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庄子讲读》在线阅读 > 正文 齐 物 论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庄子讲读》 作者:佚名

齐 物 论

    【题解】

    所谓齐物论,即齐同物论,也就是要消除各派对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客观事物的评论,各执一端,相互非难,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当作裁决一切的绝对真理。针对这种倾向,庄周给予了坚决的否定。他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世间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小与大、寿与夭、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等,都是没有差别的。因此,各家各派出于“成心”的彼此是非之争,只能是各自发挥偏见的争辩,不如物我两忘,不言不辩,超然是非这外。庄周明确地肯定天下万物和人们认识的相对性,这无疑含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但他由此完全否定事物间的一切差别,和人们认识真理的可能性,这就使自己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坑。

    此篇行文,先以“丧我”发端,暗示物论纷纭不齐,皆由执“我”之见所致,所以要齐而同之,非先忘“我”不可。接着紧承“丧我”而忽以“三籁”致问,但却又随即撇开“人籁”、“天籁”,而独将“地籁”铺叙描写一番,为下文穷尽种种人情世态作出铺垫。然后迂回推进,由种种不齐的人情,逐步导出“是非”二字。于是再深一层,进一步追究产生是非的根源——“成心”。至此,行文似乎已断。但文章却以“言非吹也”一句,遥接“吹万”云云,则断处即续。于是又由言有彼此而论述诸子百家的是非丛生,由是非丛生而论述道之所以亏,由道之所以亏而论述物论之所以不齐,逐步推出全文的论点:“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随后即连设三喻,重发此旨。最后,借罔两之问,引出庄周之梦,关锁全篇,并照应开头“丧我”之意。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1],仰天而嘘[2],荅焉似丧其耦[3]。颜成子游立侍乎前[4],曰:“何居乎[5]?形固可使如槁木[6],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7]!今者吾丧我[8],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9],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10]!”

    子游曰:“敢问其方[11]。”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2],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13]。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4]?山林之畏隹[15],大木百围之窍穴[16],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7],似圈[18],似臼[19],似洼者[20],似污者[21];激者[22],謞者[23],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4],宎者[25],咬者[26]。前者唱于[27],而随者唱喁[28]。泠风则小和[29],飘风则大和[30],厉风济则众窍为虚[31]。而独不见之调调[32]、之刁刁乎[33]?”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34]。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5],而使其自已也[36],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注释】

    [1]南郭子綦(qí其):楚昭王的庶弟,字子綦,居住城南,故取号南郭。 隐:依凭。 机:通“几”,几案。

    [2]嘘:慢慢地吐出暖气。

    [3]荅(tà榻)焉:遗弃形体的样子。 耦:身,形体。

    [4]颜成子游:子綦弟子,姓颜成,名偃,字子游。

    [5]居:语气助词,无实义。

    [6]固:本来。

    [7]而:通“尔”,你。

    [8]丧:遗忘。

    [9]女:通“汝”,你。 人籁:人吹箫管所发出的声音。 地籁:风吹众窍所发出的声音。

    [10]天籁:指天地间万物的自鸣之声。

    [11]方:指其中的道理。

    [12]大块:大地。 噫气:饱后出气。引申为风灌众窍,满则逆出作声。

    [13]呺(háo豪):通“号”,呼啸,吼叫。

    [14]翏翏(liù六):长风之声。又作“飂飂”。

    [15]山林:当作“山陵”。 畏隹:通“嵔崔”,山势高峻参差的样子。

    [16]窍穴:指树孔。细曰窍,大曰穴。

    [17]枅(jī机):柱上横木,此指横木上的方孔。

    [18]圈:杯圈。

    [19]臼(jiù旧):舂捣器具。

    [20]洼:深池。

    [21]污:污地。

    [22]激者:像激水声。

    [23]謞(xiào笑)者:像响箭声。

    [24]譹者:像嚎哭声。譹,通“嚎”。

    [25]宎(yǎo舀)者:像狗吠声。

    [26]咬者:像悲哀声。

    [27]于:舒缓之声。

    [28]喁(yú于):相应之声。

    [29]泠(líng零)风:小风。

    [30]飘风:大风。

    [31]厉风:烈风。 济:过。
    [32]之:此。 调调:树枝摇动的样子。

    [33]刁刁:树枝微动的样子。

    [34]比竹:以众竹管并列而成的乐器,如箫、笙之类。

    [35]吹:谓天籁作声。 万不同:谓音响万变。

    [36]自已:自行停息。已,止。

    大知闲闲[1],小知闲闲[2];大言炎炎[3],小言詹詹[4]。其寐也魂交[5],其觉也形开[6]。与接为抅[7],日以心斗。缦者[8],窖者[9],密者[10]。小恐惴惴[11],大恐缦缦[12]。其发若机栝[13],其司是非之谓也[14];其留如诅盟[15],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16],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17],不可使复之也[18];其厌也如缄[19],以言其老洫也[20];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21]。喜怒哀乐,虑叹变慹[22],姚佚启态[23]。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注释】

