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1)》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一生功过谁人知(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1)》 作者:耿立

第22章 一生功过谁人知(1)

  张锐强

  袁崇焕一介书生,却接连两次在宁远建功,先后挫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可谓将星闪耀;他被千刀万剐而死,确实过分,但崇祯列举他的那些罪状,却多有实据,至少比袁崇焕枉杀毛文龙时,列举的十二大罪状要可靠很多。计六奇的《明季北略》甚至直接将那十二条罪状类比为召回岳飞的十二道金牌;袁崇焕的直接死因是后金兵薄京师,可因此而丧命的高官,又何止袁崇焕一人……

  不务正业

  万历四十六年是公元1618年。无论对于日暮途穷的大明帝国,还是蒸蒸日上的考生袁崇焕,它都是个极其吃紧极度忙活的年份。

  袁崇焕远非高仙芝那样的帅哥。与之相反,他的容貌可能类似封常清。大学士钱龙锡在奏折中称他“容貌丑陋”,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说得更加明白:“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直言他个子矮,长得像猴子,性格暴躁。

  好在历史从不以貌取人。袁崇焕本人也志不在此。当时摆在他跟前的头等大事,便是赶赴省城参加当年的乡试。乡试秋天举行,所谓“秋闱”。在此之前,该考生的科举之路远非一帆风顺。他曾经写过一首题为《落第》的五律,前面四句是: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浩叹生不逢时,而立之年还空戴儒冠。

  相对于袁崇焕,大明帝国需要忙活的事情更多,重中之重则是调集人马筹措粮饷,准备对辽东用兵。因为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以“杀我父祖”等“七大恨”为由,当年四月十三日正式起兵,向昔日的宗主国叫板,接连攻陷抚顺(今辽宁抚顺)和清河(今辽宁本溪东北),明军总兵张承荫当场阵亡。

  消息传出,“举朝震骇”。就连万历帝,也深感“辽左覆军陨将,虏势益张,边事十分危急”,立即派杨镐为辽东经略,前往沈阳组织剿灭。由于辽东明军武备松弛,士气颓靡,政府只得“以倾国之兵,云集辽沈,又招合朝鲜、叶赫”。然而征调来的湖广川陕兵,情形也基本差不多,许多人“伏地哀号”,“不愿出关”,甚至将领也“哭而求调”。

  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人头凑齐,粮饷也得够。当时的大明王朝早已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朝廷只得专门成立辽东饷司,下令全国田土除贵州以外,每亩均加征三厘五毫银子,预计可得两百万两,由各地库房动用现存款项,解往饷司,以后征得垫补。

  当年秋天,明政府和袁崇焕所忙活的事情,全部达到预期目的:大批明军赶到辽东,号称四十七万,实际有差不多十一万;袁崇焕科场得意,顺利中举。于是接下来的万历四十七年,就成了决定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键一年,而且都在春天:会试在春天于礼部贡院举行,所谓“春闱”。假如顺利,袁崇焕将成为进士,继续参加最高级别的殿试,从而决定自己出仕的起点高低;明朝的命运其实未必非要在春天决定,但当时的内阁只有大学士方从哲一人。作为众矢之的,他孤独地承受着莫大的压力,近乎崩溃,因此尽管士气低落、出兵条件并不成熟,他还是一再催促杨镐动手。

  当年二月二十九日,杨镐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结果四位总兵战死两员,其中剩下的一个,后来也因此而自杀,他就是辽东名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

  国家完败,自是不幸,不幸中的万幸是个人完胜: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的考生袁崇焕,蟾宫折桂高中进士,殿试列为三甲第四十名。殿试不是淘汰赛,全部进士根据成绩划分为三个等级,所谓“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从排名看,袁崇焕的成绩很一般,类似艾森豪威尔。后者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将星云集之班,全部一百六十四名毕业生中,后来有五十八人晋升将军,而艾森豪威尔的成绩是第六十一名。

  那一年袁崇焕三十五岁。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个年龄拿现在看未免太老,因为官员也要吃青春饭;可在当时,还算差强人意。

