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情绪与个体的需要相联系,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绪常常难以控制,表现出随意性、冲动性和很难假装。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它以内心体验的形式而存在,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情绪与情感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隐含着情感。
【学习目标】
1.理解情绪与情感的涵义、相互关系及表现形式。
2.了解人的四种基本情绪和三种基本情感。
3.了解有关情绪理论。
4.掌握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在活动与认识过程中,人们对事物表示不同的态度时,也会表现出或优伤、或赞美、或惊恐、或喜爱等不同的情绪或情感。这是人们以特殊的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内心感受与主观体验。这种情绪或情感所反映的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一、情绪与情感的内涵
1.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产生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进行。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而需要则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当外界事物和人的需要相一致、和人的生理和社会需要相吻合时,人们就会接纳该事物,并会对其产生肯定的情绪与情感,诸如、高兴和快乐等;当客体和我们的需要不相一致,与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相悖时,就会对其产生消极的或否定的情绪与情感,诸如不满、愤怒等。
情绪与情感和认识过程一样,都是一种心理现象,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情绪与情感不同于认识过程,后者反映事物的特点,而前者则不反映事物的特点。例如,我们通过视觉可感知到客体的颜色和形状等特性。情绪与情感伴随认识过程而产生,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们需要之间的关系的集中反映。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产生一定的观点,同时,内心对该事物的喜好、厌恶等体验也相伴而生。认识过程好比是对事物的素描,而情绪与情感则是对心理这幅主观画面的着色,使得人对外界的反映更为丰富和人性化。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与情感是两种难以分割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其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情绪具有生理性,而情感具有社会性。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如在口渴的时候有水喝就会很高兴,这是一种情绪反应,而不能说他产生了热爱食物的情感。情绪是原始的,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级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则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如民族自豪感是与对本民族的爱相伴而生的社会性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表浅性,它随情境或一时需要的出现而发生,也随情境的变迁或需要的满足而较快地减弱或消逝;而情感则因它基于对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概括而深入的认知和一贯的态度,它不仅具有情境性,而且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正是由于情感具有这种特性,它也常被看作是个性的结构或个性的表现。
再次,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婴儿最初的表情反应具有五条件反射的性质,而情感则是社会接触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在不断受到母亲爱抚、关怀的过程中产生出愉快的情绪体验而逐渐培养起来的。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虽然它们所表达的主观体验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往往在强烈的情绪反应中也有稳定的主观体验,而情感也多通过情绪反应表现出来。情绪和情感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的具体人身上,它们常常交织在一起,很难加以严格的区分。因此,人们时常把情绪和情感通用。
二、情绪与情感的生理机制与功能
1.情绪与情感的中枢神经机制
(1)情绪与情感的脑中枢机制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质与皮质下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情绪与情感发生时的机体内部变化和外部表现,是与神经系统的多种水平相联系的。一些研究表明,皮质下可能存在着情绪的中枢。坎农(W.B.Cannon)及奥尔兹(J.Olds)等的研究,参见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57~59页。但在正常条件下,大脑皮质对皮下中枢起调节作用,抑制皮下中枢的兴奋,控制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多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所控制的,由这些回路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它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
(2)情绪人的神经机制
①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
情绪过程不同于其他的心理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在情绪活动过程中,总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也就是说,当某种情绪产生时,将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般而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抑制活动。
在情绪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开始活动,这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机体处于唤醒状态。
在情绪活动后,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活动,使身体状况恢复到情绪发动前的平静状态。心率平缓、血压降低、瞳孔收缩、呼吸减缓、唾液再次分泌、消化系统恢复正常功能、能量供给也处于正常水平。血管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降低,情绪的强度也随之逐渐下降。
②情绪与分泌系统
人体内有两种腺体: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起内外腺体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分泌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作为判定某种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
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外部腺体的活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人在悲痛或过分高兴时往往会流泪,焦急和恐惧时会冒汗等。人产生某种负性的情绪,如焦虑、恐惧时,会抑制消化腺的活动和肠胃的蠕动,因而感到口渴、食欲减退或消化不良。相反,愉快情绪的产生,可增强消化腺的活动,促进唾液、胃液及胆汁的分泌。
③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
情绪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不一样,表现在情绪活动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外部行为表现,即表达情绪状态的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这些都是由躯体神经系统所支配的随意运动。躯体神经系统是以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所形成的神经回路为基础的生理反馈系统,它支配和调节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这种调节具有随意性和指向性,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躯体神经支配着人的各种表情行为,是这些表情活动的生理基础。
