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文学 > 《成语故事大全》在线阅读 > 正文 第79章 Z(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成语故事大全》 作者:刘莹

第79章 Z(1)

  再作冯妇

  《孟子·尽心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有个人姓冯名妇,原来是个打虎能手,后来不干这行了,他发誓说:“今后死也不再和野兽打交道了。”有一天,他到野外溜达,看见一群人正在追捕老虎,“虎负隅,莫之敢撄。”(意思是:老虎跑到一座山下,背靠山角,与人们斗,没有人敢迫近它。)打虎的人见冯妇来了,都十分热情地前去迎接他,希望他来帮忙。冯妇见此情景,就卷起衣袖参加打虎。冯妇威力不减当年,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老虎终于被冯妇打死了。为此很多人都称赞他为人民除了一害。但那些作为士的人却讥笑他不遵守自己的誓言。

  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冯妇再出”或“再作冯妇”,用来表示重操旧业,又干起过去干的行业来;或者用来讽刺别人旧习难改,说话不算数。

  凿壁偷光

  南朝·梁·吴均《西京杂记》卷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汉代有个匡衡,幼年时代,学习十分勤奋,白天晚上,都想读书学习。由于家里贫困,没有钱买油点灯,晚上想读书而不可得。为此,他十分苦恼,躺在床上左思右想、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后来,办法终于想出来了:邻居晚上不是点有烛火么!于是他“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在墙上挖了一个孔,让邻居的灯光透过来,借着这微弱的灯光,用功苦读。)由于他博览群书,所以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累做太子少傅,朝廷如有政议,辄引经以对。元帝时,做了丞相。

  后来人们把匡衡借光读书之事,说成“凿壁偷光”,用来形容勤学苦读。

  择善而从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卫国有个人名叫公孙朝,他很想知道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就去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子贡告诉他说:“我们的老师什么地方都学,什么人都学,没有一定的老师专门传授。”有人听说此事就去问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其中一定有人是值得我学习的,我学习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不好的地方,我就对照改正。)

  后来人们把“择其善者而从之”简缩为“择善而从”,用来表示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就去学习。

  曾参杀人

  《战国策·秦策二》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曾参,是一个比较有修养的人。天下同姓同名者甚多,恰巧费城也有一个人名叫曾参。有一次,费城那个曾参杀了人,有人便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不信。她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说完后,她若无其事地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跑来告诉她: “曾参杀了人了。”她仍泰然处之,依旧不停地织布。又过了一阵子,有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她说:“曾参杀了人啦!”曾子的母亲这下才惊慌起来。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曾参杀人”,用来比喻流言可畏。

  债台高筑

  《帝王世纪》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周赧王软弱无能,名义是天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权柄。当时他管辖的地方很小,还分为两个部分,即东周和西周。

  当时楚考烈王听说魏国的信陵君战败了秦国,于是约会周赧王及其他诸侯共同前去讨伐。周赧王答应了这一要求,并把军队集中起来。可是打仗没有经费不行,所以只好立下字据向国内有钱的人借债,说明打了胜仗后本利一起偿还。可是周出兵后,只有楚、燕两国发兵会合。等了三个多月,再没有别的诸侯派兵前来。结果一仗未打,就把军队撤回国来。仗没有打成,借来的钱却花光了。此后,借款给周天子的人,天天拿着债券到宫门外讨债,吵闹的声音一直传到宫廷里面。周赧王由于无钱还债,心情闷闷不乐,只好躲在宫中的一个高台之上。为此,人们把这座高台叫做“逃债台”。

  后来人们把上述情节概括为“债台高筑”,用来形容欠债太多,无法偿还。

  沾沾自喜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西汉时代的魏其侯窦婴是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太后的堂侄。景帝三年,吴、楚等七个诸侯国联军反抗汉朝的中央政权。汉景帝觉得王亲贵戚之中,再没有象窦婴这样能干的人,因此任命他为大将,赏赐黄金千金。窦婴把所得的赏赐全部分给他的部下使用,和亚夫一起共同把吴楚之乱平息了。因他平乱有功,景帝便封他为魏其侯。

  后来,窦婴做了栗太子的老师。当景帝废栗太子时,他屡次为栗太子争辩,景帝因而对他不满。不久,庸碌无能的丞相刘舍被免职了,窦太后多次劝景帝封窦婴为丞相,景帝总不同意。他说:“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意思是:魏其侯轻佻自满,太轻率,不能担任丞相。)

  后来人们引用“沾沾自喜”形容人在工作中或学习上获得了一点儿成绩就自以为了不起,得意洋洋。

  招兵买马

  明·毛晋《六十种曲·白兔记》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五代后唐时代的刘知远,因父母早死,生活困难,青年时就流落在外,被徐州沛县李家庄李员外收为义子。李员外因见刘知远生相不凡,知他定有发达之日,便将三女许他。成婚不久,李员外夫妻双亡。大儿子李洪见刘知远是个穷光蛋,就令其三妹改嫁;计未得逞,反被刘知远痛打一遭。后来此事为李三姐的三叔洞悉。李三叔原是同情刘知远的,而他们的成亲又是李三叔做的媒人,为此,他便向刘知远说:“老夫我打听太原并[bīnɡ ]州岳节度使招军买马,积草囤粮;你武艺过人,如何不去?倘然一刀两剑取个前程,有何不可?”刘知远认为这样很好。

