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史记讲读》在线阅读 > 正文 苏秦列传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史记讲读》 作者:佚名

苏秦列传

    题解:

    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圣贤和英雄辈出,雄辩和华章毕呈。其中,以苏秦、张仪等人为代表的纵横家曾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上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值得我们注意。

    本篇主要记述苏秦的生平行事及其雄辩华美的说辞,另外还为苏秦的两个弟弟苏代、苏厉(同样也是出色的纵横家)作了附传。如果研读时再参之以《张仪列传》,纵横家在战国时代的风采风貌就大致可被我们了解了。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絶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观夫史之所录,无非功名势利之人、笔札喉舌之軰,而如董生之言正谊明道者不一二见也。”(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苏秦张仪等人就是在这样的时势下发挥了自已的才智,时势造就了他们的功业,他们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列国的政治、外交格局。

    本文的叙事不算复杂,首先以极简短的语句勾勒出一个受挫者形象——“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紧接着写苏秦发奋图强,在刻苦攻读、潜心“揣摩”之后,又不屈不挠地踏上了“事口舌”的道路。他始以连横游说秦惠王,失败,转而又以合纵游说六国,结果功成名就,歃血于洹水之上,佩带六国相印,煊赫一时,成为纵横家杰出的代表人物。继而奔齐,为燕昭王反间,最终遇刺而死。

    苏秦在当时与后世的口碑都不好,可是,在汉代崇尚“敦厚长者”的风气下,司马迁却能够说出“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这样的话;在《太史公自序》中他还称赞了苏秦的“能存诸侯,约从以抑贪强”,表现出超越时代的卓绝史识。从史公的生动描绘与客观评价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苏秦:一方面,他功利心极强,对功名富贵孜孜以求;但另一方面,他积极进取,学以致用,与皓首穷经、食古不化的腐儒比较起来真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他目光敏锐,才智过人;可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为了功名富贵他看风使舵……司马迁还不只是塑造出苏秦“这一个”人物形象,他还让我们看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朝为布衣、暮为卿相、转危为安、运亡为存、倾人之国、覆人之邦的活剧与群像。

    现代战国史的一些研究者们认为《苏秦列传》不太可信,我们在此却选了这篇列传,一方面是因为它文学性很强,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对于我们了解“九流”之一的纵横家有着典型化的范式作用。另外,此篇还深深寄托了司马迁的身世之感,有助于我们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时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感情倾向:遭李陵之祸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报任安书》),使司马迁深刻体会到了人性中的“势利”一面。除此篇外,《张耳陈馀列传》中张耳陈馀的以“以利交”、《汲郑列传》中“门可罗雀”的典故等都有着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可以参看。

    正文: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1321]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1322]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1323],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1324],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1325],伏而读之。期年[1326],以出揣摩[1327],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1328]知苏秦,皆少[1329]之。弗信。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1330],被山带[1331]渭,东有关河[1332],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1333],此天府[1334]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1335];文理[1336]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1337],弗用。

    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嘑沱、易水,地方[1338]二千余里,带甲[1339]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1340]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1341]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1342],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踰[1343]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1344]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1345]于东垣矣。渡嘑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1346]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1347]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1348]。”

    于是资[1349]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1350]说赵肃侯曰:“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1351],皆高[1352]贤君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虽然,奉阳君妒而君不任事,是以宾客游士莫敢自尽[1353]于前者。今奉阳君捐馆舍[1354],君乃今复与士民相亲也,臣故敢进其愚虑。

    窃[1355]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1356]有事于民也。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而不得则民终身不安。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也。愿君慎勿出于口。请别白黑,所以异阴阳而已矣[1357]。君诚能听臣,燕必致旃[1358]裘狗马之地,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韩、魏、中山皆可使致汤沐[1359]之奉[1360],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包利[1361],五伯[1362]之所以覆军禽[1363]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弒[1364]而争也。今君高拱[1365]而两有之,此臣之所以为君愿也。

    今大王与[1366]秦,则秦必弱[1367]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1368]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1369]也。

    夫秦下轵道[1370],则南阳危;劫韩包周,则赵氏自操兵;据卫取卷,则齐必入朝秦。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必举兵而向赵矣。秦甲渡河踰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秦之所害[1371]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1372]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1373]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1374],则祸必中[1375]于赵矣。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臣闻尧无三夫[1376]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强弱,内度[1377]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于胸中矣,岂揜[1378]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1379]决事哉!

