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特征(1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作者:王万民

第22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特征(12)

  两种思维方式产生的对象和前提是不同的。批判性思维的对象是已知的,运用的过程是有意识的;而创新性思维的对象则是未知的,是依靠顿悟或灵感产生的新想法。

  两种思维方式的目的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性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不是为了创新,而最多只是达到创新的桥梁。

  两种思维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批判性思维侧重于逻辑思维,如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重辐合;而创新性思维侧重于发散或转换思维,如直觉、顿悟、灵感、想象力等等。

  有学者提出,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于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对象和组成部分之间自然就有着很大的差异。

  三、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相互作用

  我们知道,哲学家的责任之一就是以批判他人哲学思想而推动哲学理论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哲学家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是相互作用的。一个典型例证就是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对唯物主义的权威的回应。

  费尔巴哈原本是黑格尔哲学的信徒,但他后来对黑格尔的哲学理论的真理性产生了怀疑,继而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并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他自己的新哲学,即人本学唯物主义。在费尔巴哈看来,黑格尔从思想推出实在、从抽象概念推出具体事物,特别是由绝对观念异化而成为自然界,与基督教的“神创世界”没有什么两样。费尔巴哈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具体的哲学理论,而且对他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至高至上的“绝对的哲学”的狂妄作风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蔑视一切陈腐的东西,决意打倒旧的权威,努力开拓新的道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所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就失去了批判的意义。

  创新活动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经过对一系列问题的剖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创新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周而复始,费神耗时。一般地说,能不能进行创新性思维,取决于有没有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高与低、创新成果产出的快与慢,取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强与弱。只有那些长于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创新成果。

  江泽民曾经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在所有的创新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彼此借力,交相作用,共同完成创新活动。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性、分析性、反思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它所具有的精神气质和核心技能渗透于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一方面,批判性思维精神对创新产生推动力的作用,促使创新活动的发生,并且保障创新的继续发展,直到取得创新成果。它是创新的原动力和精神支柱。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维技能帮助主体疏通思维渠道,拓展思维空间,提供思维方法及其检验标准、方法,从而提高主体思维的效率,保障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有助于主体取得预期的创新成果。总之,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气质和技能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起航、导航和护航的作用。

  首先是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只有突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理论创新,我们才能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实现其他方面的创新。所以说理论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在旧理论体系的禁锢和束缚中,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创新。在当今中国,理论创新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因为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其他一切创新的理论基础。所以江泽民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这种理论创新的指导下和推动、影响下进行的。”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创新。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都不能抹杀批判性思维的功绩。

  其次是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就是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和指导下,改革、突破传统体制和制度中种种不合理的制度和规定的束缚和限制,创造出、建立起适合时代发展和国情变化要求的新制度、新体制,通过制度建设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制度创新十分重要,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好的经验,也有过惨痛的教训。在那些惨痛的教训中,不少都同制度的不合理、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制度建设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中共党的十四大以来确定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人类社会历史从来没有过的,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空前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新体制的不完善和新旧体制之间的摩擦和碰撞还严重存在,所以我们制度改革和创新的任务还很重。

  说起体制创新的具体内容,江泽民强调,“我们进行体制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在当前来讲,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况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有制度上的突破和创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规范;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要改革和创新等等。而所有这些制度创新活动,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参与,没有批判性思维的作用,一切都会流于空谈,止步不前。

  第三是科技创新。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进而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就是要充分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武器,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中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中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江泽民还进一步指出:“掌握前人积累的科技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转化成生产力和社会财富,这是知识传承和发展的通途。关键是要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江泽民这里所讲的创新能力和我们所说的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创新性、创新思维,都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批判性思维精神主要指主体寻求真理、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有序性,批判性思维者自信、好询问、任职的成熟性、乐观性。它还包括批判性思维者乐于计划、灵活性、坚持性、自我纠正的愿望、寻求一致的愿望等等。批判性思维起始于问题的提出,而问题的提出则起始于创新性思维过程。