  刘知远到并州投奔节度使岳勋之后,先做更夫,后为军士。他因在平乱中立了大功,被朝廷封为九州安抚使。

  后来人们引用“招军买马”(或用“招兵买马”)表示当时统治集团的扩充武装之举;现多用以比喻组织人力,扩充势力。有时用于贬义,并与“招降纳叛”连用,说成“招兵买马,招降纳叛”。

  招摇过市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想找官做,便到卫国去找卫灵公。

  孔子到了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去对孔子说:“各国来的有名望的人,都愿意和我们国君相好,而且必定和国君的夫人相见。听说您是鲁国的有名人物,我们的国君夫人愿意会见您。”孔子本不想去,但不去又恐失礼,不得已只好前往拜见。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月有余。有一天,卫灵公陪同他的夫人南子出街游逛,他的宠臣宦官雍渠陪同。出车时,宦官雍渠坐在车的右边,孔子坐在车的左边,“招摇而过市之。”(意思是:大摇大摆地在街上兜圈子。)

  后来人们把“招摇而过市之”简缩成“招摇过市”,用来形容到处炫耀自己,引人注意,或在群众面前毫无顾忌,大摇大摆的样子。

  朝三暮四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国有一个名叫狙公的人 ,很喜欢猴子,家中养了一大群。时间久了,他能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的意思。狙公宁可省下家里人吃的粮食,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不久,家中粮食越来越少,怎么办呢?于是改喂橡实。后来,橡实也不多了,他便对猴子们说:“朝三而暮四。”(意思是:早晨给你三个,晚上给你四个)猴子听了,又吵又闹。狙公灵机一动,换了一个说法道:“暮四而朝三。”所有的猴子听了都很高兴,不再吵闹了。

  后来人们用“朝三暮四”表示用诈术骗人;现在用来比喻反复无常。

  枕戈待旦

  《晋书·刘琨传》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晋代魏昌有个刘琨,他既有军事才能,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愍帝司马业时,派他做都督,兼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他和祖逖十分相好,年轻时他们同起同坐,同练武功,而且都有远大的抱负,决心驱逐来犯的敌人,振兴晋朝。后来刘琨听说祖逖杀敌有功,已被朝廷重用,这使他非常激动。于是他给亲友写信:“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逖先吾著鞭。”(意思是:我以戈矛做枕头,等待天亮,立志要消灭凶恶的敌人,常怕祖逖先我出征杀敌。)

  后来人们引用“枕戈待旦”来形容为国杀敌心切,一刻也不松懈。

  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子。他先把脚的尺码量好,然后兴冲冲地跑到市上去买鞋。到了市上,他才发现忘了把尺码带上,于是又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去拿尺码。等他拿了尺码,气喘吁吁赶到市场时,已经“市罢,遂不得履。”(意思是:市已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子。)他痴痴呆呆地站在刚才摆过鞋摊的地方,扫兴极了。人们见状,乃问其故,他把经过情况讲了一遍。有人问他道:“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呢?”他十分认真地说:“宁信度,无自信也。”(意思是:宁可相信尺码,也不能相信自己的脚。)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郑人买履”,用来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相信实际的人;也用来形容办事太机械。含贬义。

  郑人争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郑地有两个人争论谁的岁数最大。两人开始争论的时候。还说了一些具体的年岁,互争高下,争到后来,就简直成了无稽之谈。为了战胜对方,他们不惜吹牛皮,说大话。一个说:“我与尧帝同年。”另一个说:“我与黄帝的哥哥同年。”两个人争得口沫横飞,面红耳赤,甚至摩拳擦掌,无法了结,最后只好告到官府。官府审案时告诉他们:“这个问题很简单,谁不争了,谁就算赢了。”这下,他们谁都不愿再争下去了。

  后来人们就以“郑人争年”比喻争论的事情既没有根据,又没有意义。

  知己知彼

  《孙子·谋攻》中涉及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有一个有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人们尊称他为孙子。孙子对军事和各种战争的情势都很有研究,并写成兵法十三篇,名为《孙子》。他在军事上虽有独特的见解,但在齐国并未得到重视,于是他带着《孙子》到吴国,把自己的著作献给了吴王。吴王读完《孙子》之后,认为此书写得不错,便叫孙武表演给他看。表演后,吴王认为孙武真有军事天才,便拜他为将军。

  在《孙子》一书中,他讲了打仗的各方面的问题。在《谋攻》篇中,着重讲了如何进攻才能取胜这个中心问题。他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作出结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要取得战争的胜利,既要深入了解自己这方面的情况。也要深入了解敌人方面的情况,并加以分析比较,确定战略方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每战必胜。)