    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1380]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1381]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夫衡人[1382]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予秦。秦成,则高台榭[1383],美宫室,听竽瑟,前有楼阙轩辕[1384],后有长姣[1385]美人,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夫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1386]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孰计之也。

    臣闻明主绝疑去谗,屏[1387]流言之迹,塞朋党[1388]之门,故尊主广地强兵之计臣[1389]得陈忠于前矣。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1390]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1391]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1392],刳[1393]白马而盟。要约[1394]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其粮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而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城皋,魏塞其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谿武关,齐涉勃海,韩、魏皆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不如约者,以五国之兵共伐之。’六国从亲以宾[1395]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

    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1396]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乃饰车百乘,黄金千溢[1397],白璧百双,锦绣千纯[1398],以约诸侯。

    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1399]于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于是说韩宣王曰:“韩北有巩、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1400]、少府[1401]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1402]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1403]洞胸,近者镝弇心[1404]。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1405]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1406],革抉跋芮[1407],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1408]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西面事秦,交臂[1409]而服,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大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1410]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1411]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1412]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1413]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1414]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1415]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今主君诏[1416]以赵王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又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颍、煮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1417],曾无所刍牧[1418]。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1419],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然衡人怵[1420]王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1421]有秦患,不顾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魏,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1422],筑帝宫[1423],受冠带[1424],祠春秋[1425],臣窃为大王耻之。

    臣闻越王句践战敝卒[1426]三千人,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制纣于牧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奋[1427]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1428]二十万,奋击[1429]二十万,厮徒[1430]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句践、武王远矣,今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以效实,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孰察之。

    《周书》[1431]曰:‘绵绵不绝,蔓蔓柰何[1432]?豪氂[1433]不伐,将用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柰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一意,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因东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1434]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1435]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1436]泰山,绝[1437]清河,涉勃海也。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1438],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1439],斗鸡走狗,六博蹋鞠[1440]者。临菑之涂[1441],车毂[1442]击,人肩摩,连衽[1443]成帷,举袂[1444]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莫能当。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

    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当[1445],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1446]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1447]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1448],骑不得比行[1449],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1450],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1451]疑虚猲[1452],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

    夫不深料秦之无柰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齐王曰:“寡人不敏[1453],僻远守海,穷道东境之国也,未尝得闻余教[1454]。今足下以赵王诏诏之,敬以国从。”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1455]也。夫以楚之强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1456]之下矣。

    秦之所害[1457]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

    臣闻治之其未乱也,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蚤[1458]孰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1459]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1460],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用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燕、代橐驼[1461]良马必实外厩。故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1462]也。衡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二者大王何居[1463]焉?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1464]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县旌而无所终薄[1465]。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1466]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1467]。苏秦之昆弟[1468]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1469],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1470]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1471]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其后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欲败从约。齐、魏伐赵,赵王让[1472]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

    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是岁,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1473]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1474]。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

    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1475]者,为其愈[1476]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1477]而强秦敝[1478]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愀然[1479]变色曰:“然则柰何?”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已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1480]者也。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王曰:“善。”于是乃归燕之十城。

