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能力遗传的研究,起始于英国科学家高尔顿。他比较了杰出人士成为杰出者的可能性和普通人成为杰出者的概率。研究发现在977位名人(包括法官、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等)的亲属中,其父亲为名人的有89人,儿子有129人,兄弟114人,共有332人,约占样本总数的1\/3.而在社会背景可比较的普通人组中,只有1个亲属是名人。而随着血缘关系的下降,名人亲属成为名人的概率则会有规则地下降。
然而近年的研究发现,遗传素质与能力发展都不是绝对一一对应的。其一,遗传素质本身就不完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是因胎儿期由于母体环境的各种变异的影响,如孕妇的营养、疾病、药物和受到辐射等,都会给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带来危害。这些危害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非遗传因素。其二,遗传素质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长短是由遗传决定的,手指长为学弹钢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这不能决定将来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因为成为钢琴家还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所以说,遗传素质并不等于能力本身。第三,同样的遗传素质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遗传素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般认为,大多数个体的素质是相差不大的,其能力发展所以有差异则由以下因素所造成。
(1)社会生产方式因素
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生产方式是影响能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生产力影响经济生活、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从而影响人的智力发展。
(2)营养因素
营养是影响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幼年的营养直接关系到能力的发展。有些营养学家十分强调营养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智力是吃进去的。”这是因为营养不良会影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影响能力的发展。从胎儿期的最后1\/4时间到出生后两岁之间被认为是人脑生长发育的最快时期,这一时期足够的营养是人脑健康发育的重要保证,特别是蛋白质的缺乏,会导致婴儿脑重量的极大损失。脑科学研究表明,营养不良会造成脑神经细胞数目比正常儿童少,影响脑细胞的发育,导致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
早期教育和神经系统的成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儿童出生后神经细胞急剧地在适应环境中生出分枝,140~160亿个神经细胞的70%~80%在三岁前形成;五岁前大脑神经细胞绝大部分已经形成,大脑的语言、音感和记忆细胞及各种主要机能特征已趋完善。因此,儿童的智力有很大潜力,有接受早期教育的可能。而且,学习并不需要完全成熟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相反,神经系统和大脑正是在活动和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3)学校教育、教学条件等因素
能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人的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就发展了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都有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但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唤起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运用分析和概括的方法去讲授课程内容时,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知识,也学习和掌握了把这种方法作为思维的手段,如果把这种外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转化为内部概括的思维操作,则这方面的能力形成起来了。
3.个体因素
遗传因素为能力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环境因素,尤其是教育因素为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这一决定性作用,必须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可以说,能力是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勤能补拙”就足以说明个体实践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就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上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无论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多么不同,但他们都有其共同点,即醉心于自己的事业,长期坚持不懈,刻苦努力,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如果没有这些,他们也只能是平庸的人,既不可能取得成就,能力的高度发展也无从谈起。
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前面提到的素质和环境、教育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能力培养的途径
培养人的能力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只有多途径并举,才能有效地提高人的才能。
1.十分重视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被社会、家长们所认识,在本章第二节论及智力的培养方法中,已对早教的重要性作了论述,这里再作一些分析。对于如何实施早期教育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如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要及早对儿童进行正规的、系统的学科知识教育,其实早期教育对学前儿童来说,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提高认识各种事物的兴趣;培养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情绪特征和行为特征,以便为日后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早期教育的方法应以游戏为主,包括音乐、美工、讲故事、参加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寓教于乐,到了接近学龄期时也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读、写、算教学。这样,既不会剥夺他们的玩乐时间,泯灭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开发青少年能力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青少年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
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
首先,要让青少年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使能力得到发展。如在语文课的学习中,主要通过听、说、读、写培养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的概括力、空间想象力、计算能力、判断和推理的能力等得以发展。可以说,天文、地理、哲学、美学、建筑、机械、物理、化学等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训练人的智能的一套形式不同的体操。教师应在讲授自己本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尽力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各种能力。