    [1]知:通“智”。 闲闲:广博之貌。

    [2]闲闲:琐细分别的样子。

    [3]炎炎:盛气凌人的样子。

    [4]詹詹:小辩不休的样子。

    [5]魂交:精神交错。

    [6]形开:形体不宁。

    [7]抅:交接,交战。

    [8]缦:心计柔奸。

    [9]窖:谓善设陷阱。

    [10]密:谓潜机不露。

    [11]惴惴(zhuì坠):忧惧不宁的样子。

    [12]缦缦:惊恐失神的样子。

    [13]机:弩牙。 栝(guā瓜):箭末扣弦处。

    [14]司:同“伺”,伺机。

    [15]诅(zǔ祖)盟:誓约。

    [16]杀:衰。

    [17]所为:指所为辩论而言。

    [18]复之:恢复自然本性。

    [19]厌:闭塞。 缄:束箧的绳子,引申为束缚。

    [20]老洫(xù绪):谓至晚年时,更加不可救拔。

    [21]复阳:恢复生气。

    [22]虑:多思。 叹:多悲。 变:多反复。 慹(zhé哲):多忧惧。

    [23]姚:同“佻”,浮躁。 佚:纵逸。 启:狂放。 态:装模作样。

    非彼无我[1],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2],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3],而特不得其眹[4]。可行己信[5],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6]。

    百骸[7]、九窍[8]、六藏[9],赅而存焉[10],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11]?其有私焉[12]?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13]?其有真君存焉[14]?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15]。与物相刃相靡[16],其行尽如驰[17],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18],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19],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20],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21]?其我独芒[22],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23],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24]?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25],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26]。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27],吾独且奈何哉!

    【注释】

    [1]彼:指以上的种种情态。

    [2]是:此。指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3]若:似,仿佛。 真宰:天真本性,即身心的主宰者。

    [4]特:独。 眹(zhèn朕):通“朕”,征兆,迹象。

    [5]己:当为“已”字之形误。

    [6]情:实。

    [7]骸:骨节。

    [8]九窍:指口、双目、双耳、双鼻孔、前阴、后阴。

    [9]六藏: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肾有二,故又合称六脏。藏,通“脏”。

    [10]赅:完备。

    [11]说:通“悦”。 之:指百骸、九窍、六藏。

    [12]其:抑或,还是。 私:偏爱。

    [13]递相:轮流。

    [14]真君:即上文所说的“真宰”。

    [15]忘:当为“亡”字之误。

    [16]靡:磨擦。

    [17]行尽:走向死亡。

    [18]役役:驰逐奔忙的样子。

    [19]苶(nié捏阳平)然:疲倦的样子。 疲役:疲困。 归:归宿。

    [20]化:衰败。

    [21]芒:昏惑,胡涂。

    [22]其:抑或,还是。

    [23]成心:主观偏见。 师:作动词,取法。

    [24]知代:了解事物的更替变化。 心自取:谓心有见识。

    [25]未成乎心:即未有成见存于心中。

    [26]今日适越而昔至:此为惠施历物之说。昔,昨天。

    [27]神禹:谓禹是能知未来的神人。

    夫言非吹也[1]。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2]?其以为异于鷇音[3],亦有辩乎[4],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5]?言恶乎隐而有是非[6]?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7],言隐于荣华[8]。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9]。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10]。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11]。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12],亦因是也[1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14],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15],谓之道枢[16]。枢始得其环中[17],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注释】

