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文学 > 《成语故事大全》在线阅读 > 正文 第75章 Y(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成语故事大全》 作者:刘莹

第75章 Y(4)

  后来,人们根据长孙晟用一支箭射中两只雕的故事,概括出“一箭双雕”这个成语,比喻采取一种措施,得到两种好处,或者做一件事收到两方面的效果。

  与狐谋皮

  这个成语见于《太平御览》卷二百八引《符子》,讲的是一 则寓言故事,大意如下:

  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想做一件十分珍贵的皮衣服,他听说用狐狸皮做原料而制成的皮衣服最好。于是,便找到几只狐狸,一本正经地与狐狸商量,请它们把自己的皮剥给他。话未落音,狐狸就一个跟着一个掉头逃进崇山峻岭中去了。

  又有一次,这个人想举行一个丰盛的宴会,但是缺少羊肉,于是,他走到一群羊的跟前与羊商量,希望羊把自己的肉割一些给他。话未说完,一群羊便争先恐后地逃进森林深处躲藏起来了。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与狐谋皮”成语,比喻跟对方商量的事情,对对方有极大的损害,自然商量不成。

  后来,人们又从“与狐谋皮”进一步引出“与虎谋皮”成语,比喻跟恶人商量,让他放弃自己的切身利益,是根本办不到的。

  义不容辞

  “义不容辞”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意即从道义上讲不容许推托、拒绝。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又用计诱杀了西凉太守马腾,便决定再次亲自统率大军南征,这时,有人报告说,刘备在军师诸葛亮、副军师庞统的谋划下,正在招兵买马,屯粮积草,训练军队,准备进攻西川。曹操听了,大吃一惊,说:“如果刘备攻取了西川,那么他各方面的辅助力量就都具备了。等到那时候再征讨他就更困难了。”接着又向谋士们征询对付的办法。话刚说完,诏书侍御史陈群说:“我有一计,可以使刘备、孙权不能相顾,使江南、西川都掌握到我们手中。”曹操问:“你有什么好计策?”陈群说:“现在,刘备、孙权结为联盟,如果刘备想夺取西川,丞相可派兵直取江南。这样,孙权必然求救于刘备,而刘备的用意在于夺取西川,必然不想救孙权。孙权没有刘备的支持,必然被我们打败。我们占领了江东,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就很容易夺取了。接着再进一步夺取西川,天下就是我们的了。”曹操采取了陈群的建议,立即发兵三十万,直下江南。

  孙权得到这个消息,急忙召集将领们商议。张昭说:“可派人到鲁肃那里去,叫他立即写信到荆州,请刘备和我们一起,共同抗击曹操。鲁肃有恩于刘备,他的意见刘备一定会听从。再说,刘备既然是东吴的女婿,那么他和我们合力抗曹,从道义上讲也是不容推辞的(原文是‘且玄德既为东吴之婿,亦义不容辞’)。如果刘备帮助支持我们,江南就没有丢失的危险了。”孙权采纳了张昭的意见。让鲁肃给刘备写了信。刘备接信后,与诸葛亮商量。诸葛亮让回信给鲁肃说:“你们可以高枕无忧,我们自有退兵之策。”送信的人走后,刘备问:“曹操三十万大军一拥而来,你有什么妙计使他退兵?”诸葛亮说:“前不久曹操杀了马腾,他的儿子马超对曹操切齿痛恨。主公可派人去联络马超攻曹,这样曹操就无暇进攻江南了。”刘备听了,非常高兴,立即写信给马超。马超接信后,果然起兵,很快就攻取了长安。至此,曹操只得放弃南征计划,集中兵力去对付马超。

  义无反顾

  “义无反顾”原作“义不反顾”,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唐蒙前去修筑通往“夜郎”、“僰(读bó 博)中”的“西南夷道”。唐蒙为了修筑“西南夷道”,在巴、蜀二郡(均在今四川省内)带去官兵千人,征用了大量的民力,并且根据“军兴法”杀了当地的部落酋长。这引起了巴、蜀一带人民的惊恐,致使常常和当地人民发生冲突。汉武帝获悉这个消息后,即派司马相如前去批评唐蒙,并且让司马相如代拟一篇文告——《谕巴蜀檄》。“文告”中一方面指责了唐蒙一些违背朝廷旨意的做法,另一方面强调巴蜀人民要服从汉朝中央政权的统一号令,要严守边疆,有了敌情,都要冲锋在前,不能退缩和徘徊(原文是“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后来,人们将“义不反顾”改为“义无反顾”,用以说明一个人在做正当、合理的事情时,勇往直前,不退缩、不徘徊。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个成语,出自北宋苏洵《辨奸论》。这是一篇专门攻击王安石的文章。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反对因循守旧,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时,他两次担任宰相,制定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王安石的改革变法触动了大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因而遭到了大官僚贵族及其他守旧势力的围攻。苏洵的《辨奸论》就是对王安石攻击最为激烈的文章之一。

