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为荆州望县,两汉本华容地,晋平吴,分华容置县,因山以石首名。
赵宋改治调弦,易名建宁。寻迁绣林山左,复名石首。元大德中,又迁楚望山下。历明至今,文物声名,为荆部称盛。县志不修,近六十年。旧志疏脱,诠次无法,又阙数十年之事实。知县玉田王君维屏,因余撰辑通志,檄征州县之书,乃论次其县事,犁剔八门,合首尾为书十篇,以副所征,且请余为之序。
余披览其书,而知王君之可与论治也。夫为政必先纲纪,治书必明体要。
近日为州县志者,或胥吏案牍,芜秽失裁;或景物题咏,浮华无实。而求其名义所归,政教所重,则茫然不知其所指焉。夫政者,事也;志者,言也。
天下盖有言之斐然,而不得于其事者矣;未闻言之尚无条贯,而其事转能秩然得叙者也。今王君是志,凡目数十,括以八目,若网在纲,有条不紊。首曰编年,存史法也。志者史所取裁,史以记事,非编年弗为纲也。次曰方舆,考地理也。县之有由立也,山川古迹,以类次焉。而水利江防,居其要矣。
次曰建置,人功修也。城池廨署,以至坛庙,依次附焉。次曰民政,法度立也。户田赋役之隶于司徒,邮驿兵防之隶于司马,皆《洪范》八政之经也。
次曰秩官,昭典守也。长佐师儒,政教所由出也。而卓然者,受斯传矣。次曰选举,辟才俊也。论秀书升,《王制》之大,兴贤与能,《周官》是详;勒邦乘者,所不容略也。次曰人物,次曰艺文,一以征文,一以考献。皆搜罗放失,谨备遗忘,尤为乘时之要务也。人物必征实事,而下以标榜为虚名;艺文谨著部目,而不以诗文充篇幅。盖人物为马《史》列传之遗,艺文为班刘著录之例,事必师古,而后可以法当世也。部分为八,亦既纲举而目张矣。
至于序例图考,寇于篇首,余文剩说,缀于简末,别为篇次,不入八门。殆如九夫画井,八阵行军,经纬灿然,体用具备。乃知方志为一方之政要,非徒以风流文采,为长吏饰儒雅之名也。
旦石首置县以来,凡三徙矣。今县治形势,实为不易。四顾平衍之中,至具群山涌出,东有龙盖,南有马鞍,西有绣林,北有楚望,居中扼要,政令易均。是以明代至今,相仍为治。夫抚驭必因形势,为政必恃纲纪,治韦必贵体要,一也。王君以儒术入仕,知所先务。其于治书,洵有得于体要,后人相仍,如县治矣。抑古人云:“坐而言者期起而行。”今之具于书者,果能实见诸政治,则必不以簿书案牍为足称职业,文采绚饰为足表声誉。是则虽为一县之志,即王君一人之治书也。古之良史,莫能尚已,余于王君有厚望焉。
【 译文】
石首是荆州的重要县,两汉时本属华容地界。晋平定吴国,分华容置县,根据当地山的名称用石首命名。赵宋把县治改设调弦,改名建宁,不久迁到绣林山左边,重新称作石首。元大德中,又迁到楚望山下。经过明代到现在,文化悠久的声名在荆州称为兴盛。县志不编修,将近六十年,旧志粗率,选取编排没有准则,又缺少几十年的事实。知县玉田王君维屏,因为我编辑通志,发布文书征集州县的志,于是编排他那个县的事,分解成八门,连同首尾成书十篇,用来适合征集,而且请我作序。
我翻阅这书,知道王君是可以和他谈论治道的。办政事必须把法度放在首位,著书必须明确书的精要。近来编修州县志的,有的是小吏文书,杂乱不加减省;有的是景物题咏,浮华没有实际内容。而寻求那道义所归向的,政治教化所重视的,就模模糊糊地不知道什么意思。政,涉及的是事情。志,涉及的是言论。天下大概有那一言论有文采,却不适合那事的;没听说过言论还没有条理,而那事反转来能井然有次序的。现在王君这县志,共有项目数十,用八个门类总括,就像把网结在纲上,有条理而不紊乱。首先叫作编年,保存史学方法。志,是国史所选取的材料;史书用来记事,不用编年的方法不能形成纲口其次叫作方舆,考察地理。县有设立的来由,山川、古迹,按类排列,而水利、江防,占有重要位置。其次叫作建置,关于人功致力。城池、官署,以至祭坛、庙宇,依次附属。其次叫作民政,关于法度树立。