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史记讲读》在线阅读 > 正文 陈丞相世家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史记讲读》 作者:佚名

陈丞相世家

    题解:

    被列入“世家”的五位汉代功臣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中,陈平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把他视为奇计迭出的智者,有人把他看作阴险奸诈的小人;有人称赏他屡建奇功、善始善终,有人则指责他行迹卑劣、明哲保身。之所以众说纷纭,无非还是因为司马迁塑造了一个立体、复杂的人物形象。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

    不论对陈平是褒是贬,一个关键词无论如何不能绕过去,那就是:智谋。

    确实,综观陈平一生的功过是非,“智谋”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本文中陈平曾为自已作过这样一个定位:“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他颇为自信地认为,作为刘邦的重要谋臣之一,自已功劳还是颇大的,甚至还超过了浴血奋战、攻城掠地的周勃。陈平说这番话时已是孝文帝执政时期,已是刘邦定萧何之功为“万世之功”、说过一番“功人”“功狗”的妙论之后了。若是在戎马倥偬之时,他就未有这样的自信。不过,他的自我定位倒可以帮助我们从两个时期了解他的“智谋”。

    一是助刘邦得天下、治天下时期。此时其“智谋”主要有:根据项羽为人猜忌、缺少主见、任人唯亲、妒功忌才的弱点,施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王君臣,瓦解了楚军的凝聚力,使刘邦转败为胜;在刘邦快要束手就擒、形势万分危急之时,以声东击西、李代桃僵之计帮助刘邦从荥阳安全突围;韩信自立为齐王后,刘邦本来怒不可遏,他及时地暗示刘邦封立韩信,团结了一个重要盟友,最终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大一统帝国;在有人上告韩信谋反时,为刘邦设伪游云梦之计,未兴刀兵而使韩信束手就擒;刘邦被匈奴围困于平城,“七日不得食”,他又设计使刘邦化险为夷;在刘邦征伐陈豨、黥布的战斗中,陈平的“智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智谋有的以慢取胜,颇得“持久战”之精义;有的则以快见长,在随机应变中化急难于无形;有的高瞻远瞩,权衡利弊,以大局为重;有的则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解燃眉之急。可以看出,这些智谋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陈平的过人才能,司马迁对这些智谋的描写也是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但是,一面是“飞鸟尽,良弓藏”,功臣们纷纷遭到杀戮;一面是陈平步步高升,封邑增加,这样的对比毕竟还是给陈平的“光辉”形象投上了阴影。

    还有一个时期是在吕后去世后,他与绛侯周勃合谋,计诛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维护了刘氏“正统”政权,避免了大一统帝国的分裂。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只是发生在吕后去世之后。尽管吕后连丧礼都不要诸吕参加,谨防此时有人乘虚而入,诸吕终因才能品庸、举事犹豫,很快就被周勃陈平等人斩草除根。而在这之前呢?当刘邦因一时愤怒,命令陈平斩杀樊哙时,陈平仅囚禁了樊哙;当吕嬃在吕后面前进谗时,陈平以沉缅酒色的假象使吕后对他放松了警惕;吕后欲立诸吕为王时,陈平没有像王陵那样说出自已的骨鲠之言,而是表示了赞同……这些“智谋”都反映出陈平的心机之深。他的虚与委蛇固然使他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明哲保身,但也令我们深思本文结尾“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是否为史公的“微言大义”。

    正文: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1261]平使游学。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穅覈[1262]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久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1263]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丧,平贫,侍丧[1264],以先往后罢为助[1265]。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1266],平亦以故后去。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1267],以獘[1268]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柰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1269]妇。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平既娶张氏女,赍[1270]用益饶,游道日广。

    里中社[1271],平为宰[1272],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1273]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1274]。居无何,汉王攻下殷(王)。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1275]杖剑亡。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1276]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1277]。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平谒[1278],入见平。平等七人俱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1279],典[1280]护军。诸将尽讙[1281],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遂与东伐项王。至彭城,为楚所败。引而还,收散兵至荥阳,以平为亚将,属于韩王信,军广武。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1282]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1283]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1284]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1285],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1286]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1287],得请骸骨[1288]。”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1289]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1290]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1291]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1292]者,彼项王骨鲠[1293]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1294],举进。见楚使,即详[1295]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1296]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陈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因击之,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遂入关,收散兵复东。