2.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人的行为总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情绪和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精神支柱。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是随他们逐渐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哭是婴儿最具特征的适应方式。婴儿用哭声告诉大人他身体不适、渴了等。随着要表达内容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大人交流的情绪反应也逐渐增加并产生分化。笑对初生的婴儿而言只是一种生理上舒适的反应,后来在与成人的接触中,婴儿产生主动的微笑反应,产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微笑”.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是儿童以情绪为信号进行社会交往的典型例子。
(2)信号功能
情绪与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能以体验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并对他人施加影响。人有各种各样的表情,各种表情构成了人类的非语言交往形式,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称之为“体语”.人们可以通过体语把自己的思想、愿望、需求、态度或观点传达给别人或影响别人,达到沟通思想,相互了解之目的。例如,喜悦的表情可以表达对事物满意、爱慕;悲哀的表情可以表达对事物的惋惜;愤怒的表情可以表达对事物的不满。所有这些都说明表情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它使人不通过言传,就能理解别人对事件的认识、观点和态度,成为人际交流的重要途径。
(3)调节功能
该功能是指情绪与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研究表明,情绪的性质影响着认知操作活动。一般而言,快乐、兴奋、喜悦之类的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操作活动,而恐惧、愤怒、悲哀之类的消极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操作活动。同时,情感对认知操作活动的积极与消极作用,还反映在情绪的强度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就发现,一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和认知操作效率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当情绪唤醒水平较低时,有机体得不到足够的情绪激励能量,认知操作效率不高。随着情绪唤醒水平的上升,其效率也相应提高。但唤醒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若再继续上升,情绪激励的能量过大,就会使人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反而影响效率。这样,便存在着情绪唤醒水平的最佳点--中等程度的情绪唤醒水平最有利于认知操作活动。
因此在进行认知操作活动时,情绪强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应保持中等水平,并且这一适中点还应根据认知操作活动难度作相应调整,难度大的,适中点偏低些;难度小的,适中点偏高些,这样才能积极发挥情感对认知操作活动的调节功能。
(4)动力功能
情绪与情感的动力性功能指的是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和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和阻碍的作用。情感对认识和活动的这种动力作用就好比是电机的动力源一样,电机离开了电就无法运转,活动忽视了情感因素也将难以进行。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指出:“生命的潮汐因快乐而升,因痛苦而降。”这正表明了情感本身具有动力性特征。积极的增力性情感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如愉快的情感能鼓舞人去进行活动,甚至于忘我地拼搏;而消极的减力性情感则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忧愁、过度的焦虑或灰心失望等会减弱人的活动能力。正是“只有那些对发现抱有真正兴趣和热情的人才会成功”.
同时,情感能开启人们的认识和促使认识活动深入。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5)感染功能
情绪与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某人情绪与情感的表现会对他人的情绪与情感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表现出自己的情绪时,其表情动作会被他人所察觉,并引起他人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例如,看悲剧影片时,被剧中人物的情绪所感染,自己也禁不住悲伤不已。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走在街上,被街上的热烈活动所感染,也兴奋起来。这种现象称为移情或情感移人,即把情感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当一个人的情绪与情感引起另一个人产生性质相同、程度强烈的情绪与情感时,称为情感共鸣,这是典型的移情现象。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也会影响自己原先的情感,这种人与人之间情绪和情感的相互影响和感染作用为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培养提供了一条“以情育情”的教育途径。张积家著:《普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9页。
(6)迁移功能
该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与情感会迁移到与此人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一个人对他人有感情,那么对他人所结交的朋友,所经常使用、穿戴的东西,也都会产生好感。这似乎是把对他人的情感“迁移”到他人所接触的人和物上去了。这便是情感的迁移现象。“爱屋及乌”即是指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与外部表现
1.四种基本情绪
(1)快乐
快乐是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由于需要得到满足,愿望得以实现,心理的急迫感和紧张感解除,快乐随之而生。快乐有强度的差异,从愉快、兴奋到狂喜,这种差异和所追求的目的对自身的意义以及实现的难易程度有关。
(2)愤怒
愤怒是愿望得不到满足,实现愿望的行为一再受到阻挠引起的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愿望受阻就是遭受挫折。当个体明白挫折产生的原因时,通常是对引起挫折的人或物表现愤怒的反应。个体如果看不出是什么原因阻碍他达到目的,一般只会感到沮丧而不是愤怒。对象明确的愤怒常会诱发攻击性行为。
(3)悲衰
悲哀是指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理想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悲哀的程度取决于失去的事物对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悲哀时带来的紧张的释放,会导致哭泣。当然,悲哀并不总是消极的,它有时能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4)恐惧
恐惧是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由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能力所引起的。比如,在遇到地震等强烈自然灾害时,人们无力应付,往往就会惊恐万分。
2.情绪的外部表现
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过眼、眉、嘴和脸颊部肌肉变化来表现情绪状态。人的眼神变化是面部表情最重要的体现,其次是嘴角和眉头肌肉的变化。一个人喜悦时,眉头舒展,双目含笑,颧肌收缩,嘴角上提;悲伤时则双眉紧锁,两眼呆滞,嘴角下垂,愁容满面;愤怒时双眉倒竖,怒目圆睁,颧肌抽搐,嘴角外撇甚至咬牙切齿。
(2)言语表情
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常伴随着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轻、重、缓、急的变化以表示情绪的不同色度,如同样是说出“干吗?”二字,但人在欢乐、疑惑、惊奇、愤怒、轻蔑等情况下,其音调是不相同的,表达的意思也很不相同。正因为这样,人可以通过语言的音调去了解对方的心情和领会言外之意。
(3)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除面部之外身体其他部位的表情动作。头、手和脚是表达情绪的主要身体部位。例如,人在欢乐时手舞足蹈,悔恨时顿足捶胸,惧怕时手足无措,羞怯时扭扭捏捏。舞蹈和哑剧是演员用身段表情和面部表情反映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3.三种基本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1)心境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