户口、田亩、赋税、摇役,由司徒掌管,骚站、驻防,由司马掌管,都是《 洪范》 八政的常法。其次叫作秩官,显扬主管官员。长官、辅佐、学官,政治教化从他们而出,而突出的人于是流传后世了。其次叫作选举,关于征召优秀人才。挑选杰出人才,写人推举名单,《 王制》 里看作大事,荐举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 周礼》 中详细叙述,是编修方志的人所不容省略的。其次叫作人物,再其次叫作艺文,一个用来收集成文,一个用来考察文献,都是搜罗散失,小心地防备遗忘,尤其是利用时机的重要事务。人物门必定验证实事,而不用夸耀构成虚名;艺文门谨慎记录名目,而不用诗文充塞篇幅。大概人物门是司马迁《 史记》 列传的遗留,艺文门是班固、刘欲著录的体例。事情必须仿效古代,然后可以效法当代。划分成八门,也已经像提起网上的总绳而网眼张开了。至于序例、图考,排在全书最前面,剩余的文字、杂说,附在正文后面,另外成篇,不列人八门。这差不多像九人划分井田,八阵图部署军队,经线纬线显著分明,主体和功用都完备。于是知道方志是一个地方的政要,不是仅仅用风流文采为长官修饰儒雅的名声。
石首设县以来,总计三次迁移了。现在县治的地形,实在是不平常,四望一片平坦,接近县治群山涌出,东有龙盖山,南有马鞍山,西有绣林山,北有楚望山,位居当中控制要点,政令容易均匀传布,所以从明代到现在,相沿作县治。安抚驾驭必须根据地形,办政事必须依靠法度,著书必须重视精要,道理是同样的。王君凭儒学进人仕途,知道所应该率先进行的事情。他对于著书,确实在精要上有得益,后人相沿.就好像一县得到治理了,可是古人说:“安坐着谈论,期望能起身实行。”如今陈述在书上的,果真能在治理地方中实行,就必定不把处理簿册文书看作足够符合职责,不把文采修饰看作足够显示声誉,那么虽然是一县的志,就是王君一个人的著书。古时的优秀史官,没有人能超过,我对王君有很大期望。
文史通义赵宋改治调弦,易名建宁。寻迁绣林山左,复名石首。元大德中,又迁楚望山下。历明至今,文物声名,为荆部称盛。县志不修,近六十年。旧志疏脱,诠次无法,又阙数十年之事实。知县玉田王君维屏,因余撰辑通志,檄征州县之书,乃论次其县事,犁剔八门,合首尾为书十篇,以副所征,且请余为之序。
余披览其书,而知王君之可与论治也。夫为政必先纲纪,治书必明体要。
近日为州县志者,或胥吏案牍,芜秽失裁;或景物题咏,浮华无实。而求其名义所归,政教所重,则茫然不知其所指焉。夫政者,事也;志者,言也。
天下盖有言之斐然,而不得于其事者矣;未闻言之尚无条贯,而其事转能秩然得叙者也。今王君是志,凡目数十,括以八目,若网在纲,有条不紊。首曰编年,存史法也。志者史所取裁,史以记事,非编年弗为纲也。次曰方舆,考地理也。县之有由立也,山川古迹,以类次焉。而水利江防,居其要矣。
次曰建置,人功修也。城池廨署,以至坛庙,依次附焉。次曰民政,法度立也。户田赋役之隶于司徒,邮驿兵防之隶于司马,皆《洪范》八政之经也。
次曰秩官,昭典守也。长佐师儒,政教所由出也。而卓然者,受斯传矣。次曰选举,辟才俊也。论秀书升,《王制》之大,兴贤与能,《周官》是详;勒邦乘者,所不容略也。次曰人物,次曰艺文,一以征文,一以考献。皆搜罗放失,谨备遗忘,尤为乘时之要务也。人物必征实事,而下以标榜为虚名;艺文谨著部目,而不以诗文充篇幅。盖人物为马《史》列传之遗,艺文为班刘著录之例,事必师古,而后可以法当世也。部分为八,亦既纲举而目张矣。
至于序例图考,寇于篇首,余文剩说,缀于简末,别为篇次,不入八门。殆如九夫画井,八阵行军,经纬灿然,体用具备。乃知方志为一方之政要,非徒以风流文采,为长吏饰儒雅之名也。