    人有毁苏秦者曰:“左右卖国反复之臣也,将作乱。”苏秦恐得罪归,而燕王不复官也。苏秦见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无有分寸之功,而王亲拜之于庙[1481]而礼之于廷。今臣为王却齐之兵而(攻)得十城,宜以益亲。今来而王不官臣者,人必有以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王之福也。臣闻忠信者,所以自为也;进取者,所以为人也。且臣之说齐王,曾非欺之也。臣弃老母于东周,固去自为而行进取也。今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王曰:“足矣。”苏秦曰:“孝如曾参,义不离其亲一宿于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义不为孤竹君之嗣,不肯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饿死首阳山下。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行进取于齐哉?信如尾生,与女子期[1482]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却[1483]齐之强兵哉?臣所谓以忠信得罪于上者也。”燕王曰:“若[1484]不忠信耳,岂有以忠信而得罪者乎?”苏秦曰:“不然。臣闻客有远为吏而其妻私[1485]于人者,其夫将来,其私者忧之,妻曰‘勿忧,吾已作药酒待之矣’。居三日,其夫果至,妻使妾举药酒进之。妾欲言酒之有药,则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则恐其杀主父也。于是乎详僵[1486]而弃酒。主父大怒,笞之五十。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恶[1487]在乎忠信之无罪也?夫臣之过,不幸而类是乎!”燕王曰:“先生复就故官。”益厚遇之。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苏秦恐诛,乃说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1488],而在齐则燕必重。”燕王曰:“唯先生之所为。”于是苏秦详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1489]。

    齐宣王卒,愍王即位,说愍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1490]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1491]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1492]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苏秦既死,其事大泄。齐后闻之,乃恨怒燕。燕甚恐。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遂[1493],亦皆学。及苏秦死,代乃求见燕王,欲袭故事[1494]。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鉏[1495]耨[1496]而干[1497]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绌[1498]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子所谓明王者何如也?”对曰:“臣闻明王务[1499]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1500]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过[1501],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王曰:“夫齐者固寡人之雠,所欲伐也,直患国敝力不足也。子能以燕伐齐,则寡人举[1502]国委子。”对曰:“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韩、魏,韩、魏重。且茍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齐,长主而自用[1503]也。南攻楚五年,畜聚竭[1504];西困秦三年,士卒罢敝[1505];北与燕人战,覆三军,得二将[1506]。然而以其余兵南面举五千乘之大宋,而包[1507]十二诸侯。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恶足取乎!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1508]则兵敝矣。”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钜防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钜防,恶足以为塞!且异日济西不师[1509],所以备赵也;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今济西河北尽已役矣,封内[1510]敝矣。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于财。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1511]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将有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而苏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齐王怨苏秦,欲囚苏厉。燕质子为谢,已遂委质[1512]为齐臣。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苏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1513]代。齐使人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秦必不受。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不信齐王与苏子也。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则齐不欺秦。秦信齐,齐秦合,泾阳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东苏子[1514],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齐秦不合,天下无变,伐齐之形成矣。”于是出苏代。代之宋,宋善待之。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

    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奉万乘助齐伐宋,民劳而实费;夫破宋,残楚淮北,肥[1515]大齐,雠强而国害:此三者皆国之大败[1516]也。然且王行之者,将以取信于齐也。齐加不信于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计过矣。夫以宋加之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1517]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夫一齐之强,燕犹狼顾而不能支,今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

    虽然,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齐紫[1518],败素也[1519],而贾十倍[1520];越王句践栖于会稽,复残强吴而霸天下: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

    今王若欲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则莫若挑[1521]霸齐而尊之,使使盟于周室,焚秦符[1522],曰“其大上计,破秦;其次,必长宾[1523]之”。秦挟宾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伐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茍得穷齐,不惮以国为功。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言说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之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燕、赵不利而势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然则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赵,令泾阳君、高陵君先于燕、赵?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秦为西帝,燕为北帝,赵为中帝,立三帝以令于天下。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孰敢不听?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伐齐,曰‘必反宋地,归楚淮北’。反宋地,归楚淮北,燕、赵之所利也;并立三帝,燕、赵之所愿也。夫实得所利,尊得所愿,燕、赵弃齐如脱屣矣。今不收燕、赵,齐霸必成。诸侯赞[1524]齐而王不从,是国伐[1525]也;诸侯赞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今收燕、赵,国安而名尊;不收燕、赵,国危而名卑。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为也。”秦王闻若说,必若刺心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若言说秦?秦必取[1526],齐必伐矣。

    夫取[1527]秦,厚交也;伐齐,正利也。尊厚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1528]破齐,愍王出走。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1529]燕王曰:“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秦之行暴,正告天下。

