叫人沏了壶茶,坐在房里跟曾国藩有一句没一句地闲扯,直到天色发白,忽然屋外人声喧嚷,紧接着有人来报:湘潭已被湘军攻克!

  就在曾国藩靖港大败的同时,湘潭血战也拉开序幕。塔齐布、杨载福、彭玉麟指挥湘军水陆夹击,十战十捷!湘潭太平军被歼七千余众,战船被焚无数,大将林绍璋率残部逃往岳州去了。

  听了捷报,曾国藩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看着桌上那份绝命奏折和给家人的遗书,不禁又羞又愧。

  昨晚那份儿折腾,真是吃饱了撑的。

  老曾这人真有绝的,考同进士那年他就闹过这么一出儿,那时候年轻不懂事,还能理解,可现在都当了十六年官了,还犯这个浑!这十六年的大米真是白吃了。

  国藩啊国藩,你的心理什么时候才能像你的思想一样成熟?

  湘潭,这才是本次作战的核心。湘潭的收复,使得向长沙方向进攻的太平军受到沉重打击,只好退守岳州,长沙的危局已解。

  有了这场胜仗,长沙城转危为安,所有官员终于知道原来湘军还是有战斗力的,这才多少给了曾国藩一些谅解,至少不会当面来羞辱他了。

  不久,皇帝的圣旨也来了。这次咸丰皇帝也感觉到曾国藩新遭挫败,处境艰难,所以说话很客气,没有治老曾的罪,只是把他革职,仍让老曾指挥湘军。

  说完曾国藩的事儿,圣旨又说:湖南提督鲍起豹是个窝囊废,吃嘛嘛香,干嘛嘛毁,着即革职,由塔齐部署理湖南提督。

  这一招高明,算得上一举三得。

  一来,塔齐布湘潭立功,当然要赏;二来,赶走鲍起豹,等于是给曾国藩面子,给湘军面子,湘军有了面子,当然更会努力打仗;三来,塔齐布这个旗人接任湖南提督,从此和曾国藩平起平坐,共主湘军,老曾也就不敢在私底下耍花活了。

  可是把老曾革职了……这是一句废话。曾国藩正在家丁忧,替母守孝,原本就已经解除了官职,“帮办湖南团练大臣”只是个空头衔儿,不算职务,所以曾国藩身上根本就没有“职”,怎么革?而且圣旨后面明写着,让老曾继续率领湘军作战。所以这份圣旨的本意是:对靖港之败不予追究,命曾某戴罪立功。

  不追究,却又说的是“追究”的话,小话大说,软话硬说,“勉励”的话用“处罚”的腔调来说,很深刻,很复杂,很难懂!

  这就是传说中的“打官腔儿”。

  3.重整旗鼓

  靖港败了,湘潭胜了,长沙解围了,曾国藩也缓过劲来了,可下面他要做的事令人意外。老曾下令:所有溃散之勇不再召集!

  什么意思呢?就是跟着他去靖港,然后被太平军揍趴了窝的那些水勇也好步勇也好,不管原因不问情节,一律开除!

  这帮人领着高薪,到了战场上却一触即溃,毫无用处,要他们干什么?曾国藩这次裁撤乡勇,就是要告诉所有当兵的:在湘军里混就得拼命。打死给抚恤,打伤有补贴,可要是临阵脱逃,那逃了就不要再回来!

  后来这一招成了湘军的规矩。凡是逃跑的人,就不要想再回来“发财”了。

  为了证明自己不徇私情,曾国藩这次把自己的弟弟曾贞干也给开除了,因为曾贞干所率的一营兵在靖港之战中几乎全逃跑了。因为这事,曾贞干回家乡后好几年没给大哥来信……可这一仗打败主要是曾国藩指挥不当造成的,怎么全赖在当兵的头上了?

  那怎么办?总不能把老曾自己给开除了吧。确实,这道命令有点借机泄愤、嫁祸于人的意思。

  裁撤了这班乡勇,曾国藩很快又另外招来新人——想进湘军拿高薪的人太多,招多少都有。同时,曾国藩又急令在衡阳的船厂赶造战船,以替补那些在前面作战中损失掉的船只。前后整顿了三四个月,湘军面貌焕然一新,兵员、装备的状态基本恢复到出战时的水平。

  但此时湘军的战斗力却比早先有了本质的提升。

  其实在前面一系列战斗中,不管胜仗还是败仗,有一点要注意:湘军在兵力上一直处于劣势,而他们在每一场战斗中,无论胜败,都在豁出命地死拼(靖港那一仗除外)。这一连番的恶战已经证明,湘军的战斗力确实非同凡响,远超过一般的绿营部队,比太平军也强出一块。而且经过湘潭之战的磨炼,新兵都练成了老兵,那些读书人出身的将领们也对战场有了足够的认识,再打起仗来就能做到稳、准、狠了。

  同时,在战场上吃了暴亏的曾国藩开始反思了。

  说实话,这几场仗打下来,曾国藩实在有点晕。为什么同样的兵同样的将,别人带着就大获全胜,自己领着就一败涂地?

  为此他一连多少个晚上没睡好,可真是想破了脑袋,终于想明白了:原来自己根本就不会打仗!

  曾国藩从小就是个好学生,说难听点,是个“考试机器”。所以他的思维方式很逻辑化,一板一眼的,读书、考试、做官、建军、训练、筹饷……这些按部就班的工作和他的思维方式非常匹配,所以曾国藩做这些事游刃有余,效率极高。可战场上敌情复杂,瞬息万变,何时进何时退,怎么攻怎么守,一切都要当机立断,机动灵活,打破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条条框框,甚至不顾感情不择手段,这一切,恰恰是曾国藩的短处。

  也就是说,曾国藩这人书呆子气太重,脑子太有条理,所以他不能当大将。

  想明白这条之后,曾国藩着实郁闷了一阵子。但他很快又想通了。自己本来就是个组建军队、指挥军队的人,现在他手下有精兵万余,猛将数十员,连湖南提督塔齐布都听他调遣,明明是个“大元帅”,却非要把自己降级成“部将”,亲自去冲锋陷阵,实际上是很不着调的事。是他自己一相情愿的“英雄”幻想罢了。

  就说前面那个大败仗吧。本来说好了塔齐布、彭玉麟他们在前头打,老曾这个大帅带着增援部队在后边压阵,这个安排就合适了。可老曾非要去打靖港,没有大将,他就自己当大“酱”,李元度劝他他不听,非要跃马扬刀阵前杀敌。这么胡折腾,打了败仗赖谁?还不是自找的!

  曾国藩这个人很好玩儿,表面严厉,内心浪漫,考了个同进士就闹脾气回家,让朋友们忽悠了就闹“闭门谢客”,长沙练兵时多管闲事闹腾绿营兵,这回又闹着要自杀……一回一回总是这样。他的年龄、思想和心态全是脱节的,年龄四十多,思想七十多,心态却只有二十多。

  好在吃了这次大亏之后,曾国藩的心态渐渐成熟起来了。他终于明白自己是湘军的统帅,就应该只关注分内的工作,制订战略,调兵遣将,募兵筹粮,搜罗人才,举荐功臣,打击政敌……至于冲锋陷阵,这不是他该干的活儿。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南浦云作品集
升迁就学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