    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1297]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封平以户牖乡。用其奇计策,卒灭楚。常以护军中尉从定燕王臧荼。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 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1298]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柰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1299]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1300]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武士反接[1301]之。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还至雒阳,赦信以为淮阴侯,而与功臣剖符定封。

    于是与平剖符[1302],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1303],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1304],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1305],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1306]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1307]长安,而令绛侯勃代将,将兵定燕反县。平行闻高帝崩,平恐吕太后及吕嬃谗怒[1308],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于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甚哀,因奏事丧前。吕太后哀之,曰:“君劳,出休矣。”平畏谗之就[1309],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曰:“傅[1310]教孝惠。” 是后吕嬃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则赦复爵邑。

    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帝之仇,而陵本无意从高帝,以故晚封,为安国侯。

    安国侯既为右丞相,二岁,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吕太后怒,乃详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1311],七年而卒。

    陵之免丞相,吕太后乃徙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治,常给事于中[1312]。

    食其亦沛人。汉王之败彭城西,楚取太上皇、吕后为质,食其以舍人侍吕后。 其后从破项籍为侯,幸于吕太后。及为相,居中,百官皆因决事。

    吕嬃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吕太后闻之,私独喜。面质吕嬃于陈平曰:“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1313],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嬃之谗也。”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审食其免相。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

    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1314]!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1315]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子共侯买代侯。二年卒,子简侯恢代侯。二十三年卒,子何代侯。二十三年,何坐略[1316]人妻,弃市,国除。

    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1317]也。”然其后曾孙陈掌以卫氏亲贵戚[1318],愿得续封陈氏,然终不得。

    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1319]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1320]?

    一、 文化拓展:

    司马光《资治通鉴》关于“三家分晋”有这样一段论赞: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司马光认为,治理国家最好是用圣人,其次是用君子,如果二者皆无,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因为“愚人”就算图谋不轨,他们也因缺少才干而难以实现自已的目标。而“小人”就不同了,在司马光那里,“小人”有一个奇怪的定义:“才”胜“德”者。既然这样,“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小人”的危害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司马光的这则论赞正是针对王安石等人,对“才”大加攻击而对“德”却大力标举无非就是给王安石等有“才”之人扣上一个无“德”的帽子,其偏执之处昭然若揭——把有“才”与无“德”划等号。现在,站在时代的高度可以看出此种“才德”观的偏执之处,可是,长期以来,正统的文人士大夫都是这样看待“才德”的。对商君、吴起的富国强兵之“才”,他们视而不见,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谩骂这两人。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这二人的“德”颇有问题:吴起“贪而好色”,商君“刻暴少恩”。司马迁则在两千年前能够突破这种观念的局限,思想意识颇有超前性。在《吴起列传》与《商君列传》中,司马迁热情肯定了这二人为国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以至于连思想颇为开明的苏轼都指责司马迁:

    吾尝以为迁有大罪二,其先黄、老,后《六经》,退处士,进奸雄,盖其小小者耳。所谓大罪二,则论商鞅、桑弘羊之功也。(《司马迁二大罪》)

    而且,对儒家正统观念所看重的“德”,司马迁颇不以为然。《万石列传》中,石奋等人“恭谨无与比”,是典型的“长者”,可司马迁却写出他们虽位居高位却“无建言”、对国计民生没有什么贡献的事实;《张丞相列传》中也声称陶青、刘舍等人虽然“廉谨”却缺少才干,仅为“丞相备员”而已,因此不为他们立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论史记》中还谈到了司马迁对“长者政治”的批判,可以参看。

    具有超前性的“才德”观也体现在这篇《陈丞相世家》中:从个人品德上来讲,陈平“盗嫂受金”当然是一个污点,但是,他的“才”仍然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赞扬。曹操后来颁“唯才是举令”还专门以此为例: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二、 文学链接:

    1、相关文学典故:

    白登之围

    鸿门赖留侯,白登幸曲逆。

    (刘琨《重赠卢谌》)

    合昏玄兔郡,中夜白登围。

    (沈佺期《关山月》)