    “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1530]宛东下随,智者不及谋,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1531]矣。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大行[1532]。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1533]。我离[1534]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1535]。’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1536]女戟,韩氏太原卷。我下轵,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锬[1537]戈在后,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外黄、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象]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1538]兵远,不能攻也。王茍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秦欲攻韩,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离]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1539]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阸[1540],茍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1541]而合于秦,因以塞鄳阸为楚罪。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已得讲[1542]于魏,至[1543]公子延,因犀首属行[1544]而攻赵。

    “兵伤于谯石,而遇败于阳马,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弟穰侯为和,嬴[1545]则兼欺舅与母。

    “適[1546]燕者曰‘以胶东’,適赵者曰‘以济西’,適魏者曰‘以叶、蔡’,適楚者曰‘以塞鄳阸’,適齐者曰‘以宋’,此必令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1547],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龙贾之战[1548],岸门之战[1549],封陵之战[1550],高商之战[1551],赵庄之战[1552],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1553]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也。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也。”

    燕昭王不行。苏代复重于燕。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1554],而天下由此宗[1555]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1556]。而苏秦被[1557]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1558],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1559]恶声焉。

    一、 文化拓展:

    (1)纵横家的特点是:长于谋略,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对于外交和国际事务有广泛和深切的了解,富于辞令,又擅言辩;精于用兵之道,常常介入军事活动,乃至亲自率军队攻伐其他国家;论行结交,择主而从。与儒家相比较,以苏秦张仪等人为代表的纵横家追求的是现实利益,而儒家则强调美德高行,尤其是先秦的儒家人物,常常有着以“道”抗势、以“德”抗力的精神气度,有着安贫乐道、令人敬仰的人格人品。不过,儒家亦有迂阔之处,往往空负着种种美好理想而不能将其变为现实,皓首穷经、砥砺名节却难以在“治国”、“平天下”的层面上建功立业。而纵横家们的务实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为那个时代增添了活力,他们的能言善辩、运筹帷幄也充分张扬了人的个性、智力和谋略,显露出人之为人的生命力量和存在价值。但是,他们在游说各国君主的时候指点江山,权衡利弊,雄辩滔滔,无所不包,可就是很少提及道德因素。而且,为了功名富贵,他们甚至不择手段。本传已表现得很清楚:苏秦游说连横不成,就去游说合纵,在他的心目中,维护哪个国家的利益、站在哪个国家的立场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已的尊荣利禄一定要得到实现,自已的抱负、野心一定要得到满足。这一点也是他们和法家的不同之处:虽然同他们一样看重功利、追求实效,而且对道德伦理也颇不以为然,法家的功利与务实却是以国家及君主为本位的,不像纵横家们那样以个人为中心。

    (2)《史记·苏秦列传》与《战国策》不同的有这么一段:《史记》中苏秦衣锦还乡时自叹道:“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在《战国策·秦策一》里,苏秦却是叹息:“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前者强调的是人在逆境、压力下的发愤图强,后者则明显流露出对功名富贵的艳羡,精神境界是不同的。在儒家的正统观念看来,战国时代是“道德大废,夏商失序”、“贱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 (刘向《战国策叙》) 、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的乱世,然而,“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再并而为七国,益务战争,肝脑涂地,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也就在这乱世中,世卿世禄的制度被破坏,纵横游说之风兴起,“士”阶层崛起。一方面,“士”们凭着自身的才智而非世袭的社会地位走上历史舞台,另一方面,他们也因长期被压抑而有着对功名富贵的渴求乃至贪婪,为了功名富贵有时会不择手段。《战国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士”的这些特点。而因特殊身世,司马迁作《史记》有着“发愤”的动机,很推重人在逆境、压力下的奋斗,如在《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中他都列举了大同小异的精神榜样:“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既然有着这样的著书动机,司马迁强调苏秦在逆境、压力下的发愤图强便不难理解了。

    (3)对苏秦张仪等战国策士,封建王朝多持贬斥态度。以下一些史料颇有代表性:

    先是,李权从宓借《战国策》,宓曰:“战国从横,用之何为?”权曰:“仲尼、严平,会聚众书,以成春秋、指归之文,故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宓报曰:“书非史记周图,仲尼不采;道非虚无自然,严平不演。海以受淤,岁一荡清;君子博识,非礼不视。今战国反覆仪、秦之术,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故孔子发愤作春秋,大乎居正,复制孝经,广陈德行。杜渐防萌,预有所抑,是以老氏绝祸於未萌,岂不信邪!