  一般而言,一甲进士直接授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殿试排名并不靠前的袁崇焕,考选结果也不突出,因此未能留在中央,被授予福建邵武(今福建邵武市)知县。邵武位于闽西北、武夷山南麓,濒临闽江支流富屯溪,号称“八闽屏障”,即便今天也属福建经济相对薄弱的区域。而翰林院庶吉士虽然也是秩微俸薄,按照时下的观点看没有实权,灰色收入少,但终究在天子脚下,比邵武知县显然要尊贵许多。

  然而这对袁崇焕而言根本不成问题。他的志向远非不痛不痒的地方官,按部就班地升迁。他身在邵武,心在辽东。主持县里的童子试时,他“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此举涉嫌不务正业,但没有证据表明县长耽误过莘莘学子的终身,所以反倒成为美谈。他这样沉醉军事,结果还真找到了同道。后来在宁远之战中炮击敌军,一发命中“歼虏数百”的罗立乃是“闽卒”,当是他此间的知音。

  袁崇焕在邵武期间的官声,跟他题写的“聚奎塔”匾额一样出众。这三字是他唯一可信的手迹,阴文颜体行楷,颇见功力;《邵武府志》则说他“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不知是否因为后来的经历,《邵武府志》中的袁崇焕近乎侠客,几能飞檐走壁:“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

  袁崇焕爬墙能否“如履平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邵武府志》对他性格的刻画十分精准:“明决有胆略”。而最终就是这五个字,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单骑阅塞

  三年任职期满,袁崇焕奉命进京朝觐,接受政绩考核。东林党人、御史侯恂上疏建言:“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

  侯恂知名度不甚高,但其准儿媳李香君,可谓光耀千古。侯恂一生推荐过的官员无数,最著名的当属这两位:先是袁崇焕,后有左良玉。

  袁崇焕因此得以出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兵部下属四司,职方司主管判断军事形势,拟定军事计划,以及地图测绘,类似今天的总参。袁崇焕之所以进入该部门,固有人尽其才的考虑,也与当时辽东的严峻形势不无关系:短短三年,开原、铁岭、辽阳、沈阳、广宁等战略要点相继失陷,总兵这样的高级将领先后折损十四员,方面大员、经略袁应泰自杀。边情吃紧,兵部自然要“加强领导”。

  当时广宁刚刚失守,熊廷弼和王化贞仓皇逃入关内,山海关已成最后防线。新任辽东经略王再晋认为,辽东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建议收缩防线,退保山海关,廷议时引起激烈的争执。都说山海关,山海关,究竟那里地形地貌如何,是否适合防御,或者应该如何防御,袁崇焕心里没谱。关键时刻,他证实了《邵武府志》对其“明决有胆略”的性格描述,在谈到辽事人人缩首的背景下,上演了单骑阅塞的好戏。

  明代官员跟唐朝差不多,除了节假日,每十天休一次假,所谓“旬休”,其余时间都要上班。可忽然有一天,兵部新任袁主事神秘蒸发,一连几天没去坐班。无故旷工连续多日,任何时候都不能容忍,部里赶紧派人上门寻找,但他家人竟然也毫不知情。袁主事究竟何在?在山海关实地查看形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几天之后他重新出现在朝堂,谈起战守便能滔滔不绝,并且夸下海口:“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这句豪言壮语,随即将袁崇焕推上风口浪尖。按照道理,他不过是个小小的六品主事,上面有部门领导员外郎和郎中,更有兵部首长侍郎和尚书,哪里用得着他出头?可在他的性格辞典中,从来没有退缩与回避这样的词条。他有的是主意,不惧刀山火海。

  人气低迷,朝臣胆寒;此言一出,四座皆惊。袁崇焕再度遭遇火箭提拔,本官升任山东按察司佥事,差遣是到山海关当监军。职方司主事不必决断,而监军尽管只是监察官而非指挥官,但毕竟已经离开朝堂,身处前线,关键时刻需要自己拿主意。