旦石首置县以来,凡三徙矣。今县治形势,实为不易。四顾平衍之中,至具群山涌出,东有龙盖,南有马鞍,西有绣林,北有楚望,居中扼要,政令易均。是以明代至今,相仍为治。夫抚驭必因形势,为政必恃纲纪,治韦必贵体要,一也。王君以儒术入仕,知所先务。其于治书,洵有得于体要,后人相仍,如县治矣。抑古人云:“坐而言者期起而行。”今之具于书者,果能实见诸政治,则必不以簿书案牍为足称职业,文采绚饰为足表声誉。是则虽为一县之志,即王君一人之治书也。古之良史,莫能尚已,余于王君有厚望焉。
【 译文】
石首是荆州的重要县,两汉时本属华容地界。晋平定吴国,分华容置县,根据当地山的名称用石首命名。赵宋把县治改设调弦,改名建宁,不久迁到绣林山左边,重新称作石首。元大德中,又迁到楚望山下。经过明代到现在,文化悠久的声名在荆州称为兴盛。县志不编修,将近六十年,旧志粗率,选取编排没有准则,又缺少几十年的事实。知县玉田王君维屏,因为我编辑通志,发布文书征集州县的志,于是编排他那个县的事,分解成八门,连同首尾成书十篇,用来适合征集,而且请我作序。
我翻阅这书,知道王君是可以和他谈论治道的。办政事必须把法度放在首位,著书必须明确书的精要。近来编修州县志的,有的是小吏文书,杂乱不加减省;有的是景物题咏,浮华没有实际内容。而寻求那道义所归向的,政治教化所重视的,就模模糊糊地不知道什么意思。政,涉及的是事情。志,涉及的是言论。天下大概有那一言论有文采,却不适合那事的;没听说过言论还没有条理,而那事反转来能井然有次序的。现在王君这县志,共有项目数十,用八个门类总括,就像把网结在纲上,有条理而不紊乱。首先叫作编年,保存史学方法。志,是国史所选取的材料;史书用来记事,不用编年的方法不能形成纲口其次叫作方舆,考察地理。县有设立的来由,山川、古迹,按类排列,而水利、江防,占有重要位置。其次叫作建置,关于人功致力。城池、官署,以至祭坛、庙宇,依次附属。其次叫作民政,关于法度树立。户口、田亩、赋税、摇役,由司徒掌管,骚站、驻防,由司马掌管,都是《 洪范》 八政的常法。其次叫作秩官,显扬主管官员。长官、辅佐、学官,政治教化从他们而出,而突出的人于是流传后世了。其次叫作选举,关于征召优秀人才。挑选杰出人才,写人推举名单,《 王制》 里看作大事,荐举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 周礼》 中详细叙述,是编修方志的人所不容省略的。其次叫作人物,再其次叫作艺文,一个用来收集成文,一个用来考察文献,都是搜罗散失,小心地防备遗忘,尤其是利用时机的重要事务。人物门必定验证实事,而不用夸耀构成虚名;艺文门谨慎记录名目,而不用诗文充塞篇幅。大概人物门是司马迁《 史记》 列传的遗留,艺文门是班固、刘欲著录的体例。事情必须仿效古代,然后可以效法当代。划分成八门,也已经像提起网上的总绳而网眼张开了。至于序例、图考,排在全书最前面,剩余的文字、杂说,附在正文后面,另外成篇,不列人八门。这差不多像九人划分井田,八阵图部署军队,经线纬线显著分明,主体和功用都完备。于是知道方志是一个地方的政要,不是仅仅用风流文采为长官修饰儒雅的名声。
石首设县以来,总计三次迁移了。现在县治的地形,实在是不平常,四望一片平坦,接近县治群山涌出,东有龙盖山,南有马鞍山,西有绣林山,北有楚望山,位居当中控制要点,政令容易均匀传布,所以从明代到现在,相沿作县治。安抚驾驭必须根据地形,办政事必须依靠法度,著书必须重视精要,道理是同样的。王君凭儒学进人仕途,知道所应该率先进行的事情。他对于著书,确实在精要上有得益,后人相沿.就好像一县得到治理了,可是古人说:“安坐着谈论,期望能起身实行。”如今陈述在书上的,果真能在治理地方中实行,就必定不把处理簿册文书看作足够符合职责,不把文采修饰看作足够显示声誉,那么虽然是一县的志,就是王君一个人的著书。古时的优秀史官,没有人能超过,我对王君有很大期望。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