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升迁就学曾国藩》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1章 送上门的权柄 (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升迁就学曾国藩》 作者:南浦云

第41章 送上门的权柄 (2)

  弹冠相庆之后,曾国藩和胡林翼商量,决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立刻回湖南招募四万湘军!

  好家伙,以前曾、胡两位加到一块儿才勉强有三万兵马,现在老曾刚当上代理两江总督,马上招兵四万人!比以前两位大帅手里全部兵马加起来还多。

  为什么曾国藩忽然有这么大的手笔?

  原因很简单,他现在是江苏、江西、安徽三个省的总督了,这三个省将来的税收、厘金、劝捐、卖官……所得的一切黄金白银都由老曾支配。有了钱,他就能养得起十万八万的精兵。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为了招兵三千还是一万而跟部将大吵一架了。

  你看看,地方实权就这么厉害。

  3.真战略和假计划

  当然啦,这四万兵目前还没招到手,不能立刻算到账上。可是咸丰皇帝性子很急,刚把一个代理两江总督的帽子扣在老曾脑袋上,就已经催着他赶紧去救援江南了。

  就此,胡林翼提出了一个三路进兵的计划,主张分兵三路,一路直取扬州(原江北大营所在地),一路扑向杭州,中路主力由老曾亲率,出安徽直插金陵,最终三路兵马在金陵城下会师,迅速形成对太平天国都城的合围。

  看了胡林翼提出的作战计划,曾国藩眉毛皱成了一个大疙瘩,愁得直咂巴嘴儿。

  老胡,不行啊……依着胡林翼的作战计划,去扬州的一路,等于是重建了江北大营,去金陵的一路,等于是重建了江南大营,取杭州的一路等于孤军深入,跑到浙江腹地作战去了。这江南、江北大营朝廷已经搞了两次,两次都被太平军给破了,现在湘军如果再回头搞这一套,那不是重蹈覆辙了吗?

  经过几轮商量,胡林翼的计划因为过于“陈旧”,被否掉了。

  这时候老曾手下的幕僚又提出了第二个方案:老曾仍然在安徽督战,不要急着冲出去,但是对皇帝那边也得有点表示,别让皇上觉得你老曾得了官还不给我办事儿。所以单派出两支军马,一支由李元度率领攻入浙江,另一支由沈葆桢率领杀进江苏。而主力部队仍然留在安徽,尽力攻打安庆。

  后来这个计划也被否了,因为这一招本质上是耍小聪明,糊弄皇上。但事实上会把杀进江苏、浙江的两支部队置于危险之中。

  这里提到了一个人:沈葆桢。

  其实到目前为止沈葆桢还不是曾国藩的手下,他是江西省内的一个道台。

  沈葆桢这人很有来历,他祖籍福建,是那位著名的爱国人物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也是翰林出身,做过监察御史,后来到江西当了广信(今上饶)知府。太平军杀过来的时候,沈葆桢拼命死战,保住了广信,一时在江西省内名声大振,也因战功升了道台。曾国藩对林则徐很崇敬,对沈葆桢也非常看重,一直想要提拔他。于是就有幕僚提出“让沈葆桢带一路兵”的话来了。

  虽然这次没让沈葆桢带兵,可是一年后曾国藩还是把沈葆桢请到自己手下,后来又保举他当了江西巡抚。其后因为工作关系,沈葆桢和左宗棠成了事业上的伙伴,战场上互相扶持,战后又一起创建了福建水师和马尾船政局,又去台湾督师,打跑了小日本儿,功劳很大,是清末的一代名臣。

  可对曾国藩来说,这姓沈的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白眼狼。

  当然,这是后话。

  眼下曾国藩一连否定了两套作战方案,轮到他拿出自己的一套方案来了。

  这一次曾国藩的表现又出人意料,他的战略眼光之独到,超过了身边所有人。

  老曾认为:自古做战略进攻时,必须从高处往低处打,才能奏效。以前向荣、和春他们都是从金陵东面发起攻势,这样实际是从低往高打(长江的流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屡屡受挫,不但拿不下金陵,反而丢了苏州、常州。这并不是因为以前江南大营兵力单薄,而是因为他们取“势”取得不好。现在要想收复苏州、常州,南路要从浙江杀入,北路必须先拿下长江北岸的安庆、和州和长江南岸的池州、芜湖,这样才能形成“自上压下”的态势。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从“东边”入手,就无法形成“自上压下、以主驱奴”的态势,那样就又和太平天国旷日持久,打得没完没了了……我的妈!老曾这个书呆子从哪儿琢磨出这么一套理论来的!

  其实答案很明显,又是那套“二十三史”。

  战略,就是这么回事儿。“居高取势,自上压下”是制订整体战略的一大要素,自古如此。

  世界上最伟大的战略家是谁?历史。

  世界上最伟大的战术家是谁?还是历史。

  尊重历史的民族,一定强盛。

  背弃历史的民族,一定茫然。

  战略已经制订,下面就是战术问题了。

  因为有了战略作依据,战术相对比较容易制订:首先,安庆被设定为首选目标,安庆之围当然不能撤。曾国藩命令留下精兵万人,死攻安庆!这一万人多是老曾自己的嫡系,家底子,所以由他的九弟曾国荃指挥。

