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6章 家庭和成长对我们人格的潜在影响(7)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 作者:曾子航

第26章 家庭和成长对我们人格的潜在影响(7)

  据明史记载,万历皇帝朱翊钧自幼聪颖过人,经史子集过目不忘。6岁时,见父皇在宫中骑马奔驰,便上前挡道谏阻:“父皇为天下之主,单身匹马在宫中奔驰,倘若有个疏忽,那可不得了!”,他的父亲隆庆皇帝听后甚为感动,当即下马,立他为太子。隆庆六年,父亲病逝,年仅9岁的朱翊钧登基,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至此掀开了大明王朝新的篇章。

  应当说,万历皇帝从小的成长环境是非常舒适的,他的生母李氏虽为宫女出身,但被当时的裕王【就是后来的隆庆皇帝】看重,隆庆元年就被册封为贵妃,万历登基她顺理成章升为太后。李太后不是那种只知道娇纵溺爱孩子的母亲,反倒严格要求尽心尽责,万历登基年纪尚小,她就一直在乾清宫正寝内室与儿子同住一屋,对面而卧,亲自监护并培养儿子的学习和起居,直至万历大婚。他的父亲隆庆皇帝也一直很喜欢这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父皇去世以后,李太后找来了当时的首辅张居正给这位小皇帝当指导老师。这个张居正可不得了,不仅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而且还满腹经纶、才气过人,为了让小皇帝早日成材,张居正就像当今的博士生导师,言传身教之余,还针对10岁左右孩子的特点,亲自编写教材,向他讲述历代兴衰和帝王功过。据说,万历皇帝对这位张老师也很尊重,在亲生父亲去世以后,把他当成了自己第二个父亲来看待。按理说,有这么尽责的母亲,又有这么高级的博导,万历皇帝最后即便成不了汉武帝、唐太宗第二,至少也应该是个认真负责的好皇帝吧?可历史恰恰给我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万历皇帝成年以后,不仅未能像李太后张居正所期许的那样成为“尧舜之君”,反倒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甚至对张居正恩将仇报,在这位当朝宰相去世没多久,就来了个抄家籍没,差点还掘墓鞭尸。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李太后望子成龙,张居正“望帝成尧”,最后却换来这么一个可怕的后果?后者居然还培养出了一个自己的掘墓人?

  如果你读懂了我前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万历皇帝朱翊钧也是一个被父母【和他的老师】意志绑架的孩子,虽然贵为九五之尊,他并不快乐。李太后也好、张居正也罢,从小就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尧舜之君”,然而,他们从来没问过这个可爱又可怜的小皇帝:你有没有过想当“尧舜之君”的伟大抱负?等于这个意志是他们强加给一个孩子的。十岁左右的孩子,本还是天真烂漫的年纪,他需要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李太后和张居正却无时无刻不像监视一个犯人一样在监视他。

  史料记载,张居正不仅每天给这个独一无二的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还经常正襟危坐一本正经,从不给孩子一个笑脸,甚至连哪怕一丁点的鼓励和表扬都没有。有一回小皇帝读书时念错了一个字,这位张老师居然大声呵斥,连起码的君臣之礼都不讲了,吓得小皇帝直哆嗦。那位太后老妈,经常在儿子不好好听话,不认真学习的时候来上这么一句:“你要再不做功课,就罚跪,就告诉张老师!”小皇帝一听,脸儿都绿了,罚跪不怕,可是要告诉张老师,那可惨了!我们都知道,在民间常常用大灰狼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子。不知不觉中,那个总是严肃、严苛、甚至近乎严酷的张老师就成了小皇帝心目中的“大灰狼”了!你想想看,一个孩子整天在被大灰狼的恐吓中长大,他的童年会幸福吗?别的孩子的童年都是五颜六色的,他的童年无疑是灰色的,就像大灰狼的颜色。前面我提到过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关系模式”,这是他跟父母【或长辈、亲人】长期相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万历登基以后,张居正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他第二个父亲的角色,但这个“父亲”给他带来的不是温暖的父爱,而是一种担惊受怕。渐渐的,他内在的关系模式则变成了“内在的冷酷的父亲”和“内在的受伤的小孩”的关系。一旦张居正走了,他就要把这个模式颠倒过来,他要以“内在的冷酷的父亲”自居,而把“内在的受伤的小孩”投射出去,尤其是跟张居正身份级别一样的大臣们。后来他对这位恩师之所以翻起脸来比翻书还快,就是对当年所受的各种委屈、无奈、害怕、痛苦的一种报复心理,当然,张居正表面上道貌岸然,知书识礼,骨子里男盗女娼、贪赃枉法【张居正抄家以后家产堪比皇宫,简直快成了明朝的和珅】也让万历皇帝对这位导师极度鄙夷。