  在《辨奸论》里,苏洵一方面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另一方面则吹嘘自己在表面平静的情况下能够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事物发展的趋向及问题的实质(原文是“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并且根据“月亮周围出现光环就要刮风,柱脚石湿润了就要下雨”(原文是“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样一些自然现象说明,从王安石不讲究吃穿,不爱修边幅,就可以看出他是个做事不近人情的人,是个大奸大恶的人,王安石当政必然会给大地主阶级带来灾祸。

  后来,人们便用“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来比喻事情的发展都预先有征兆可寻。

  引而不发

  “引而不发”由“引而不发,跃如也”一语变化来,原指拉满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作好准备,待机行事,也比喻善于启发诱导和控制。这句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

  战国中期,孟轲极力宣扬孔丘的儒家学说,他有个学生叫公孙丑。一天,公孙丑问孟轲:“先生,您讲的‘道’是很高很好的,但我们很不容易领会,几乎象登天一般困难。为什么不把它讲得实际一点,从而使我们能满怀攀求的希望而不断地努力达到呢?”

  孟子向他解释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工人笨拙而改变或者废弃已经用绳墨量好的尺寸规格。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羿,也不会因为那些跟他学射箭的射手笨拙而降低拉满弓的标准。善于教导人的人,就象射箭能手叫人射箭那样,把箭搭在弦上,拉开了弓,却不把箭射出去,只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以便让别人仔细地观察和体会射箭的技能。(原文是:‘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这样的人站在正确的道路之中,有能力的人便跟随而来。”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514年冬天,晋国的梗阳有人到官府告状,梗阳大夫魏戊(读wù 务)断不了这个官司,就报请相国魏舒审理。诉讼人为了打赢官司,便给魏舒送去大批歌妓行贿,魏舒准备收下来。魏戊知道以后,对大夫阎没和女宽说:“过去,相国以不收贿而闻名于诸侯,如果这次接受了梗阳这个诉讼人送的歌妓,那么,行贿的风气就会盛行起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劝阻他。”阎没和女宽都表示赞成。

  魏舒退朝回到家中,得知阎没和女宽在庭中等候。这时,送膳的人把吃的东西送了进来,魏舒便请二人吃饭。当送膳者摆酒菜时,阎、女二人再三嗟叹。

  吃完饭以后,他们坐在一起闲聊,魏舒便问他们,“刚才你们两个再三嗟叹,是什么原因?”他们俩同声回答说:“有人请我们喝酒,正赶上我们肚子非常饥饿。因此,当酒菜刚刚端上来时,恐怕太少不够我们吃,所以嗟叹。酒菜上了一半,我们揣度,这些东西恐怕不够您吃,所以再次嗟叹。待到酒菜都上完了,才感到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是以小人只想吃饱肚子的想法去推测君子的心思(原文是‘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魏舒听了,知道二人的言外之意是劝阻自己受贿,便拒绝了梗阳那个诉讼人送来的歌妓。

  后来,人们将“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改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来比喻某人用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

  以讹传讹

  在《笑林》这本古笑话集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楚国有一个猎户,善于打飞禽。一天,他挑着打来的山鸡进城去卖。有一个过路人看见那些山鸡的羽毛十分漂亮,就问那个猎户:“你挑的这是什么鸟啊?”猎人欺骗他说,“你问的是这些鸟吗?这是凤凰!”过路人听了深信不疑。高兴地说:“我早就听说世界有凤凰这种神鸟了,可惜一直没有机缘见到。今天有幸看到这种神鸟。不知你肯不肯卖?”猎人说:“可以卖。”过路人是一个有钱的,一开口就出了一千金的高价。猎人一看有大利可图,便假意说:“一千金哪能买到这样的鸟?起码两千金我才肯卖。”于是,过路人就给了他两千金把山鸡买了下来。

  过路人心想:凤凰是世界上罕见的珍禽,自古以来表示祥瑞,我把它献给楚王,楚王一定很高兴。谁知,过了一夜,野鸡却死了。过路人非常懊丧,他并不是心疼那一大笔钱,而是遗憾没有能把活“凤凰”献给楚王。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京城,都以为那卖得很贵的山鸡是真凤凰,理应献给楚王。这件事传到楚王的耳朵里,为了感谢那个想把“凤凰”献给自己的过路人,就把他召进王宫,赏赐给他许多金帛,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向过路人买假凤凰的钱。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以讹传讹”作为成语,它的意思是:把本来就是错误的话加以传播,结果越传错得越离奇。

  以邻为壑

  “以邻为壑(读hè 赫)”出自《孟子·告子下》。

  相传在中古时代,有一个名叫大禹的部落首领,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他深入实际,认真吸取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用疏导的办法,兴修水利,造福于民,被后人引为美谈。

  到了战国时期,有一个姓白名丹字圭的人,在他担任魏惠王的大臣时,也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他自以为了不起,对人说:“我在治理水患方面比大禹还要强。”孟轲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乎水的规律而进行的,所以,他用疏竣河道的办法使水流注到四海中。如今你却采取修筑堤防的办法,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原文是:‘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你这样做,凡是有仁爱之心的人都是非常反对的。”