    陈平分肉

    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

    (杜甫《社日》)

    今日社日分祭肉,不值陈平又不均。

    (刘言史《嘉兴社日》)

    陈平奇计

    见深吕禄忧,举后陈平计。

    (张说《王君咏》)

    奇因六出忆陈平。

    (辛弃疾《鹧鸪天·和传先之提举赋雪》)

    陈平不久贫
    也闻阮籍寻常醉,见说陈平不久贫。

    (崔峒《赠元秘书》)

    2、后世有关的著名文学作品:

    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敕有司取士无废偏短令》 王绩《陈平分社肉赞》 韩愈《论捕贼行赏表》 欧阳修《上富丞相书》 范仲淹《选任贤能论》 张耒《陈平论》《平勃论》

    3、文学分析:

    金圣叹曾经说过:“旧时《水浒传》,子弟读了,便晓得许多闲事。此本虽是点阅得粗略,子弟读了,便是晓得许多文法,不惟晓得许多《水浒传》中有许多文法,他便将《国策》、《史记》等书,中间但有若干文法,也都看得出来” (《读第五才子书法》),又说:“圣叹有‘才子书’六部,《西厢记》乃是其一。然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如读《西厢记》,实是用读《庄子》、《史记》手眼读得”(《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读法》)。在用《史记》“文法”分析小说戏曲时,金氏有一种观念值得注意:认为一定的“章法”可以暗示出一定的文本意义。以《水浒传》第一回为例,先写一百八人还是先写高俅不过是一种章法,并未对高俅与一百八人作任何评判,可是在金圣叹那里,“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的“章法”则能暗示出“乱自上作也”这样的文本意义;又如,梁山好汉最后一名上梁山的是皇甫端,这在金圣叹看来又是意味深长:“一百八人而以相马终之,岂非欲令读者得之于牝牡骊黄之外耶?”圣叹还批有《才子必读古文》,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他是把古文的章法分析移植于小说戏曲批评之中。

    其实,不仅仅金圣叹,在明清的古文评点中,对古文的章法分析占了很大比重。《史记》是明清时期最为称许的古文范本之一,以此篇为个案,我们不难看出此时古文评点对“章法”分析的重视:

    陈丞相学问本《阴符》中所得甚精,故能以致功名。太史公通篇以“奇计”两字作案。

    太史公总揭平六出奇计,此其章章著名之大者。以予观之,平足智多谋,无往非计也。

    (茅坤《史记钞》卷三十)

    通篇纯是见智谋处,末用“阴谋”、“阴祸”四字作结,人之居心亦何如哉!太史公揭出此语,含蕴无穷,垂戒深远。

    (高塘《史记钞》卷二)

    六出奇计,阴谋也。其后避馋,伪听吕后,亦阴谋也。故用此总结通篇。

    (方苞《书<陈丞相世家>后》)

    ……

    在此时的古文评点中,《史记》“章法”之谨严精妙极受赞许,所谓:“如堪舆家之千里来龙,到头只求一穴”(茅坤《史记钞·读史记法》)、“文虽变幻,却将一二字作眼,领清题窾,客意旁入而不离其宗”(王治皞《史记榷参·读史总论》)、“或由本以之末,或操末以续颠,或繁条而约言,或一传而数事,名从中变,或自旁入,意到笔随。或一传而数事,或从中变,或自旁入,意到笔随,思余语止”(凌氏《史记评林》王维桢卷首语)、“千百言如一句,由其线索在乎,举重若轻也”(惠栋《九曜斋笔记》卷二),也即指出,《史记》章法多变却又中心突出,线索分明。前引茅坤、高塘、方苞批语皆在《陈丞相世家》的章法变幻中抓住了“结穴”、“题窾”之所在,对我们理解此篇的“微言大义”颇有启发。

    三、 集评:

    或问近世社稷之臣,曰:若张子房之智,陈平之无悮,绛侯勃之果,霍将军之勇,终之以礼乐,则可谓社稷之臣矣。

    ————扬雄《扬子云集》卷一

    平虽不知道,亦知学。如对文帝以宰相之职,非知学安能如此。

    ————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七

    取天下于群雄争夺之时易,定社稷于母后专制之日难,此陈平当吕后时所以销缩不敢有所为也。然平自审产禄昏庸,不为深患,但以吕后不可廷争,故一切顺听。及吕后死四十日间,诸吕巳灭;更数十日,则孝文立,汉事定矣。后人徒见处之不难便谓若戏剧,不知其处置精密,盖能使外朝上下相合为一,更无趋和吕氏之意。不然不足为燕居深念也。

    ————叶适《习学纪言》卷二一

    问:文帝问陈平钱谷刑狱之数而平不对,乃述所谓宰相之职,或以为钱谷刑狱一得其理,则阴阳和,万物遂,而斯民得其所矣,宰相之职莫大于是,惜乎平之不知此也。曰:平之所言,乃宰相之体;此之所论亦是一说,但欲执此以废彼则非也。要之,相得人则百官各得其职,择一户部尚书则钱谷何患不治,而刑部得人则狱事亦清平矣。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五

    王诸吕,始乃伪听,本谋欲诛,卒定汉难,非黄老之术而何?

    ————凌氏《史记评林·陈丞相世家》王维桢批语

    太史公论倾侧扰攘,卒归高祖,其智也;纷纠之难,常出奇计,亦智也;时事多故,不惟自脱,卒定宗庙,以荣名终,可谓大智也。总束之曰,‘非智谋而能若是乎!’论留侯筹测功力则归之天,论平功名则归之智谋,智谋者,人也,正谲之间耳。读陈平一传,可见人无所不至也。

    ————凌氏《史记评林》赵桓批语

    王陵、陈平、周勃处吕后事何如?○人臣之义,当以王陵为正,二子者乃唯然从之,吕氏欲篡汉,二子实助之也。二子方对吕氏时,特畏死耳,未有安汉之谋也。抑二子安刘氏之计亦垡樱观牟豢山俦本豢扇肼缷林保性蛞啻樱矣谌斯吖巳缡窃眨?br>   ————黄震《黄氏日抄》卷三九

    方陈平脱楚归汉,因魏无知求见,王与语,悦之,使为骖乘,典护军,绛伺、灌婴等谗之曰,臣闻平居家,盗其嫂,今大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愿王察之。受金事盖有之,平尝对汉王自明其故矣,盗嫂之说诬也。《世家》因载绛灌之言,而先叙之曰平“少时家贫,好读书,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游学。其嫂嫉平之不事生产,曰,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据实直书,使事之有无,言之得失,先后参观自见,司马氏所以称良史也。

    ————尹继美《鼎吉堂文钞》卷一

    智谋是陈曲逆一生得力,不特善于立功,且善于自全。但智谋非临时可办,其叙少时所好与分肉里社之事,正见其决策当年,胸中早已一副大本领也。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四

    陈平,小人也。汉得天下皆韩信功,一旦有告反者,闾左蜚语,略无证据,平不以此时弥缝其隙,乃唱伪游云梦之邪说,使信无故见黜,其后为吕后所杀,直平杀之耳。殆高祖命即军中斩范哙,而平械之归。哙,吕氏党也,故平活之,其揣时附势如此。且平六出奇计,而其解白登之围,特画美人图以遗瘀氏,计甚庸鄙,又何奇哉!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史记·陈丞相世家》

    四、 思考与讨论:

    1、结合《商君列传》、《吴起列传》、《万石列传》、《张丞相列传》及本篇,探讨司马迁的德才观。

    2、同样曾任丞相,萧何有《萧相国世家》,周勃有《绛侯周勃世家》,陈平则是《陈丞相世家》,司马迁的命名并不是随意所加,而是“微言大意”,通过对这三篇的章法分析,参考徐复观《两汉思想史·论史记》,谈谈你对这些命名的理解。

    3、《史记》中的“世家”可分为几种类型?为什么?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佚名作品集
永庆升平前传山海经(原文+白话文译文)汉帛书周易东京爱情故事定鼎奇闻木兰奇女传后宋慈云走国全传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西施艳史演义施公案明清十大才子佳人小说:花笺记儿童诗歌鹖冠子麟儿报日本民间童话故事丽史春梦琐言黄庭内景经正说清朝十二后妃中国童话百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