    [1]吹:指无心而吹的“天籁”。

    [2]其:抑或,还是。

    [3]鷇(kòu寇)音:谓鸟欲出卵中而鸣叫之音,有声无辩,不知是非。鷇,即将破壳而出的幼鸟。

    [4]辩:通“辨”,区别。

    [5]隐:遮蔽。

    [6]言:谓至言。

    [7]小成:指一孔之见。

    [8]荣华:指浮夸不实这辞。

    [9]明:谓空明的心灵。

    [10]是:此。

    [11]彼是:即“彼此”。 方生:指惠施“方生方死”的言论。

    [12]不由:不取。 天:即自然。

    [13]因是:谓因其所是者而是之。

    [14]彼是:即是非。

    [15]偶:对立。

    [16]枢:枢要。

    [17]环:谓门上下两横槛之洞,圆空如环,能承受枢之旋转。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1]。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2],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3]。物固有所然[4],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举莛与楹[5],厉与西施[6],恢恑憰怪[7],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8],为是不用[9],而寓诸庸[10]。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11];适得而几矣[12]。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13],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14],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15],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16],而休乎天钧[17],是之谓两行。

    【注释】

    [1]“以指喻指”六句:公孙龙有《白马》、《指物》二论,旨在分离万物之同,认为虽是同一匹马,也有是非之分,正如同一手指,也有彼我之分一样。而庄周意在混同彼此,泯灭是非,认为即使是天地与手指、万物与马匹也是没有区别的,何况是手指与手指、马匹与马匹呢!可见,庄周虽取喻于手指、马匹,而用意却与公孙龙相反,旨在破公孙龙之说。

    [2]道:道路。

    [3]“不然”句:据王先谦等治庄者言,此句下应有“恶乎可?可乎可。恶乎不可?不可乎不可。”又误移“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二句于上文。

    [4]固:本来。

    [5]莛(tíng庭):草茎。 楹(yíng盈):屋柱。

    [6]厉:病癞。此指丑陋的女人。

    [7]恢:宏大。 恑(guǐ轨):通“诡”,诡秘。 憰(jué绝):通“谲”,欺诈。 怪:奇异。

    [8]达者:通达大道的人。

    [9]为是:因此。 不用:不执己见。

    [10]寓:寄。 诸:之于。 庸:众。

    [11]得:无往而不自得。

    [12]适:至。 几:谓尽得大道。

    [13]神明:心智,心神。

    [14]狙(jū居)公:养猕猴的老翁。 赋:分给。 芧(xù叙):即山栗,又名橡子。

    [15]未亏:未损。

    [16]和:合,混同。

    [17]休:息,止。 天钧:天然的陶均。

    古之人[1],其知有所至矣[2]。恶乎至[3]?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4]。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5],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6]。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7];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8],惠子之据梧也[9],三子之知几乎[10],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11]。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12]。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13],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14]。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15],圣人之所图也[16]。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注释】

    [1]古之人:指古时的悟道者。

    [2]知:通“智”。 至:至极,即最高的境界。

    [3]恶:何。

    [4]封:域,即彼此界限。

    [5]彰:彰明,显现。

    [6]爱:谓偏好。

    [7]故:即,就是。 昭氏:指下文的“昭文”,姓昭,名文,善鼓琴。 鼓:弹。

    [8]师旷:晋平公乐师,妙解音律。 枝策:谓持策以击乐器。枝,即持而击。策,谓击乐器之物。

    [9]据梧:倚靠着梧树。

    [10]几尽:谓其智于此技极其尽也。

    [11]载:从事。 末年:晚年。

    [12]坚白:即“坚白同异”之说,是先秦名家另一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的重要命题。公孙龙主张“离坚白”,即分离万物之同。他说,一块白石头的白色和坚硬性是完全可以互相分离而独立存在的,因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

    [13]纶:琴瑟之弦,代指鼓琴。

    [14]我:泛指。

    [15]滑:滑乱人心。 疑:使人心疑惑。

    [16]图:图谋。可引申为图谋摒弃。

    今且有言于此[1],不知其与是类乎[2],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3]。有始也者[4],有未始有始也者[5],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6],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7]。今我则已有谓矣[8],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9],而太山为小[10];莫寿于殇子[11],而彭祖为夭[12]。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13],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14],而况其凡乎[15]!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注释】