  前任辽东经略熊廷弼革职听勘,正在京等候处理。袁崇焕履新之前,特意前去拜访,寻计问策。熊廷弼的辽东策略“坚守渐逼”可谓英明,惜乎他本人“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而拥有重兵的巡抚王化贞则“呆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两人性格不合策略也不合,离心离德,不败才怪。

  一个是新官上任,急于施展,内心火热;一个是败军之将,生死未卜,感慨万千。当时的场面,一定很精彩。对于袁崇焕的踌躇满志,深知辽东三昧的熊廷弼自然不会简单苟同。他面试一般询问袁崇焕“操何策以往”,袁崇焕胸有成竹地对道:“主守而后战”。

  这个策略类似“坚守渐逼”,也是袁崇焕战略思想的核心。此后他的种种罪名,都与之密切相关。

  袁崇焕首先移驻山海关外的中前所(今辽宁省绥中县前所镇),监参将周守廉,游击左铺,经理前屯卫(今绥中前屯)事务。没过多久,便有驻守北山的湖广士兵溃逃。这种局面难不倒袁崇焕。他快刀斩乱麻,咔咔嚓嚓几颗人头落地,秩序随即恢复。当年六月,王在晋又命令袁崇焕前往前屯,安置流亡的辽民。命令传来时,应该已经是下午。按理这并非救兵如救火的紧急任务,早一天晚一天都没关系,但袁崇焕还是一夜都不愿意等。他内心燃烧着火一般的激情,勤于王事而刻不容缓,接到命令便连夜开拔,穿越荆棘遍地虎豹出没的山岭,四鼓入城。消息传出,“将士莫不壮其胆”。

  营筑宁远

  《明史本传》称袁崇焕以“边才自许”,这大约也算是文人的基本传统。正如陆游所谓的“塞上长城空自许”。然而内心激情澎湃、渴望建功立业的袁崇焕,很快就与顶头上司王在晋发生了矛盾。

  王在晋虽然命令袁崇焕前出前屯,但他对辽东的基本判断并未改变,那就是辽东已无恢复可能,只能以山海关作为防御重心。中前所也好前屯也罢,不过是山海关伸出的小触角。然而山海关外的峰峦高于城墙,尤其是欢喜岭,正好居高临下。整个地势像口锅,而城池正好处于锅底位置。如遇战事,“奴有战地,而我无守地”。怎么办呢?他建议在外围重新修筑一道边墙形成“重城”,北连山脉,南至大海,长约三十里,将一片石、欢喜岭这些险要都包罗其中,使之成为真正的天险雄关,不可逾越。

  激情似火的袁崇焕闻听只是摇头。丢疆弃地,不图恢复,岂是臣子本分?他“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此时更是不惜公开矛盾,直接上书首辅叶向高,陈述己见,丝毫不顾及长官的面子。

  至少从形式上看,明朝官场的言路还是畅通的。朝廷并未因为袁崇焕是下级而将“举报信”转交王在晋处理。事关国防大计,内阁又不清楚实际情况,无法决定,帝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自请行边,前往实地查看,决定取舍。他召集大家一同商议,袁崇焕主张筑宁远(今辽宁兴城),阎明泰主张守觉华岛(今菊花岛)。最终由孙承宗拍板,营筑宁远,与觉华岛彼此犄角互相支援。山海关的死角,他也没有忽视,“并夹城之役,修筑关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水则从望海台出芝麻湾,三面环海,安大炮为横击。陆则三道关之石城,可顿万人,开突门力夜击。北水关外,有峻岭筑号台十一,置炮以防外瞰”。

  王在晋还是不肯低头。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觉华岛跟山海关一样,也存在先天不足:辽东大寒,冬季冰封,觉华岛难免后金骑兵的威胁,岛上水师也无法直接增援宁远,因为水师登陆,犹如旱鸭子下水,陆战毫无优势可言不说,还需要气象条件配合,如果风向不对,能否登岸都是问题。