  小时候他被太后和导师的意志绑架成了一个只会点头只知顺从的乖孩子,一旦他长大了,“松绑”了,他就要迫不及待地把别人给他穿上的这件意志的外衣撕掉,他要展露自己的意志。但一个张居正死了,朝庭上还站着上百个张居正,他们怎么能允许皇帝展现自己独立的人格?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皇帝,别看至高无上,其实都是傀儡。谁的傀儡?封建思想和皇权意志的傀儡。他们表面上什么都可以干,实际上什么也干不了,他们只能照着祖宗沿袭下来的章法,太后群臣给你设计好的蓝图邯郸学步。否则,寸步难行。万历皇帝亲政之后很快就遇到一个难题:他是要立长子为太子?还是立自己宠爱的郑贵妃所生的次子为太子?在这个问题上,万历当仁不让,他要立后者,群臣则据理力争,因为历朝历代都是立长不立幼,就为一个太子,万历和群臣们僵住了,谁也不让谁,结果这一僵就是二十多年,最后咱们这位万历皇帝直接撂了挑子,干脆朝也不上了,大臣也不见了,消极怠工长达三十多年。

  如果站在历史学家的视角,我们会大义凛然地指责这位皇帝不负责任不讲道理不顾全大局,倘若站在心理学家的一面,我们则会非常同情他,因为他从小就是一个被父母和导师意志绑架的孩子,他活的很不开心。他后来一切匪夷所思的举动,都是对强加给他的一切不属于他本人的意志的一种彻底的反抗。

  【四】父母要学会给孩子培养“自主意识”,而不是总在灌输“强迫意识”。

  从万历皇帝的人生悲剧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中国式传统教育下的一种普遍悲剧,这种悲剧是什么呢?国内一位心理学家对此尖锐地指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在“应该”与“不应该”的教诲声中长大的。

  “你应该听话”

  “你应该懂事”

  “你应该努力学习”

  “你应该考第一”

  “你应该考上理想的大学”

  “你应该找个稳定的工作”

  “你应该和领导搞好关系”

  “你应该找女朋友了”

  “你应该结婚了”

  “你应该有个孩子了”

  ……

  “你不应该这么调皮捣蛋”

  “你不应该看这些没用的杂书”

  “你不应该丢爸爸妈妈的脸”

  “你不应该考这么差”

  “你不应该早恋”

  “你不应该辞职”

  “你不应该离婚”

  “你不应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

  多么熟悉的话语,多么真实的声音,从小到大,我们每一个人,更确切的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在父母、长辈、老师类似这样的谆谆教导中走过来的。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怎么了,这有什么不对的吗?难道我们的父母不应该这么做?难道我们做子女的不应该听话?

  对于这种教育方法,我不是完全否定,但我也不完全赞成。因为,这种“应该”与“不应该”的话一旦听多了,就会变成一种“强迫意识”,慢慢的它们就会像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让我们变成一架被人操控的机器,或是别人牵着走的木偶,我们就会变得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独立的人格,至于我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愿意”什么,这些“自主”的意识就会慢慢退化甚至消失,最终会失去自我。再往下,父母、长辈、老师给我们灌输的“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就会逐步内化到我们童年潜意识的土壤深处,我们无论干什么,都会变成“我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将来我们有了下一代,也会顺理成章地这样要求子女:“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种种的清规戒律就如此的周而复始,代代相传。

  心理学告诉我们,很多强迫症、抑郁症乃至心理疾病都是这种“应该”与“不应该”的产物。持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即便没患病,一天到晚也为别人而活,内心没有自我,没有快乐,久而久之,也会变成一个冷漠、麻木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道德的自我”,这代表外界对我们的评价,而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最初的评价来自我们身边最亲的人--父母,久而久之,这种“道德的自我”就会变成“内在的父母”,这是一种理性的声音;人的心中还有一个自我,就是“真实的自我”,这个自我是遵从于内心真实的感受,就是“内在的小孩”。换言之,“真实的自我”更多是跟着感觉走,所以,人的“自主意识”,比如我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都是感觉告诉我们的。如果一个人“道德的自我”过于强大,“真实的自我”过于渺小,感觉就会逐渐变得迟钝,最后索性就找不着感觉或根本没感觉了。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非常可怕,因为很多抑郁症患者的一个重要症状就是“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没感觉,高兴不起来”。即便没得这种病,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了无生气、意兴阑珊。在第一章我谈到,中国历代婚姻为何夫妻之间缺少真情、过于平淡,在于他们的婚姻都由不得自己做主,全是父母说了算,乃“强迫意识”产物,既然婚姻不是跟着感觉走,那么他们也没什么幸福感,日子也就过一天算一天,如同树叶落在江心里--随波逐流。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形呢?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我们的父母要学会从小给孩子培养“自主意识”,而不是总在灌输“强迫意识”。

  所谓“自主意识”就是在遵纪守法,不损害他人利益,不伤害他人感情,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前提下,多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而不是总居高临下的要求他们“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自主意识”和“强迫意识”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积极地唤醒孩子内心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也是一种尊重孩子独特性的表现。现在我们常说要提高整个民族的心理健康水平,怎么提高?首先要从娃娃抓起,要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自主意识,想真实所想,做自己想做,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后者则是父母抹杀孩子的个性,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把他当成你思想的奴隶,是被动消极的,孩子也许表面遵从,但并不心甘情愿,关于这些内容我第一章第二小节曾经谈过一些在父母面前过于听话的乖孩子的真实感受,这里就不重复了。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曾子航作品集
别指望男人给你安全感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