  创新性思维过程始终受到批判性思维的监控;创新性思维成果的产生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都是建立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共同心理过程基础之上的,都必须以一般性思维能力,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为基础,都是对各种信息的多向甚至反向(逆向)的思维倾向。在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即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寻求解答阶段、执行计划阶段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评价结果阶段中,我们很难说哪一阶段是单纯地运用创新性思维的结果,哪一阶段是单纯地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结果。

  总之,创新之中有批判,批判之中也有创新。

  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应作为解决问题和创新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作为两种思维方式,同属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用到创新性思维,也要用到批判性思维,二者缺一不可。

  从个体意义上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一个人不敢对传统的观点和前人的权威结论认真反思、大胆质疑,甚至推翻它们,就不可能有创新的观点提出来,也不可能实现创新。从人类的认识过程看,批判性思维的“否定”特征,只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的一个环节。人类的思维发展过程遵循辩证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其中,“否定”是人类认识中的反思活动,一种质疑活动。而“否定之否定”则是在反思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一种新观念、新思想的产生,这是创新思维的成果。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本质地相关的。所以卡尔·波普认为:对创造性的或发明的思维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高度的批判思维,即批判性思维。

  研究发现,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酝酿阶段、创造阶段和完善阶段,而批判性思维则在整个创新过程中起作用。

  (1)准备阶段——发现并确定问题——起始阶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革命。

  (2)酝酿阶段——分析问题——基础阶段。多角度、多层面、辩证地进行理性分析。

  (3)创造阶段——突破问题——关键阶段。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

  (4)完善阶段——证明和检验——最后阶段。理论的评估,实践的检验。

  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G.Wallas)在1926年也提出过创造过程一般要经历的四个期间或阶段,即“准备—酝酿—明朗—验证”。准备阶段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酝酿阶段是试探解决问题;明朗阶段是产生新的认识成果;验证阶段则是论证明朗期产出的新认识、新观念和新思想。其中,在第三阶段,人体头脑出现灵感、产生顿悟和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是创新思维活动发生质变的关键阶段。但这一阶段是同其他阶段的思维活动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因为没有充分准备,就不能发现问题;没有对问题进行反复的酝酿,就不能产生新思想;没有对新观点的科学论证,就无法确定新的认识成果。各个阶段交叉、渗透、跳跃、穿插,形成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交互运作过程。而在这个完整思维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步骤,都有赖于分析、质疑和论证能力。也就是说,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贯穿于创新思维的全过程,就不可能产生成功的创新。很显然,批判思维综合能力越强,创新思维的能力就越强,搞创造发明所需的时间周期就越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它孵化出千姿百态的创新成果,催化加速着人类社会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

  四、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性实践

  有人认为,创新思想的提出最早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就曾经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基础。生产的不断变革,社会状况的不断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论述,是关于创新思想的最初阐发。后来,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还专门研究了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科技创新活动。在题为“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蒸汽、电、机械的和化学的因素)”的笔记中,研究了1500年至1850年间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以流体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创新,研究了从手工作坊到大机器工业转变的制度创新,为创新研究开启了先河。

  伴随着第四次新技术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持续、深入的产业结构调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此,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创新浪潮,创新问题逐渐引起各国政府包括产业界、科技界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创新”一词也成为反映当今时代精神的重要概念和话语。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创新问题也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邓小平以广阔的世界眼光首先把创新这一概念引进中国,江泽民对创新的社会功能、创新的类型、创新的机制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发,形成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

  在中国领导人中,最敏锐地捕捉到世界创新潮流,对创新讲得最早、提得最响亮的就是邓小平这位最具批判性思维创新性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了。

  邓小平在经历了“三落三起”低调复出之后,面对的是一个遭受了“文化大革命”重创而百废待兴的中国。他经过长期思考,逐渐地形成了一整套通过改革创新重整中国山河,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思想。这样的结论可以从他对内对外的谈话中得到证实。

  1977年9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英籍作家韩素音时指出:“我们损失了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时间,但我们相信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末,我们就是有希望的。”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万民作品集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