    [1]言:谓“有始”以下之言。

    [2]是:与下文“彼”义同,皆指其它辩者的话。

    [3]尝:尝试。

    [4]始:谓天地之始。

    [5]未始:未尝。

    [6]俄而:忽然。

    [7]果:果真。

    [8]谓:说。

    [9]秋豪:即“秋毫”,秋天鸟兽新生的毫毛,其末甚微。

    [10]太山:即泰山。

    [11]殇子:死于襁褓中的婴儿。

    [12]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人物。 夭:寿短。

    [13]一:即上文“万物与我为一”中的“一”。 言:指作者说明“一”的话。

    [14]巧历:善于计算。这里指善于计数的人。

    [15]凡:指凡夫,平庸的人。

    夫道未始有封[1],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2]。请言其畛:有左有右[3],有伦有义[4],有分有辩[5],有竞有争[6],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7],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8],大勇不忮[9]。道昭而不道[10],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11],廉清而不信[12],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13]。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14]。注焉而不满[15],酌焉而不竭[16],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17]。

    【注释】

    [1]封:界域。

    [2]畛(zhěn枕):田间小道。引申为界限。

    [3]左:指卑或下言。 右:指尊或上言。

    [4]义:通“仪”,仪则。

    [5]分:剖析万物。 辩:通“辨”,谓分别彼此。

    [6]竞:并逐为竞。 争:对辩为争。

    [7]经:治理。 志:记载。

    [8]嗛(qiān谦):崖岸,比喻锋芒。

    [9]忮(zhì至):很。

    [10]昭:明。

    [11]常:固定的爱,即偏爱。 成:当为“周”字之误。周,周遍。

    [12]信:真实。

    [13]园:通“圆”,圆通。 几:近。

    [14]天府:自然的府藏。这里指涵容大道的心胸。

    [15]注:灌注,灌入。

    [16]酌:取。

    [15]葆光:藏光不露。葆,包藏。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1],南面而不释然[2],其故何也?”

    舜曰:“夫三子者[3],犹存乎蓬艾之间[4]。若不释然[5],何哉?昔者十日并出[6],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7]?”

    【注释】

    [1]宗、脍、胥敖:三个小国之名,为庄子所虚构。

    [2]南面:君位,此指临朝听政。 释然:怡悦的样子。释,通“怿”。

    [3]三子:指三个小国的国君。

    [4]蓬艾:比喻其蕃国卑小。

    [5]若:你。

    [6]十日并出:神话传说。《淮南子·本经训》云,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此处庄子不用“十日”为灾害之意,而是说十日普照万物,无所偏私。

    [7]进:胜过,超过。

    啮缺问乎王倪曰[1]:“子知物之所同是乎[2]?”曰:“吾恶乎知之[3]!”“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

    “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4]?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5]:民湿寝则腰疾偏死[6],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7],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8],麋鹿食荐[9],蝍蛆甘带[10],鸱鸦耆鼠[11],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12],麋与鹿交,鳅与鱼游[13]。毛嫱丽姬[14],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15]。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16],是非之涂[17],樊然殽乱[18],吾恶能知其辩[19]!”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20],河汉冱而不能寒[21],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注释】

    [1]啮(niè涅)缺、王倪:皆为虚构的人物。

    [2]是:认可。

    [3]恶:何。

    [4]庸讵(jù拒):怎幺。

    [5]女:通“汝”,你。

    [6]偏死:半身枯死,即半身不遂。

    [7]木处:指人在树上居住。 惴栗恂惧:惊恐战栗的样子。

    [8]刍豢(chú huàn除患):指家畜。食草者谓刍,食谷者谓豢。

    [9]荐:美草。

    [10]蝍蛆(jíjū急居):蜈蚣。 带:蛇。

    [11]鸱(chī吃):猫头鹰一类的鸟。 耆:通“嗜”,喜好。

    [12]猵(biān边)狙:猿类,其雄喜与雌猿交配。

    [13]游:交合。

    [14]毛嫱(qiáng墙)、丽姬:皆为古代美人。丽姬,当为“西施”之误。

    [15]决骤:疾驰,引申为急速逃跑。

    [16]端:条理。

    [17]涂:通“途”,途径。

    [18]樊然殽乱:错综杂乱的样子。

    [19]辩:通“辨”,分别。

    [20]泽:聚水的洼地。泽中灌木丛生,故能焚烧。

    [21]河汉:泛指江河。河,黄河。汉,汉水。 冱(hù户):冻。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1]:“吾闻诸夫子[2]:‘圣人不从事于务[3],不就利,不违害[4],不喜求[5],不缘道,无谓有谓[6],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7]。’夫子以为孟浪之言[8],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9]?”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10],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11],见卵而求时夜[12],见弹而求鸮炙[13]。予尝为女妄言之[14],女以妄听之[15]。奚旁日月[16],挟宇宙[17],为其吻合,置其滑涽[18],以隶相尊?众人役役[19],圣人愚芚[20],参万岁而一成纯[21]。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22]!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23]!丽之姬[24],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25],与王同筐床[26],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27]!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28],不知其梦。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此其大梦也[29]。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30]。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31]。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注释】

