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8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发展(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作者:王万民

第48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发展(2)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在全国对外开放的布局上,胆子更大,步子更快,思虑更远,工作更细,已将对外开放的步伐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稳健推进: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只开放了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这些沿江城市的开放使得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之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长沙、成都、西安、乌鲁木齐、昆明、哈尔滨在内的共17个内陆省会城市作为开放城市;再后来,又逐步开放了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的一些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例如黑河、满洲里、畹町等。

  就这样,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邓小平说,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可以说,每一个开放的城市,都是一个窗口,也是一扇打开的大门,从此,中国的经济驶入了快车道,中国迈进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泽民对“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重视,恰恰是他批判性思维方式的突出表现。因为在批判性思维的典型形式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两个很重要的标准。批判性思维者既需要从事物的方方面面来加以审视,又需要深入追溯问题、处理问题。江泽民所强调的“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思想和实践,与批判性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的标准是直接吻合的。我们今天对外开放的丰硕成果,必然得益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益于有广度和深度的批判性思维。

  二、树立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开放观念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一致性和协调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要求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注重事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注重事物的系统和协调发展。

  在对外开放新格局下,经济特区、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拉大了地区与地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差距,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逐步显现。这给党中央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形势,总结经验,较早地提出了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的改革开放观念。这是对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江泽民提出,在经济开放区要坚持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结构,走行业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的道路。这不仅为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指明了方向,而且还为后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领导集体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提出提供了前期的理论探寻和实践基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面临困难,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还有待提高。江泽民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明确指出要“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农业不要被轻视而出现反复,企业不要“大而全”“小而全”出现低水平重复,第三产业要有政策和帮扶。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其次,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还特别提出,开放不是简单粗放型的开放,而是“要实行开发和集约并重的方针,走集约经营的路子”。要走集约化道路,就是要挖掘对外开放的“内涵”,而不仅看重其“外延”,就是说要集中使用和高效率利用资源或资本,高效利用意味着对资源或资本的节约使用。这是基于我们对改革开放初期,对资源的肆意开发与浪费现象进行必要的反思,这也是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反思性特质的具体运用。因此,虽然我们要重点加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是对于重点基础性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一定要“确保人力、物力、财力,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以利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切不可一拥而上”。江泽民的这些认识,目光更加深远,思虑更加周密,表述更加完备,指导更加精细,这是批判性思维精确性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三、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随着世界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金融风暴的漫延,我国的对外开放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考验。特别是在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问题上和如何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问题上,江泽民、胡锦涛利用批判性思维进行了更为周密的考量。

  外资的利用一直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的问题。这是批判性思维由广度向深度的思考。针对这个问题,江泽民指出,我们不仅要积极地、大胆地吸收外来资金,还要努力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利用外资以及总结我们自己利用外资的重要经验。要从优化结构、注重质量与效益出发,将外资合理地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这就在外资的引进和利用上要注重全局化与合理化。而且在外资的引进与利用上,我们坚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对企业在利用外资方面的引导和依法监管。以至于我们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能够从容应对,保持人民币不贬值,维持经济的持续与健康发展,维护和保证了国家经济的安全。

  在党的第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要利用国外资金,但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争取时间,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不止如此,江泽民更是提出我们不单单要“引进来”,还得要“走出去”。吸引外资、外企为我国投资办厂固然是好,我们还得要鼓励、引导和组织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去办厂,去投资,去利用当地的市场与资源。而且我们的“走出去”是从全球视野出发,“既要看到欧美市场,也要看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胡锦涛在阐述改革开放30年我国积累的宝贵经验时强调指出,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贡献。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能成功的。我们全面分析判断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全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勇敢参与经济全球化。胡锦涛说,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趋利避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我们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既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正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视和运用了批判性的思维,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处理好了“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引进来”和“走出去”之间的辩证关系,让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蓬勃发展,为我国加入WTO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能够在2001年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本身就说明我国的经济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这为后来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在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在讲话中以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和态度,强调面对国际和国内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将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分析国际国内的客观形势,并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建立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尽快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更好地通过开放促进发展、促进改革、促进创新。

  胡锦涛在讲话中还指出,2001年12月11日,也就是10年前的今天,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强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很好地坚持了“两个结合”,即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坚持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并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他指出,实践证明,由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其结果不仅惠及13亿中国人民,也惠及世界各国人民。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胡锦涛强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同时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但是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扩大服务业开放,稳步推进农业领域对外开放,更加注重为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准入待遇。中国将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把扩大进口和稳定出口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把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胡锦涛强调指出了三个中国将“进一步”的目标,为今后对外开放的新思维指明了方向。第一,中国将进一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策略,继续扩大各领域的对外开放水平,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重视开展有利于不发达国家改善民生和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合作。第二,中国将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和司法保护力度,不断完善市场体系。第三,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和责任,继续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各国一道分享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使中国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30多年对外开放的实践及其成果的取得,是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果,为批判性思维的开放性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并进一步展示了几代伟人的科学思维的不朽功绩。

  $第三节 发挥批判性思维的参与性,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群众观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推进。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应该贯穿于我们的全部工作之中。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参与性或互动性的丰富和发展。

  一、“以人民群众为本”,“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江泽民的“以人民群众为本”和以“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的群众观,是对邓小平理论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1994年,江泽民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以人民群众为本”的观点。他说:“各级干部一定要牢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我们衷心希望大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抛弃一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习气,真正在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取得新的进步,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方面创造出新的气象。”“以人民群众为本”的观点是江泽民群众观的基本前提,是贯穿于江泽民群众观的一条红线,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还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性因素”。他强调指出,要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教育,在群众问题上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江泽民告诫全党:“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正确决策的依据。”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是江泽民关于我们党的性质和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精辟概括。他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_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万民作品集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