  后来人们引用“知己知彼”(亦作“知彼知己”)来表示既要了解自己的情况,也要了解别人的情况。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朝有个州官名田登,十分专横暴戾。他的名字也要人避讳,不许那里的百姓说“登”,连跟“登”同音的字也不能说。凡是触犯的人,轻则鞭打,重则杀头。那么“点灯”的“灯”又该怎么说呢?不得已只得用与“灯”有关的词“火”来代替,把“点灯”改作“放火”。有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城里有钱有势的人照例要“点灯”。田登不得已只好假惺惺地允许老百姓进城“观灯”。但他绝不允许老百姓说“观灯”,为此叫手下的人写了一张布告,贴在大街上。布告上说:“本州依照习惯放火三日。”老百姓看了布告非常气愤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真是岂有此理!”

  后来人们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形容反动统治者们专制蛮横,只许他们为所欲为,而不给人民一点儿自由。

  指鹿为马

  《史记·秦始皇本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秦始皇刚死的时候,宦官赵高不愿让始皇的长子扶苏继承皇位,要拥立始皇的第二个儿子胡亥继承帝位。为此,赵高对始皇之死,严守机密,并假传圣旨: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之后,他才宣布始皇已经死去,拥立胡亥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便拜赵高为相。

  赵高作了丞相之后,就想造反篡位,但又怕臣子们不附和他,所以就想先试一下自己的威信。有一天,赵高趁文武百官朝见秦二世的时候,特地叫人牵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当着群臣指着鹿说:“这是马。”二世笑了一笑说:“丞相弄错了吧!你把鹿说成马了。”赵高没有理他,又故意高声问大臣们:“这到底是马还是鹿?”群臣有的畏惧不敢言,有的直言为鹿,有的为了讨好赵高就歪曲事实跟着说是马。说实话的人后来被赵高暗杀了。

  后来人们把赵高的行为叫做“指鹿为马”,用来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趾高气扬

  《左传·桓公十三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楚武王之子莫敖屈瑕带兵打败绞国之后,又去攻打罗国。他认为这次必然又要打胜仗,因而神气十足,走路都把脚举得高高的。大夫鬥伯比送莫敖出征,回来时对他的马夫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意思是:莫敖一定会失败,因为他走路把脚抬得很高,这说明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心情骄傲,意志不坚了。)由于屈瑕麻痹大意,骄傲轻敌,因而遭到罗国和戎国军队的夹击,最后楚军大败,屈瑕也上吊自杀了。

  后来人们把“举趾高,心不固”说成“趾高气杨”,用来形容骄傲自满、得意洋洋的样子。用于贬义。

  置若罔闻

  《红楼梦》第十六回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贾政寿辰那天。宁荣二府的人丁都来祝寿,热闹非常。正在这时,那夏太监骑马来到贾府,直至正厅下马,满脸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肃然说道:“奉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连茶也没喝,便乘马去了。

  贾政等连忙整装入朝。入朝后才知道元春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喜讯传来,宁荣二府上下内外,莫不欢天喜地,惟有宝玉,“置若罔闻” (意思是:好象没有听到这个喜讯一样)。且喜贾琏与黛玉要回来,先遣人来报信,明日就可到家了,宝玉听了,方略有些喜意。

  好容易等到第二天中午,贾琏才把黛玉接到贾府里来。宝玉端详了一番黛玉,觉得她比以前越发出落得超逸了。宝玉便将北静王所赠蕶苓香串珍重地取出来,转送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说着便扔还宝玉,宝玉只得收回,暂且无话。

  贾琏见过众人之后,便回自家房中,问及别后家中诸事,又谢凤姐的辛苦。凤姐说:“我呀,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作针了’。……你是知道的,咱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后来人们引用“置若罔闻”(置:搁,放开。若:好象。罔:没有)来形容听到了不予理睬。

  置之度外

  《后汉书·隗嚣公孙述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刘秀刚刚建立政权之后,全国形势还很不安定。不少豪强掌握兵权独霸一方,和刘秀争夺天下。

  当时,公孙述远在四川,自立为王;隗嚣在甘肃一带,自称西州上将军。不过隗嚣已投靠刘秀,并派他的儿子去东汉做官。刘秀考虑常年用兵,必会兵疲力尽。他想公孙述远在西南边远地区,对他威胁不大;隗嚣已投靠自己,他儿子也在东汉做官,可以休整一下,以利再战。于是,他对部下说:“且可置此两子于度外耳。”(意思是:暂且把公孙述和隗嚣放在他的考虑之外。)

  后来人们把“置此两子于度外”说成“置之度外”,用来表示不把它放在心上。

  中流砥柱

  郦道元《水经注》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WwW/xiaoshuotxt.N etxiaoshuotxt。com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刘莹作品集
成语故事大全名人名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