    [1]瞿鹊子、长梧子:皆为虚构的人物。

    [2]夫子:指孔子。

    [3]务:事务,指俗事而言。

    [4]违:避。

    [5]求:妄求。

    [6]谓:说话。

    [7]尘垢:世俗。

    [8]孟浪:谓不切实际。

    [9]吾子:先生。 奚若:何如。

    [10]皇帝:又作“黄帝”。 荧(yíng盈):疑惑不明的样子。

    [11]女:通“汝”。 大:又作“太”。

    [12]时夜:司夜之鸡。时,通“司”。

    [13]鸮(xiāo销)炙:鸮鸟的烤肉。

    [14]妄言:随便说。

    [15]妄听:姑且听听。

    [16]奚:何不。 旁:依傍。

    [17]挟:怀抱。

    [18]滑:乱。 涽(hūn婚):暗。

    [19]役役:劳役不息的样子。

    [20]芚(chūn春):浑然无知的样子。

    [21]参:糅杂,调和。 万岁:指千万年来的一切事物。 一成纯:犹言“浑沌一团”。

    [22]说:通“悦”。

    [23]弱丧:幼弱的孩儿迷失在他乡。

    [24]丽之姬:即骊姬,晋献公夫人。之,语气助词。

    [25]王:指晋献公。

    [26]筐床:安适之床。

    [27]蕲:通“祈”,求。

    [28]方:正当。

    [29]大觉:最清醒的人,指圣人。

    [30]窃窃然:明察的样子。

    [31]吊诡:奇怪非常之谈。

    既使我与若辩矣[1],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2]?其或是也[3],其或非也邪[4]?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5],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6]?何谓和之以天倪[7]?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8];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9],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10],所以穷年也[11]。忘年忘义,振于无竟[12],故寓诸无竟。

    【注释】

    [1]若:你。

    [2]而:通“尔”,你。

    [3]或是:有一人对。

    [4]或非:有一人不对。

    [5]人:他人。 黮闇(dàn àn淡暗):暗昧不明的样子。

    [6]彼:指下文的“天倪”。

    [7]和:调和。 天倪:自然的分际。

    [8]无辩:用不着争辩。

    [9]化声:与是非纠缠在一起的话。 相待:相对待。

    [10]曼衍:游衍自得。

    [11]“化声之相待”五句:此五句当移至“何谓和之以天倪”前。 穷年:谓享尽天年。

    [12]振:振动鼓舞,这里有“逍遥”之意。 竟:又作“境”,境界。

    罔两问景曰[1]:“曩子行[2],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3]?”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4]?吾待蛇蚹蜩翼邪[5]?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6],栩栩然蝴蝶也[7]。自喻适志与[8],不知周也。俄然觉[9],则蘧蘧然周也[10]。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11]。

    【注释】

    [1]罔两:影外之阴,或谓影外之影。 景:通“影”,影子。

    [2]曩(nǎng囊上声):从前。

    [3]特:独立。

    [4]所待:即所待者,指形体。

    [5]蚹(fù付):蛇鳞。

    [6]昔者:夜间。昔,通“夕”。

    [7]栩栩然:形容蝴蝶飞舞的轻快自如。

    [8]自喻:自乐。 适志:快意。

    [9]俄然:突然。

    [10]蘧蘧(jù巨)然:忽然觉醒的样子。

    [11]物化:指一种泯灭事物差别,彼我浑然同化的和谐境界。

    【文化史拓展】

    《齐物论》篇集中地阐述了庄周对事物相对性的看法,是《庄子》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哲学论文,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对于此篇题目和全文宗旨,前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如刘勰说“庄周齐物,以论为名”(《文心雕龙·论说》),认为此篇应理解为“齐物之论”。而释德清则说“物论者,乃古今人物众口之辩论也”(《庄子内篇》),认为庄子意在齐同人们对天下事物所作出的不同评论。