    ————《三国志》卷三八

    袁悦之,字元礼,陈郡阳夏人也。父朗,给事中。悦之能长短说,甚有精理。 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服阕还都,止赍《战国策》,言天下要惟此书。后甚为会稽王道子所亲爱,每劝道子专览朝权,道子颇纳其说。俄而见诛。

    ————《晋书》卷七五

    自秦拨去古文,篇籍遗散。汉初得《战国策》,盖战国游士记其策谋。其后陆贾作《楚汉春秋》,以述诛锄秦、项之事。又有《越绝》,相承以为子贡所作。后汉赵晔又为《吴越春秋》。其属辞比事,皆不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

    ————《隋书》卷三三

    赵俶,字本初,山阴人。元进士。洪武六年,征授国子博士。帝尝御奉天殿,召俶及钱宰、贝琼等曰:“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经书为教,慎勿杂苏秦、张仪纵横之言。”诸臣顿首受命。俶因请颁正定《十三经》于天下,屏《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勿列学宫。

    ————《明史》卷一百三十七

    就是在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建元年间,还曾有过这样一件事情:“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汉书·武帝纪》)。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司马迁还能够肯定苏秦的才智与历史作用,其胆识可见一斑。

    二、 文学链接:

    1、相关文学典故:

    二顷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

    (李白《笑歌行》)

    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苏轼《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信之》)

    苏秦憔悴

    都作无成不归去,古来妻嫂笑苏秦。

    (沈亚之《送庞子肃》)

    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

    (高适《九日酬颜少府》)

    苏秦说国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苏秦北游赵,张禄西入秦。

    (卢仝《感古》)

    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

    (唐彦谦《客中有感》)

    苏秦佩印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杜牧《赠别》)

    未学苏秦归佩印,却学平子赋归田。

    (薛逢《座中走笔送前萧使君》)

    苏秦羁旅

    莫道还家不惆怅,苏秦羁旅长卿贫。

    (黄滔《新野道中》)

    2、后世有关的著名文学作品:

    刘向《战国策叙》 萧统《陶渊明集序》 卢仝《感古》 陆龟蒙《寒泉子对秦惠王》 苏洵《史论》 曾巩《<战国策>目录叙》 王安石《苏秦》 张耒《过韩城》 陈师道《苏秦邻妾》《苏秦》

    3、文学分析:

    (1)后世多指出《苏秦列传》大量沿用《战国策》(如叶适《习学纪言序目》卷十八《史记》、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六、徐与乔《经史辩体·凡例》等)旧文,甚至认为司马迁并不如班固所说的那样“善叙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比勘《战国策》、《资治通鉴》以及此篇中对于苏秦辞令、事迹的记述,可以发现:《史记》不过是将《战国策》中苏秦辞令、事迹略加“整齐”,使得时间线索更为清楚而已。整体来看,除前面所提到苏秦还乡的那一段,沿用《战国策》只有少数几处与《战国策》略有不同,如“出游数岁,大困而归”、遭亲友嘲笑之事在《战国策》发生于说秦王之后;“请别白黑,所以异阴阳而已矣”在《战国策》中是“请屏左右,白言所以异阴阳”;“赵氏自操兵”在《战国策》中作“赵氏自销铄”;“据卫取卷”在《战国策》作“据卫取淇”;“前有楼阙轩辕”在《战国策》中作“前有轩辕”。“魏塞其道”之“其”在《战国策》中作“午”;“白璧百双,锦绣千纯,合赙”之“赙”作 “伯”,“宁为鸡口,无为牛後”作“宁为鸡尸,不为牛从”……都是一些细枝末节。而《资治通鉴》中则对苏秦的说辞大加删减,如苏秦说赵肃侯的一段在《战国策》与《史记》当中皆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在《资治通鉴》中则被精简为:“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以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亲以摈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苏秦说燕王、齐王、韩王、楚王等言辞也被大大删减。