  局势的演变证明,王在晋的担忧都是远见。当然,这并不能简单证明孙承宗和袁崇焕主张的错误。看看《中国历史地图集》你就会明白,宁远一城对于控制辽西走廊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欲守关门,必固辽西;欲复辽东,必固辽西,这个策略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不换脑筋就换人。孙承宗自请督师,王在晋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实际上是被挂了起来;袁崇焕升任永平道。按照惯例,总督下设一个或数个巡抚,巡抚以下也可以设一个或多个道员,由督抚与道员统御武将。

  升官后的袁崇焕险些捅了篓子。根由很简单,还是因为他过于“明决”。当时将军吃空饷十分普遍,已成流弊。袁崇焕奉命核实人数时,太过自信,一言不合,“立斩一校”,几乎引起全营士兵哗变。孙承宗闻听大怒,质问道:“监军可专杀耶?”袁崇焕无话可说,只得低头谢罪。

  负责修筑宁远的武将祖大寿怀疑政策的持久性,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城池的形制规模都达不到设计要求。袁崇焕很不满意,于是便量化任务,明文规定城墙的高度与厚度,天启四年(公元1624),坚强堡垒宁远最终诞生。孙承宗随即上疏朝廷,声称“宁远可战可守”,“愿用崇焕指殚力瘁心以急公”,不愿用“腰缠十万之逋臣,闭门颂经之孱胆”。

  孙承宗器重袁崇焕是可以想见的。但久经宦海的他,并未忽视袁崇焕性格上的缺陷。他在奏疏中这样说道,“臣非谓袁崇焕辈之慷慨,而不疑其喜事也。盖再三驳其议以尽其任事之心”。慷慨激昂像枚硬币,同时具有正反两面。孙承宗敏锐地发觉了袁崇焕慷慨背后的弱点,那就是有“多事”的倾向。为了历练他,重用归重用,对其不成熟的意见,还是要再三反驳。有趣的是,王在晋也有类似看法。只是孙承宗笔下的“多事”,在王在晋看来是“轻进”:“职未尝不壮其气,而深虞其轻进也。”

  孙承宗具体都驳过袁崇焕的什么提议,很难一一举证,但至少后来给袁崇焕造成很大麻烦的锦州,就在其列。宁远修成后,当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和总兵马世龙带领一万两千兵马,巡防广宁右屯等地,类似武装侦察。这一路下来,都没遇上敌军。回来之后,袁崇焕便建议恢复锦州、右屯、大小凌河与松山、杏山等地的城堡。老成持重的孙承宗没有同意。因为当时的后金和孙承宗,都在试探对方。直到次年五月,孙承宗才派兵分驻锦右等地,“缮城郭居之”。如此一来,宁远再度成为内地,孙承宗、袁崇焕等人开疆将近五百里。宁远城更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柳河之败

  自从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督师以来,辽东局势平静了三年多。在此期间,孙承宗整顿军队,修筑城堡,并没闲着,成绩其实是有的,但在中央坐办公室的官员看来,这些成绩相对于十四万军队和每年六百万两的军费,实在是微不足道。因为《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抗战将士、历史学家黄仁宇声名鹊起。根据他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的研究,“1623年,国家筹集的额外军费为6688677两。这些军费,主要用于辽东战事。其中4491481两摊入土地,其余部分来自财政节流、官产出卖以及杂色税收,还包括典铺税。”这个数目对于当时的明朝政府,当然是巨大的负担。王在晋之所以反对进兵辽东,也是担心会“启无已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黄仁宇认为,大明王朝的崩溃,的确首先开始于经济,经济崩溃最终导致政治崩溃。不过根本原因却不是人们想当然的税收过重,而是恰恰相反。朱元璋开国之初,为减轻百姓负担、避免造反,采取税收定额制度。这个制度作为基本国策被延续下来,却没有考虑通货膨胀以及人口和田亩增加的因素。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耿立作品集
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1)绕不过的肉身中国随笔年度佳作无法湮灭的悲怆藏在草间说人物谁是人物:脍炙水浒人物西部志愿者中国散文年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