  后来,人们由此引申出“以邻为壑”作为成语,比喻把困难和祸害转嫁给别人。

  以身试法

  这句成语出自《汉书·王尊传》。

  西汉时期,有个名叫王尊的人,字子赣,老家住在涿郡高阳县(今属河北省)。他从小便成了孤儿,只靠给别人家牧羊为生。在牧羊时抽空看看史书,研究学问。后来当过各种各样的办事人员和小官吏。理论学习和实践的锻炼增长了王尊的才干。公元前48年(汉元帝初元)他升迁为西虢(读ɡuó 国)令,转守槐里,兼美阳县令。当年春天,县内一女子告自己的养子不孝,奸淫,鞭打养母。王尊查实后,派人当众将这个养子乱箭射死,使县内上下无不惊骇。

  后来,汉元帝刘奭(读shì 式)路过西虢,发现王尊的才能,便将他提拔为安定太守。王尊到任以后。首先行文所属各县,要自己手下的官吏们奉法守城,爱护百姓,压抑强暴,扶持弱小,宣扬皇上的恩德,以自己的优良行为带领大家做好工作。如果谁故意干出违反法律的事情,一定要严加追究。希望大家忠于职守,认真办事,不要“以身试法”。

  一个月以后,王尊查出五官椽张辅知法犯法,大肆侵吞钱财,便将张辅逮捕入狱,处以死刑,并将非法侵吞的财产全部没收,将张辅的罪行如实公布。使得全郡震动。那些过去为非作歹的人一个个逃到别的郡内。

  后来,人们将“以身试法”作为成语,指明知犯法,却要亲身去做触犯法令的事。

  以逸待劳

  这个成语原出自《孙子兵法·军争》。又见于《后汉书·冯异传》。

  据《后汉书·冯异传》记载:

  汉光武帝刘秀刚刚建立东汉政权时,全国并没有完全统一。直到公元30年(东汉政权建立第五年),一些地方仍被豪强割据。在东汉政权内部,也相当不稳定。本来依附于刘秀的陇西隗(读wěi 尾)嚣,又投靠了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

  公元31年夏,刘秀派兵攻打隗嚣,初战失败。于是,又命令征西大将军冯异率军立即占领栒邑(今陕西省旬邑县)。可是,在冯异的军队尚未到时,隗嚣已命令部将行巡率军向栒邑进发,企图抢占有利地形。冯异听到消息后,打算快速前进,抢先占领栒邑。诸将都劝冯异说:“敌人兵多,而且刚刚打过胜仗,士气正旺,我们不要立即与他们交锋。最好把军队驻扎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然后再考虑新的作战方案。”冯异说:“如果让敌军占领了栒邑,对我军将十分不利。现在,我们必须抢先领占栒邑城,让部队休息一下,等到疲乏的敌军赶来,立即给予迎头痛击,不这样做就不能夺取胜利(原文是‘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冯异指挥军队悄悄地占领了栒邑城,然后将城门紧闭,偃旗息鼓,行巡一点也没有发觉。当他带领军队急急忙忙赶到栒邑时,冯异出其不意,突然击鼓竖旗。行巡的将士们见此情景,大惊失色,纷纷乱窜。冯异乘机猛追几十里,大破隗嚣军。

  后来,人们引用“以逸待劳”这个成语,指作战时让自己的军队充分作好准备,养精蓄锐,等待敌军疲劳万分地从远道赶来,以达到歼敌的目的。

  叶公好龙

  这个成语见于汉朝刘向《新序·杂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子张的陈国人,听说鲁哀公喜欢结交读书人,便不远千里来到鲁国,想在鲁哀公手下找一个比较好的差事做。可是,子张到了鲁国七天,鲁哀公还没有接见他。于是,他便编造了一个故事,托人转告给鲁哀公。这个故事的大意是: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子高,人们尊称他为叶公。这个叶公特别的喜欢龙。他家的墙壁上画着龙,屋梁上、柱子上、门窗上都雕刻着龙的模样,他使用的杯、盘、碗、碟、茶几。也都有龙的图形,甚至连自己的衣服、被帐、座垫也绣上龙的图案。走进叶公的家里,就好象进入一个龙的世界,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形象。叶公因为喜欢龙而远近闻名。

  这种情形被真龙知道了,非常感动,便亲自来向叶公表示谢意。真龙来到叶公家里,把头从窗口伸了进去,把尾巴拖在外面的客厅。谁知叶公一见真龙,顿时吓得魂飞魄散,面无人色,撒腿便跑。

  子张在这个故事的末尾,借古讽今地说:“原来叶公所爱的只是画的、刻的假龙,而不是真正的龙啊!”

  以后,“叶公好龙”就成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某些人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是并非真正的爱好它,甚至内心里畏惧它。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又作“有志竟成”,比喻有崇高志向的人,只要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这种志向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耿弇(读yàn 燕)传》。

  耿弇,字伯昭,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时的重要军事将领。他原来是个读书人,由于经常见到郡官操练兵马,非常威武,因此对军事发生兴趣。后来投效刘秀,替刘秀打了许多胜仗。

WWW、xiaoshuotxt.netTxt小xiaoshuo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刘莹作品集
名人名言大全成语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