    比勘一下不难发现,司马光对苏秦说辞删减的主要是夸张排比的的句式、引用比喻的手法、为说理更生动而虚构的寓言、故事等。司马光是有着正统儒家观念的史学家,在他看来,“秦、仪为从横之术, 多华少实,无益于治”、“所以存其事于书者,欲见当时风俗,专以辨说相高,人君委国而听之,此所以谓利口之覆邦家者也。”(《温公日记》)。那么,苏秦说辞中的文学性成分就被他当作华而不实的东西删去了。

    而如教材《概述》中所言,司马迁是一个“重文”的史学家,《战国策》中雄辩滔滔、生动形象的文学性成分便被他移植入《史记》之中了。章学诚说得好:“世之讥史迁者,责其裁裂《尚书》、《左传》、《国语》、《国策》之文……此则全不通乎文理之论也”(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上》)。

    (2)《苏秦列传》并非全袭《战国策》原文,如吴见思《史记论文·苏秦列传》中便指出:“如诸老师先生,皆以说秦一段,不全载《国策》,不知山川绵渺,必有空天,文绣烂施,必有秦地,故头重者脚必轻,腹大者首必小,行文之法也。若一味排比,成何节奏,此史公删节之意乎!不特此也,即中间说燕略而赵详,说齐浓而韩淡,正相参相配之妙”,李景星对司马迁的剪裁技巧也甚为称赞:“如说燕简而赵详,燕非纵主,赵为纵主也;说韩、魏虽同言割地事秦敝。而辞旨则一主器械,一主地势;说齐则羞其大国而事秦,说楚则言其纵利而横害。国有大小,地有远近,故不能不异其主张也。有排山倒海之势,并不是一泻无余;有风雨离散之致,并不是散漫无归”(《史记评议·苏秦列传》)。正是通过巧妙的剪裁,苏秦说辞的风格与特色被很好地表现来:汪洋恣肆,犀利流畅,纵横捭阖,气势磅礴。有时夸张排比,有时设譬寓言,有时引经据典,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动之以情,有时说之以理。而且,这些辞令有同有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或“同树而异枝”,或“同花而异果”,在节奏、语气上又灵动多变,如观烟霞变幻、锦鳞游泳,似闻笙箫夹鼓、琴瑟间钟,真有美不胜收之感。

    (3)本篇以记言为主,审美效果如前所述。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来,苏秦是一个能改变列国命运的重要人物,可是在介绍他生平时,司马迁很注意以生活化、日常化的细节表现其人物性格。可以说,此篇不以富于传奇色彩、引人入胜的情节取胜,而是在一叹一笑、一俯一仰的“杯水风波”中营造出颇有戏剧性的小场景、小插曲,这些小场景、小插曲点缀于他游说六国的长篇大论之中,一方面使全文的节奏得到很好的控制,一方面为又为苏秦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摄魂描神,很好地塑造了人物。

    三、集评:

    得贤士者与,得谋士者固,得辩士者达,得勇士者强,得艺士者扬,五者可以定利诸侯之士也。昔孔子以道游诸侯,墨翟以仁游诸侯,鲁仲、季札、端木赐、孟轲、荀卿以礼义游诸侯,范文子、赵衰、晏婴、范蠡、乐毅、鲁仲连以智游诸侯,商鞅、毛遂、荆轲、蔺相如之徒以信术游诸侯,廉颇、赵奢、孙膑、吴起、司马攘苴、李牧、养由基、孙武子之徒以兵术游诸侯,苏秦、张仪、公孙衍、蔡泽、陈轸、代、厉之徒以纵横游诸侯。以道游诸侯者,诸侯师之;以纵横游诸侯者,诸侯役之。士役于诸侯,则驰辨无端策,发虑无忠谋。故曰一激之怒炎于火,三寸之舌芒于剑,是以身危而功不成,夫焉利于诸侯哉。