  老曾自己则另带精兵一万,分三路进发,一路攻芜湖,二路进浙江,三路由他亲率,由祁门经旌德、太平进攻溧阳。

  其实这个计划有虚有实,有真有假。

  围攻安庆是真的,三路进兵则是花架子,是为了哄皇上开心而“糊弄”出来的。

  其中“攻芜湖”这一路,后来根本就没出兵;入浙江这一路则由老曾手下最逊的一支部队——李元度的“平江勇”负责;只有曾国藩自己亲领去祁门的一路兵力最强,包括鲍超的霆军六千人,朱品隆所部三千人,张运兰的“老湘营”四千人。

  这一路湘军堪称精锐。但因为老曾自己对“三路进兵”计划并不认真,所以这一路人马五月十五日从宿松出发之后,像蜗牛爬一样,直走到六月十一日才到了祁门。

  曾国藩之所以要订出一真一假两套计划,然后自己亲自跑来装模作样地“实行”假计划,当然是为了糊弄皇帝,因为在此之前老曾早就下了决心,以后打仗再也不长驱直入孤军犯险了,而是要一门心思地“结硬寨,打呆仗”。

  4.结硬寨,打呆仗

  结硬寨,打呆仗——这六个字,怎么听怎么泄气。

  有些人认为湘军之所以“结硬寨,打呆仗”,是因为曾国藩这个人性格“儒缓”,这么说就比较片面了。

  首先,什么是结硬寨,打呆仗?

  结硬寨,打呆仗,是湘军的一项“传统”。

  在湘军组建之初,因为兵力很少,战斗力不强,而且没有经验,在战场上经常被太平军奇袭。最著名的就是大将王珍带一千人出岳州“追击”太平军,半夜在羊楼司宿营,连个哨兵都不派……后来老曾吸取了这些教训,然后翻开读书笔记,总结前人的经验,专门研究出一套扎营的办法。

  湘军部队不管规模大小,人数多少,每到一地,别的什么事也不干,先修营盘。

  关于营盘的选址,建造方式,“二十三史”里都有记载,曾国藩细读史书之后,把这些重要内容抄录在他那套价值百万两银子的读书笔记里,然后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很快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作业程序。

  首先,营盘一定要扎在高处,而且靠近水源。营盘的墙体要分为正墙和子墙,正墙(也就是主墙体)高七尺,墙脚宽六尺,墙上有枪眼炮眼;子墙(其实就是正墙半截上伸出来的一块平台儿)高三尺五寸,顶宽两尺,人站在上头,正好可以从正墙的枪眼往外放枪。墙外是壕沟,分成多道,外壕(数量不限,有时间有人手就多挖几条)每条宽六尺,深八尺,内壕宽三尺,深三尺。

  湘军作战时,宁可少走路,也要在天黑前把营盘建起来,哪怕只住一天,也必须修一座土城出来,丝毫不能马虎。有了这样坚固的营盘,晚上就派兵“站墙”放哨——不是几个哨兵,而是所有部队的十分之一人马,如果这支部队有一千人,那站墙的每班就有一百人。这么多当兵的一个挨一个在子墙上站着,两眼只管瞪着前面。这种情况下,谁也没法儿偷懒打瞌睡,几百双眼睛盯着营寨外头的野地,敌人绝对不可能摸上来“偷袭”。

  这就是湘军为什么经常以寡敌众,不但不败,反而可以留下预备队,在关键时刻对太平军发起反冲击的秘密所在。

  这一套“邪玩意儿”曾国藩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仍然出自那套一百两银子买回来的精刻版“二十三史”。

  你看看,这样的营寨硬不硬?

  当然硬了!

  为了修这个营寨,湘军放弃了进军速度,有时候刚到下午部队就停下来,修营盘,一直修到天黑。

  为了修营盘而牺牲进军速度,当然是打“呆”仗了。

  曾国藩早年间在湘军里搞这一套,是因为湘军兵员太少,经受不起野战,不得不这样做,那后来为什么他一直“结硬寨,打呆仗”呢?

  请注意,湘军自组建到裁撤,从头到尾,它的兵力从来就没多过。

  一个原因,湘军士兵太“值钱”,饷银定得太高,这样的兵实在招不起,所以人数不可能太多。

  另一个原因,就是湘军从建立以来,始终遭到朝廷的打压——有时明打,有时暗压。其中一个明证就是:湘军从来没有过骑兵部队。

  在那个年代,骑兵就相当于现在的“机械化部队”。按理说一支精锐的大军,应该配备一定比例的骑兵,像湘军这样一支高薪的“职业化军队”更是没理由不配备骑兵。

  湘军没有骑兵,这不是曾国藩的问题。

  其实老曾早就想过要组建骑兵,这支部队的领导都安排好了,就是老曾的“第一号学生”李鸿章。

  事实上曾国藩已经把组建骑兵的事儿全想好,把李鸿章叫来,把任务跟他说了,李鸿章也答应当骑兵部队司令了,曾国藩也向朝廷上了奏折,请求从察哈尔拨给湘军三千匹马,后来又让胡林翼帮忙再次上奏,可朝廷就是不给湘军配备战马。

  结果骑兵的事儿黄了。

  为这事儿,李鸿章着实郁闷了一阵子,可说真的,其实老曾心里比李鸿章更郁闷。

  因为朝廷防他,甚于防“贼”。

  连骑兵都没有,湘军的机动能力可想而知。

  人数少,机动能力又差,湘军当然只好“结硬寨,打呆仗”了。

www.xiaoshuotXt,netT 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南浦云作品集
升迁就学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