其次,通过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作业必须一丝不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强师手下出高徒”,也说明了教育、训练对发展能力的意义。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课外活动小组中,常常会涌现出许多小发明家、小气象家、小农艺家、小画家等,这对他们的能力的发展和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再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开发青少年学生的能力。
健康、丰富的科技和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探究兴趣的养成和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游戏、棋类、谜语、球类、航模、桥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调剂学生的精神,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又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可以培养勇敢、团结、互助的道德品质,也可增进思路敏捷、判断正确、反应灵活等智力品质。
有益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可以培养许多专门人才。实践经验表明,在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基础上,选拔人才参加各级业余体校、少年宫、科技站的活动,是培养未来体坛健儿、文艺新秀、科技新星的重要途径。
最后,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由于人的禀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的不同,有些人往往只在某一方面展露才智,而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某些缺陷。若是用一个固定的尺度和框架去要求他,这样的人才苗子就一定不能很好地成长。
对于显露了超常智能的人才苗子,应该对其施以专门的教育,精心培育,帮助他们发挥长处和优势。对于低常儿童,决不能嫌弃,要相信除了生理缺陷引起的重度智力低常难以补救外,轻度的智力低常是可以通过精细的工作使之改变的。
对常态范围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重点辅导,个别帮助。
对所有学生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其特长,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实践证明,在班级教学中实行分层施教、个别指导,有助于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
3.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和主观能动性。一个人刻苦勤奋,积极进取,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能力就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与意志、性格密不可分,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勤学苦练的精神,能力就难以发展。
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两个人的生活条件、实践活动以及其他方面相差不多,可是两个人的自觉性不同,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能力就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可见,勤奋、努力、坚持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勤奋的品质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勤奋就是有意识地长期坚持工作和劳动。能力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必然受到其他心理特征如勤奋、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影响。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的经历都说明,天才就是勤奋。凡是勤奋的人,必须经常不懈地从事某项活动,使自己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使环境对人发生更大的影响作用,这就必然促使能力的高度发展。
世界上有许多杰出的领袖、科学家与发明家,他们之所以成为伟人,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的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李克卜内西曾这样回忆过马克思:“曾经有人说,天才就是勤奋,如果这句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没有非凡的精力与工作便不能成为天才……我们所知道的真正伟人都是极其勤勉与尽心竭力工作的,这种说法完全适应于马克思。”发明家爱迪生也强调:“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因此,不要只羡慕别人的成就,要想培养自己具有某一方面高超的能力,最好参与到具体的实际活动中,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古语讲得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4.重视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人的才干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于形成和发展起来。
环境、教育对能力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参加实践活动的范围越广泛,解决的矛盾越多,能力的发展也就越迅速、越完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参加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职业活动对能力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职业活动对人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也促使其相应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长期从事某一专业劳动能促使人的能力向高度专业化发展。如染色工人的颜色辨别能力强,音乐工作者的音乐听觉能力强,就是实践活动的结果。我国汉代哲学家王充早就看到这种作用并提出了“施用累能”的思想,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他举例说:齐的都城世世代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没有一个不会刺绣;襄城地方传统会织锦,即使被认为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天看到,天天锻炼,手自然就熟练了。
在青少年学生中,有的学生知识学得很牢固但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参加实践活动较少。因此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像文艺体育活动、文学社团活动、自然科学考察和各种创造性活动等,从而使学生在读书听讲之余,实际运用书本知识,亲身体验有关理论,并在成功和失败中积累经验,从而发展成为知而多能的人。如果一个人总是懒于或怯于参与实践活动,那么,永远也不会成为能力强的人。
总之,发展人的能力需要作多方面的努力。随着社会实际的需要,了解能力发展的规律对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智力?什么是能力?
2.如何正确对待智力测验?
3.如何认识能力的个体差异?
4.能力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什么?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