    ————黄宪《天禄阁外史》卷二

    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苏洵《嘉佑集》卷九

    苏秦本说秦为横,不和而激于燕、赵,甘心于所难,为之期年,而歃血于洹水之上,可不谓能乎!然口血未干,犀首一出,而齐、赵背盟,从约皆破。盖诸侯异心,譬如连鸡不能俱樨,势固然矣。而太史公以为约书入秦,秦入为之闭函谷关者十五年,此说客之浮语,而太史公信之,过矣。

    ————苏辙《古史》卷十七

    卫鞅之后,苏秦张仪造为从衡。为从者抗秦以自存而已,为衡者虽连诸侯以事秦,然服之而未有以取之也。既而谋诈锋出,至韩非李斯卒并山东而取天下,于是论天下始有势,兼天下始有术。

    ————叶适《习学纪言》卷十八

    苏秦、张仪同学于鬼谷,而其纵横之辩,如冰炭水火之不同,盖所以设心者

    异耳。苏欲六国合从以摈秦,故言其强。谓燕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

    百乘,骑六千匹;谓赵地亦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谓韩地

    方九百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卒之勇,一人当百;谓

    魏地方千里,卒七十万;齐地方二千余里,临?之卒,固已二十一万;楚地方五

    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至于张仪,则欲六国为横以事秦,故言其弱。

    ————洪迈《容斋续笔》卷二

    苏老泉曰:“龙逢、比干不得为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故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予未信斯言也。历代忠臣义士,杀身成仁者,皆谓之无术可乎?夫苏秦、张仪之术,狙诈之术也。老泉乃以之责备龙逢、比干,何浅之待忠臣哉!殊不知邪正不两立,有龙逢、比干之心者,决不肯为苏秦、张仪之术;有苏秦、张仪之术者,决不能存龙逢、比干之心。

    ————敖英《东谷赘言》卷上

    此传全用《战国策》而略删减。

    ————凌氏《史记评林·苏秦列传》陈沂批语

    乘迫为合,攻隙为离,其苏张氏之揣摩乎?听苏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张氏之解从,六国自解也。

    ————凌氏《史记评林·苏秦列传》王世贞批语

    两汉之隆,尤重太守。史言孝宣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

    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

    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当

    日太守常得召见,或赐玺书,堂陛之间,不甚阔绝。文帝谓季布曰:“河东,吾

    股肱郡,故特召君耳。”武帝赐严助书:“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

    秦纵横。”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苏秦合从,不载世家。

    ————何焯《义门读书记·史记》

    至战国,工于揣摩捭阖之术者莫过于苏秦,其言犹粪土也,而有不尽然者。其为赵合从以攻秦也,列叙六国之形胜风俗,靡不谙悉,不啻躬履而目击,其才亦有足多者焉。至说齐闵王以好战之害,而谓“祖仁者王,立义者霸”、“用兵穷者亡”、“惟以戢兵后事为主”,语语痛切,又若不诡于道者,惜乎不得见正于圣人,使后世摈之,以为倾覆险谲之徒也。

    ————周召《双桥随笔》卷五

    四、思考与讨论: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战国策》的传播史略及后世对苏秦的评价,以此为基础谈谈你对战国策士之历史功过的看法。

    2、司马迁一方面沿用了《战国策》旧文,一方面也有损益改动,试体会其剪裁熔铸技巧。

    3、此篇中,苏秦被人指责为“左右卖国反复之臣”、缺乏“忠信”,苏秦因而对燕易王有一番辩词,谈谈你对这段辩词的看法。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佚名作品集
花影隔帘录汉帛书周易贵妃艳史演义宫女卷明清十大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铜人针灸经细说清宫十三朝黄帝内经灵枢郭公案儿童小说散文政治经济学概述银瓶梅世界500强面试实录明珠缘木兰奇女传五美缘大宋宣和遗事续西游记尔雅论语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