    宋元理学家从“分殊”的理论观点出发批评了庄子的“齐物”思想。如北宋程颢、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指出,如果站在“万物皆是一理”的立场上来看,则千差万殊的事物都无不是“理一”的体现,哪里还等着你庄周去齐同呢?如果站在“分殊”的立场上来看,则天地阴阳所变化出的事物皆各自有一个理,“譬如磨既行,齿都不齐,既不齐,便生出万变,故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因此,你庄周写出《齐物论》,“强要齐物,然而物终不齐也。”很显然,二程这里是通过论述“理一”与“分殊”即本原与万物、本体与现象之关系来批评庄子的齐物思想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其理论思维的独特性。当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是从“道通为一”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其齐物思想的,认为只要以“道”观之,则“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哪里还有万物不可齐同的道理呢!而理学家在这里则主要是从“物形”着眼来认识、批评庄子齐物思想的,把庄子齐同万物的哲学思想与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物形”的基本认识混为一谈,这就不免使他们的批评发生了一些偏差。然而,理学家却偏要从“物形”着眼来深入批判庄子的齐物思想。如元代刘因在《庄周梦蝶图序》中进一步指出,万物“赋形”各异,不能随意加损,更无法齐而同之,怎能像庄子那样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差别,“一举而纳事物于幻,而谓窈冥恍惚中,自有所谓道者存焉”呢!他分析其原因说:“周之学,纵横之变也。盖失志于当时,而欲求全于乱世。然其才高意广,有不能自已者,是以见夫天地如是之大也,古今如是之远也,圣贤之功业如是之广且盛也,而己以眇焉之身,横于纷纷万物间无几时也,复以是非可否绳于外,得丧寿夭困于内,而不知义命以处之,思以诧夫家人时俗,而为朝夕苟安之计而不可得,姑浑沦空洞,举事物而纳之幻,或庶几焉得以猖狂恣肆于其间,以妄自表于天地万物之外也。以是观之,虽所谓幻者,亦未必真见其为幻也。”在刘因看来,庄子之所以要“浑沦空洞,举事物而纳之幻”,其目的只是为了发泄因失志当时、功业不成而产生的情绪而已,其实他也未必真正认识到所谓万物是可以齐同的。而后世诸如卤莽厌烦者、得罪于名教者、遭遇困折者,每每借庄子齐物之说以自遣,这就更为荒唐了。按照刘因的看法,所谓齐物,实际上应该是“随时变易,遇物赋形”,承认事物的差异,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符合于客观事物的真实性。由此可见,在刘因的这些批评意见中,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

    当然,历史上大多数文学艺术家则从《齐物论》篇中得到了有益的启迪。如庄子在此篇开头即提出了一个命题“吾丧我”。“吾丧我”,表现在外是“形同槁木”,表现在内是“心如死灰”。“丧我”并不要丧失自我,而是要去掉纷繁芜杂的“诸我”,复归生命本源的虚静灵台,这就要求一切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还自己一个澄明净澈的本我,从而达到最完美的创作境界。庄子接着由“吾丧我”引发开去,导出“三籁”,其中所谓的“天籁”也就是要求人们应该消除种种“是非”、“成心”,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这同样给了文学艺术家以有益的艺术启迪。庄子最后以“庄周梦蝶”寓言故事收结,在万物一齐的观念下,让自己于梦醒后化作优游自在的蝴蝶,这更把文学艺术家带进了一片“浑沦元气”的审美境界,使他们的创作灵感由此勃发出来。

    【文学史链接】

    1、 相关文学典故

    天籁

    唱既野芳坼,酬还天籁疏。

    (陆龟蒙《奉和因赠至一百四十言》)

    朝三暮四

    饱喜饥嗔笑杀侬,凤凰未可笑狙公,尽逃暮四朝三外,犹在桐花竹实中。

    (杨万里《有叹》)

    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乔吉《冬日写怀》)

    庄周梦蝶

    梦蝶犹飞旅枕,粥鱼已响枯桐。

    (苏轼《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马致远《夜行船·秋思》)

    2、后世有关诗赋文

    李澥《罔两赋》

    包佶《罔两赋》

    石镇《罔两赋》

    蒋至《罔两赋》

    贾餗《庄周梦为胡蝶赋》

    牛应真《魍魉问影赋》

    晁补之《齐物论》

    李士表《庄子九论·梦蝶》

    郑思肖《庄子梦蝶图》

    方凤《庄生梦蝶图》

    刘因《庄周梦蝶图序》

    刘仁本《题庄周蝶梦序》

    徐有贞《题庄周梦蝶图》

    4、 文学技法

    钧天之乐,鞺鞳铿锵。常山之蛇,首尾相望。驱车长坂,倏尔羊肠。过脉微眇,结局广洋。寻其正眼,开卷数行。……首尾照应,断而复连。藏头于回顾之中,转意于立言之外。于平易中突出多少层峦叠嶂,令人应接不暇。奇哉妙哉!

    (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齐物论》篇末文评)

    文之意中出意,言外立言,层层相生,段段回顾,倏而羊肠鸟道,倏而迭嶂重峦。世儒见之,每不得其肯綮,辄废阁不敢复道,此犹可恕;乃敢率臆曲解,割裂支离,俾千古奇文,埋没尘土。呜呼,庄叟当日下笔落想时,原不许此辈轻易读得也,又何怪焉!

    (林云铭《庄子因·齐物论》篇末总评)

    写地籁忽而杂奏,忽而寂收,乃只是风作风济之故。以闻起,以见收,不是置闻说见,止是写闻忽化为乌有,借眼色为耳根衬尾,妙笔妙笔!初读之,拉杂崩腾,如万马奔趋,洪涛汹涌;既读之,希微杳冥,如秋空夜静,四顾悄然。写天籁,更不须另说,只就地籁上提醒一笔,便陡地豁然。

    (宣颖《南华经解·齐物论》对“三籁”一段文字的评论)

    通篇大势,前半顺提,中间总锁,后半倒应,千变万化,一线穿来,如常山之蛇,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也。

    (屈复《南华通·齐物论》篇末总评)

    此与濠梁观鱼一段,文心同为超妙。但彼是一片机锋,全身解数,此是浑沦元气,参透化机,虽同一语妙,而其泄天地之奥,则《齐物论》末段独臻上乘也。

    (刘凤苞《南华雪心编·齐物论》对“庄周梦蝶”一段文字的评论)

    【集评】

    物论者,人物之论也,犹言“众论”也。齐者,一也,欲合众论而为一也。战国之事,学问不同,更相是非,故庄子以为,不若是非两忘,而归之自然,此其立名之意也。

    (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齐物论》题解)

    物论者,乃古今人物众口之辩论也。盖言世无真知大觉之大圣,而诸子各以小知小见为自是,都是自执一己之我见,故各以己得为必是。既一人以己为是,则天下人人皆非,竟无一人之真是者。大者则从儒墨两家相是非,下则诸子众口,各以己是而互相非,则终竟无一人可正齐之者。故物论之难齐也久矣,皆不自明之过也。今庄子意,若齐物之论,须是大觉真人出世,忘我忘人,以真知真悟,了无人我之分,相忘于大道。如此,则物论不必要齐而是非自泯,了无人我是百之相,此齐物之大旨也。

    (释德清《庄子内篇注·齐物论》总论)

    物论,谓众论也;齐者,所以一之也。夫道何往而不存?恶乎有显晦?隐于小成者,荣华之言也,此之谓物论。战国时,学术庞杂,人执一见,家创一说,庄子以为不若两忘而化其道也。

    (胡文豹《南华经合注吹影·齐物论》总论)

    【思考与讨论】

    1、 此篇集中地阐述了作者什么样的哲学思想?我们应作如何评价?

    2、 此篇行文线索十分隐密,请试作梳理。

    3、 篇末所写“蝴蝶梦”有何美学意味?

    4、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认真体会老庄追求“全真”美的艺术思想:

    (1)、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选自《老子》四十一章)

    (2)、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成玄英疏:“夫声,不可胜举也。故吹管操弦,虽有繁手,遗声多矣。而执钥鸣弦者,欲以彰声也。彰声而声遗,不彰声而声全。故欲成而亏之者,昭文之鼓琴也;不成而无亏者,昭文之不鼓琴也。”)

    (选自《齐物论》)

    (3)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选自《天地》)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佚名作品集
《汉书》后西游记论语精讲历代游记选黄帝内经原文及白话文翻译俄罗斯小说越绝书黄帝内经灵枢大宋宣和遗事史记讲读儿童诗歌政治经济学概述善恶图全传细说清宫十三朝庄子讲读林公案蕉叶帕易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呼家将(又名:说呼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